吴大澂土字牌 争回国土和图们江出海权的吴大澂

2017-06-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珲春市防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洋馆坪南1公里的沙草峰下有一尊巨型人物石雕,石雕人物头戴清朝官帽,身着清朝官服,呈站姿,右手伏案,左手后背,面

在珲春市防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洋馆坪南1公里的沙草峰下有一尊巨型人物石雕,石雕人物头戴清朝官帽,身着清朝官服,呈站姿,右手伏案,左手后背,面朝图们江口的日本海,双眼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前方。这位石雕人物就是深受珲春人民爱戴的、据理力争夺回图们江出海权及部分国土的清朝大臣――吴大澂。

吴大澂(1835~1902),汉族,原名大淳,为避清穆宗载淳讳,后改名为大澂,字止敬,号恒轩、白云山樵、愙斋。道光十五年(1835)五月十一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府城双林巷老院。少时学诗文、作画、作篆,肄业于紫阳书院。

同治七年(1868)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四年(1878)八月,赏加侍读学士衔;同年十二月补授河南、河北道员职;光绪六年正月授河南、河北道三品卿衔。时因伊犁议约,受命赴吉林随同吉林将军铭安帮办吉林军务,督办吉林三姓、宁古塔、珲春防务兼屯垦。

光绪七年八月补授太仆寺卿;光绪九年补授太常寺卿;同年十一月补授通班使司通政使;光绪十年补授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光绪十二年(1886)十一月补授广东巡抚。光绪十八年六月授湖南巡抚。

光绪六年(1880)四月十八日,吴大澂受命由京都出发,到吉林与将军铭安商练巩、卫、绥、安马步四军,吴大澂十二月抵达珲春查阅副将郭长云所训练的卫字军马队一营、步队二营。在珲春期间,他感到欲御俄患必屯有重兵;欲屯重兵必须招民实边补充兵源,垦荒兴农充实粮草。他将查阅中的所见与想法具折上报。

光绪七年十一月初由省赴三姓校阅防军,于十二月初第二次抵珲,同副都统依克唐阿查阅珲春马、步兵,并调拨依克唐阿的靖边军两营,郭长云的卫军四营东西填驻以固门户。在巡视边境后,于珲春河南选定东西炮台基址。

光绪八年(1982)十一月十四日,吴大澂第三次来珲。会同依克唐阿等人同至廓萨尔,就俄人侵占中国黑顶子一事与俄方辩论很长时间,廓米萨尔马秋宁理屈词穷,提出请缓至明年俄国之三月一日,由两国派员会勘,再行划还中国的建议。

吴大澂等人同意后就与廓米萨尔同至摩阔崴,乘船查找《条约》中所记"海中间之岭"。查询结果并无此岭,翻阅旧图也无其他。吴大澂当即指出条约中的记载显然是错误的。十二月九日将与俄会谈及地图与《条约》所载不符等情况具折上报,请颁发咸丰十一年中作的定界旧图,由吉林省将军派员与俄方定期会勘更正。

经多次敦促俄官员派员会谈,1885年12月俄皇才委派东海巡抚巴拉诺夫为勘界大臣约于第二年会派代表会勘东部边界。

光绪十二年(1886年)初吴大澂受命任钦差大臣前往吉林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会勘吉林东界。一月十七日52岁的吴大澂由天津起程,历时45天,跋涉3263华里,三月二日到珲春城。吴、依二人密切配合与强俄进行了三个月的艰苦谈判,是"应争者必争,应办者必办","不惮烦而斤斤俄官争寸土土地"。

四月二十二日会谈一开始,吴大澂就提出要按《中俄北京条约》补立"土"字界碑。巴拉诺夫坚持仍在原离海口44公里的旧址处(牌已遗失)补立。理由是海水灌入之处谓之海口,除去海口20公里才算图们江口。吴大澂当即指出,海口即江口,二者无区别。

涨潮时海水灌入不止20公里,退潮时也不止20公里,江口总是在海滩尽处。吴大澂据约力争,寸步不让,再三辩驳,达成了协议。签订了《中俄重勘珲春东界约记》。五月二十日,在吴大澂、巴拉诺夫等人监护下,在离图们江口15公里处,补立了"土字碑"界碑。这块石碑作为疆域的标志,历史的见证,至今仍然屹立在边界上。

