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为女儿做手术 见证大师 | 94岁吴孟超做手术手不抖 两年前还给女儿做

2018-02-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周一早上9时许,穿着灰蓝色洗手衣的吴孟超在外科手术室外,花了近2分钟时间用满是泡沫的海绵仔细刷洗着手臂,接着熟练穿上了深绿色的手术衣.外人很

周一早上9时许,穿着灰蓝色洗手衣的吴孟超在外科手术室外,花了近2分钟时间用满是泡沫的海绵仔细刷洗着手臂,接着熟练穿上了深绿色的手术衣。外人很难想象,戴着手术帽、口罩和眼镜,只露出花白眉毛,身形瘦小(据他自己说,年轻的时候就只有1.6米,想干外科还被嫌个子矮)的他是一个94岁的老人。

手术室内,一名63岁的巨大肝癌病人已经进入麻醉状态,助手医生和护士也已就位,等待着吴孟超主刀切除肝癌。

50多年前,吴孟超选择进军肝胆外科时,国内这一学科还是一片空白。如今,他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仍坚守手术台,每周都要安排1—2台手术。2013年,他甚至还为自己的女儿做了肝癌切除手术。

他是世界上94岁高龄仍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说,“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室里,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近日,笔者(也就是辣辣)飞赴上海,获准进入手术室,目睹了吴孟超手术的全过程。

手术台上这位63岁的病人,18年前由吴孟超主刀切下了巨大肿瘤,18年来一直感觉无恙,前段时间因为外伤入院检查,才发觉肿瘤已复发。影像片显示,他的肿瘤已长到与肝脏一般大小,且与血管紧密缠绕,分离难度很高。

打开腹腔时,更加棘手的问题摆在眼前:因为此前做过手术,病人的腹腔粘连非常严重,肝脏、肿瘤与腹壁长在了一起。

身形瘦小的吴孟超站在病人的左侧,踩在踏脚凳上,头略略埋下去,眼镜后的眼神笃定,左手扪探,右手执电凝剪,耐心地一点点分离腹膜与腹内器官。助手们用剪子勾住已分离开的腹壁,用吸引管不时吸去腹内渗出的血液。

10分钟,20分钟,半小时,40分钟……时间静静地流淌,手术室内安静却洋溢着紧张的气氛。一直悬着手腕进行操作的吴孟超手并没有抖,依然沉稳笃定,动作熟练灵活。

9点50分,腹腔粘连终于分离完毕,病人紫红色的肝脏呈现在眼前,出血量开始增加,一团团蘸满血的纱布被扔进了桶内。吴孟超开始分离肿瘤与肝脏:既要保证肿瘤被干净地切除,又要尽量少切除正常肝脏,方寸之间衡量着主刀者医术的高低。

肝脏大部分被腹壁覆盖,里面的血管、胆管在肝脏切除过程中需要离断、结扎。在肉眼看不到的情况下,只能靠手感来判断。吴孟超不仅手稳,而且手准、手快。他可以凭手感就能分辨出肝脏与肿瘤之间缠绕的分界线。

10点20分,11.8×10.2厘米大小的巨大肿瘤被分离出肝脏。护士长搬来椅子,他这才疲惫地坐下,由助手负责缝合。

但新的状况出现了:病人出血量明显增加,一时间气氛重新紧张了起来。术前备血量已不够,医生们开始紧急向外院协调用血,护士们小跑着送来血浆、纱布和药品。吴孟超又投入了急救。

11时10分,病人情况稳定下来,吴孟超背着手缓慢地走出了手术室。两个多小时的手术,还是让他双眼带上了疲倦的神色。

90多岁还上台做手术,是不是对病人生命的不尊重?吴孟超用自己在手术台上专业的表现,打消了这种外界的疑虑。更令人钦佩的是,在2年前,他还曾亲自主刀为自己的女儿做手术。

当时吴老50多岁的女儿结肠癌肝转移,会诊时许多医生都不敢给做手术,最终吴孟超决定自己来,“躺在手术台上,她就不是我的女儿了,她就是个病人嘛。”虽然说得轻松,但术后那段时间,吴孟超一有空就去女儿床前陪伴看望。


(年轻时的吴孟超,来自网络)

肝脏血管密集, 纵横交错, 手术中极易引发大出血。50多年前,肝脏手术在国内被视为生命禁区。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 肝癌患者占了世界一半左右, 而当时肝癌手术的成功率却是零。

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以后,吴孟超在老师、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的建议下,选择了当时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的肝胆外科,接连闯过了肝脏手术的多个禁区。

1959年4月,吴孟超小组制成了中国第一具能满足科研需要的肝脏腐蚀标本,中国医生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肝脏内的血管分布;他创立“五叶四段”新理论,提出肝脏解剖在外科临床上分为五叶四段最为实用;为解决肝脏手术临床的出血难题,他尝试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常温下无血切肝法”的实验,并取得了成功。

1960年3月1日,他在常温下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闯入了“禁区”;1963年,他成功地实施了中肝叶切除术,突破了“禁区中的禁区”,1975 年,他成功地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达 18 公斤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并发明了捆扎治疗血管瘤的新方法,使外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成功率达到100%……

“光靠开刀解决不了肝癌的问题, 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作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分外注重基础研究,力排众议,扩大了实验室规模,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外科专科研究所。正是这种远见卓识,使他“实现了从一名外科医生向一位科学大家的跃升”。

从医六十多年来,吴孟超为14000多名肝胆癌症患者做过肝脏手术,从未放下过手中的手术刀。他在实践基础上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中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为国内外培养了超过1000名肝胆外科人才。

吴孟超平时态度温和,但一站在手术台上自然就会流露出一种威严,握紧手术刀的双手有力又坚定。他动情地说:“我现在90多岁了,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 所以我需要培养更多人才, 把这个平台铺好, 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


(与妻子吴佩煜的结婚照,两人都是学医的,来自网络)

吴孟超的同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曾说,“吴氏刀法”对待肿瘤 “快、准、狠”,对病人则是“慢、拙、仁”。吴孟超在病人中的口碑极好,除了精湛的手术技术,还因为他对待病人总是如春风般温暖。

“你是哪里人,家里有几口人?”面对千里迢迢前来求医的病人,他总是会先跟病人聊聊家常,让病人消除紧张的情绪。冬天的时候,他会先把手捂热,再去触碰病人的腹部做检查;他还坚持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给病人用便宜的药,减少重复检查。

护士程月娥说,吴老问诊很仔细,往往看一个病人要问上半个多小时。由他负责过的病人,总会被吴老不经意的小细节所感动:检查时顺手拉上屏风,检查完后顺手掖好被角,并弯腰将鞋子摆放好。

2005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参评时,上级派人来考核,他原定的手术需取消。但吴孟超却坚持不能推迟手术,只因病人是一位穷苦的病重农民,来上海住院的钱都是村里一点一点地凑起来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

吴老有20字“养生口诀”——心态平衡,脑子常用,手脚常动,管住嘴巴,定期体检。他保持平和心态,平淡面对各种殊荣和各种烦恼,一心投入医学研究中,把每天查房、定期门诊和为患者做手术看做是身体锻炼。

“我觉得医生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可以指导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做得好的话,能够得到病人的尊重,那是其他职业很难体会到的一种感觉。”吴孟超说得很实在。在他的影响下,三个子女也都学医。

“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吴孟超白眉微动,慈祥地笑着。

作者:李秀婷 李珺

腾讯的一段视频不错,有点长,27分钟,不过早年的故事还不错,有空可以看看,是播的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