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道德经 台大教授傅佩荣解读《老子》

2019-03-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白话]治理大国,要像烹调小鱼.用"道"来领导天下人,鬼就失去神妙作用;不但鬼失去神妙作用,神也不会干扰人;不但神不会干扰人,圣人也不会干扰人.神与圣人都不干扰人,所有的禀赋都得以保存了.[解读]傅佩荣道德经 台大教授傅佩荣解读<老子>●"若烹小鲜":河上公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意思是:要尽量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白话]

治理大国,要像烹调小鱼。用“道”来领导天下人,鬼就失去神妙作用;不但鬼失去神妙作用,神也不会干扰人;不但神不会干扰人,圣人也不会干扰人。神与圣人都不干扰人,所有的禀赋都得以保存了。[解读]

傅佩荣道德经 台大教授傅佩荣解读《老子》

●“若烹小鲜”:河上公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意思是:要尽量无为而治。

●古人对鬼神,仍有某种信仰,认为鬼神介于人与天(或上帝)之间,可以对人间施以福祸。老子沿袭此一说法,而将重点转移至“道”。我们不必全以阴阳二气来解释“鬼神”。

傅佩荣道德经 台大教授傅佩荣解读《老子》

链接

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又名《道德经》。司马迁在《史记》写到它的作者时,是列在《老子韩非列传》中。以上简单的两句话,就可能引起不少误解。

首先,《老子》又名《道德经》,但是内容与世人所谓的“仁义道德”完全无关,亦即所论并非伦理学的题材。以王弼(公元226—249年)所注的版本为例,《老子》分为上下两篇,先论“道,可道,非常道”,后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于是遂有《道经》(一至三十七章)与《德经》(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二篇,合称《道德经》。

傅佩荣道德经 台大教授傅佩荣解读《老子》

其次,《史记》卷六十三以“老子、韩非”并列为传,其实所述还包括庄子与申不害。韩非是法家代表,著作中有《解老》与《喻老》二篇,发挥老子的部分思想。司马迁认为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最后又总结说:“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hé)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

而老子深远矣。”老子的思想当然比韩非深远,但是韩非“自认为”并且“使别人认为”他在推广老子的学说,以致老子的真面目反而模糊难辨。这不能不说是老子的不幸啊!

关于《老子》一书的作者,亦即“老子”此人,司马迁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周朝管理文书档案的官,学问与见解应该具有一定水平。根据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礼仪一事来看,老子应该是春秋时代的人,年龄比孔子稍长。

孔子听了老子的一番训勉之后,对弟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所谓“龙”描写他是“乘风云而上天”,并非年轻时孔子所能理解。老子眼见周朝衰颓,决定西出函谷关,准备隐居,守关的官员请他留下作品。“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的“汉墓”出土了一大批帛书,其中就有《老子》的帛书甲本与乙本。这两个版本大同小异,都是《道经》在后,并且没有分章。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村“战国楚墓”又出土了许多竹简,其中有三种《老子》的摘抄本,分为甲、乙、丙三组。

摘抄本的字数只有通行本的三分之一,并且丙组中的文句较为接近帛书本与通行本。专家认为,甲组较为接近《老子》祖本,它的抄写年代距离老子逝世“可能”只有一百多年。换言之,目前所能找到的断简残篇,离作者老子本人也有一百多年了。既然如此,我们在依据最新出土的资料修订《老子》通行本的同时,还是要把焦点置于老子学说的阐释上。

在探讨老子学说时,会发现材料最多的是历代的注解与引申。从最早的庄子、韩非等人,经过河上公、王弼,甚至唐玄宗这位帝王以及宋朝的王安石、苏辙、朱熹等人,无不发表心得,增益老学。但是,《老子》似乎是一面镜子,人们总能借它照见自己的长相,而未必说得清楚它原来的用意是什么。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他所谓的“道”,是指“真实”(更应说是“究竟真实”)而言,亦即要将人生依托在永恒不变的基础上,再由此观照人间,安排适当的言行方式。

他在儒家之外,另外开辟了一条路,并且是更为宽广的路。奈何天下人却难以体认他的美意。他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我们不妨欣然接受此一邀请与挑战,一起认真研读《老子》。□傅佩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