在这次勘界与沙俄谈判过程中,沙俄代表自始至终是强横无理,妄图利用这次勘界再次鲸夺或割占我国领土。沙俄代表扬言:"珲春河南岸属于俄地",提出了欲以珲春河划国界的主张,并以此为据进一步侵吞我珲春城。然而吴大澂和依克唐阿为中国代表的一方采取了以牙还牙针锋相对的主张,提出的岩杵河(岩杵河今俄境内,该河发源于珲春市哈达门乡马滴达村南山阳坡流经俄库拉斯基诺入"日本海")划国界的主张。

俄人听了骇然,不料中国代表如此强硬,便更加狂妄地提出以大盘岭(珲春密江隧洞山顶)划国界,而吴、依二人不管沙俄代表如何提出则坚决主张以岩杵河划国界的主张,双方代表各执己见,不想退让。

无奈双方各自让步,愿以当年的《中俄北京条约》条款来办理,这样一方面打消了沙俄侵占我国土的野心,另一方面,沙俄就得把《中俄北京条约》后侵占的黑顶子地方还给中国,这样中国代表就为祖国挣回了100余华里的国土。

同时吴、依二人又进一步提出图们江出海权的问题,沙俄代表以种种借口予以阻拦。

并且又进一步以图们江出海权来换取中国政府答应俄国商船可以自由出入松花江航线。中国代表答曰:松花江商船出入是商务上的事,与此次界务会不相干涉,中国勘界代表无权答复。以巧妙的办法阻止了沙俄代表的无理要求。

沙俄代表一计不成又施一记,把俄海部尚书(海军司令)请来妄想以海军战舰开来恫吓中国谈判代表,不料,吴、依二人不畏强暴又是以牙还牙请来北洋水师六支战舰开往海参崴,俄见中方如此强硬不得已才请示俄外交部,俄外交部也无奈,只好答应中国代表的要求,来电曰:"图们江口中国船只出入俄国不得阻拦。

"中国代表要求俄勘界大员将俄外交部电文续在《中俄珲春东界约》内。至此图们江出海权才争到手,并且永远生效。

这次边境谈判,吴大澂将旧有7个木制界牌换成石牌;添立"萨"、"啦"、"玛"字三界牌;补立了26个以汉字一、二、三、四、······等记号为标志的界牌;总共设立了37个界牌,立一刻有吴大澂手书的"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的铜柱。

附注为:光绪十二年四月,都察院左副御史吴大澂、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会勘中俄边界既竣事立此铜柱。

从光绪六年(1880)至光绪十二年(1886),吴大澂四次来珲春间,他厉兵秣马防患未然;招民垦荒巩固边疆;亲临踏查立牌定边。在与俄方谈判中刚正不阿,据理力争。当时文士钱恂在著《中俄界约勘注》中说:"溯自咸丰八年(1858)至光绪十年(1884),凡中俄立约勘界,无不削地,惟此一次为展界,非蹙界。

"把补立土字碑展括10余里,索还黑顶子地方(今珲春市敬信镇全境),争得图们江口中国船只自由出入称为吴大澂的三大功绩。

谈判期间,吴大澂面对沙俄蚕食领土的侵略行径,无比激愤。他先后五次写下了"龙虎"二字,抒发保卫边疆,捍卫国土的豪情壮志。珲春人民为了纪念他与谈判的胜利,刻制了历史的见证――龙虎石。1982年,为保护这块具有历史意义的石刻,珲春市政府修建起一座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碑亭。

碑亭原坐落在凉水镇东约3.5公里的图珲公路北侧,1986年移入珲春市新安桥东北侧。人们凭吊这块龙虎石刻时,无不被吴大澂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吴大澂的名字也和石刻一样,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吴大澂、依克唐阿,在我国经历鸦片战争失去了大片领土的外交劣势下,面对强俄,不但为我国收回了部分国土,又争取了图们江出海权,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民族的尊严,造福了后代子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伟大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