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凡王阳明 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讲大明疑案(上部、下部)

2018-03-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375年正月,刘偶感风寒卧床不起,三个多月后去世,享年65岁. 以怀疑为基础造出的流言,以流言为基础制造的冤案.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过程中逐

1375年正月,刘偶感风寒卧床不起,三个多月后去世,享年65岁。 以怀疑为基础造出的流言,以流言为基础制造的冤案。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浙东派、淮西派,淮西是朱元璋的老家,淮西派是朱早年出来造反的那帮哥们,以李善长为首,胡惟庸是淮西派,这两帮人在战争时期可以和平共处,大明皇朝建立之后,外部敌人逐步远去了,内部矛盾就上升而且尖锐了,最初的表现是刘伯温与李善长的个人冲突。

洪武元年,朱元璋出征,把这两人留在南京,最高领导人一走,两人的矛盾就尖锐了,李的亲信李彬因为贪腐的事情露馅,畏罪潜逃,李重同乡情谊,上门找刘,请网开一面不要杀李彬,刘不愿意,立即上报太子,太子马上批下来处李彬死刑,刘还别出心裁要用李彬的人头祭天,可没达到求雨的目的,这下李善长可有话说了。

朱元璋回来,李善长就打小报告,引得平时对刘有意见的人纷纷打刘伯温的小报告,可朱元璋并没疏远刘,而是对李越来越不满意了,因为李的权力越来越大,让朱感到不安。

洪武三年,李回家休养,朱动了免李的念头,召刘来商量,这对刘来说可是个机会啊,没想到刘反对,说李资格老,可以调节人的关系。 见朱元璋说,李常说你的坏话……,才知道朱是真心想换李的,于是跪道: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暗示李善长是大木,朱有点纳闷了,试探道:用杨宪如何? 杨是刘的浙东派,朱的意思是试探刘,你到底是站在谁的立场来说话。刘说:杨虽有丞相之才,却无丞相之量。

朱再试,提一个谁派都不入的汪广洋,刘说汪的偏狭浅陋比杨还严重。朱提胡惟庸,刘的气上来了,心想你皇上心中的大木怎么都这些人?火一上来话就难听了,说要以驾车为例的话他会毁了你的车。这时候朱才明白了,你谁都否定,难道你自己想当?说,我提的人选都没有办法超过你刘伯温啊,刘说:“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

刘没听出朱的言外之意,我只是说我的人选都不如你,我什么时候说让你“为之”了呢,你这么一推辞,反而暴露出你想当的迫切心情,刘希望朱否认他的这番话,然后提要求让他出任当丞相,可朱没表态,刘只好给自己打圆场,只要是明主,不愁找不到人才,但这几个人确是不行。

这番话让朱极其失望。刘对所有人选的否定,说明他不适合当丞相,过于急切的表示自己想当,就意味着他对所有人选的评价未必就是公正的,因此,对刘一向言听计从的朱这次不采纳刘的意见,不但撤了李,而且先任命杨宪当丞相,然后把提议的几个人选任个遍,你抵毁谁我就用谁。

你想当?我偏不用你。 由这,刘对朱也失望了,或对自己的仕途失去了信心。不久提出退休,朱马上同意。从此刘退出官场,有官来访,一概谢绝。刘似乎想让人们淡忘他,但胡惟庸却不放过他,想方设法的找刘的茬。

朱对刘无官可免,就停了退休金,刘只好来到南京,见了朱就一味的检讨,住在南京不回老家了,意思很明白,我就在你眼皮底下,这下你放心了吧?刘这不辩解的态度得到朱的赞赏,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这番话表明,朱承认自己错怪刘了。 刘就是在上南京谢罪的时候生病了,下诏叫刘回老家,刘这才放心回老家,不久死去。很象是得了肝癌。 现代医学表明,人的性格与癌症有直接关系。刘性格刚烈,在元朝末年间,四次辞官,四次出山,可见还留有一丝幻想。

二,性情暴燥,爱乱发脾气。这两样性格形成了他的性情特质,表现在,一,心情压抑,忠臣不投二者的纠结,进朱元璋阵营后,被另眼看待,刘心里清楚,朱虽然尊称自己先生,言听计从,那实际上是用他的智谋,在朱内心深处,刘不是自己的。

三,地位一直不高,四,当不上丞相。 心情郁闷。归隐了田园,仍免不了小人的诬陷,还不能申辩,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地住在皇帝身边让皇帝放心我没有野心,这些情绪是最伤肝的,期间,胡惟庸被正式任命为左丞相,这是给刘郁闷压抑心情的最后一击,悲愤地说了一句: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 刘的病不是偶感风寒,是忧愤伤肝。这只是我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