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佩琦刘伯温 [要闻]人大教授毛佩琦讲解一代谋臣——刘伯温的跌宕人生

2017-05-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毛佩琦在演讲.郭义富 摄   精彩的演讲引来观众阵阵掌声.郭义富 摄 刘伯温画像 扬州网讯 昨天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在<扬州讲

毛佩琦在演讲。郭义富 摄   精彩的演讲引来观众阵阵掌声。郭义富 摄 刘伯温画像 扬州网讯 昨天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在《扬州讲坛》为近千名听众讲解《天下第一谋臣——刘伯温》。

从刘伯温少年聪颖到罢官辅佐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直至终年老死,解读严谨又不乏精彩,让现场听众对刘伯温与明朝的关系有了清晰认识。     青年刘伯温聪颖博学 刘基,字伯温,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通晓天文地理,在历史传说中有“神人”之誉。

真实的刘伯温,家乡在现在的浙江文成,在元朝和明朝时叫做青田。他出身在一个书香官宦世家,祖上从宋朝到元朝都是读书人。

刘基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在石门山读书,当时说他读书七行句下,然后是五经俱通,后又精通天文术数之学。     廉洁耿直曾四度罢官 元朝末年,刘伯温参加科举考试时才21岁,当时规定25岁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他虚报年龄,一举中了举人,后来中了进士。

刘伯温考中进士以后,被任命高安县丞,刚上任就遇到一个命案,经过审理,他发现是一个冤案。

坚持主张翻案的刘伯温遭到官场黑暗势力的攻击,廉洁耿直的刘伯温在官场上碰钉子后,不想同流合污,愤而辞职。像这样的经历共有四次,四度罢官的刘伯温回家后并未消沉,而是著书立传,写下了他最著名的一本书《郁离子》。

     与朱元璋历史性结合 朱元璋打下南京后遍寻贤才,在请刘伯温出山的过程中,胡大海的谋士孙燕数度拜访刘伯温,最终以一封长信打动刘伯温。由于孙燕也是饱学之士,刘伯温认为朱元璋能善待能人,加上好友宋濂也已为朱元璋效力,刘伯温最终决定投奔朱元璋。

刘伯温和朱元璋的结合是一次历史的结合,一方面朱元璋渴望人才,到处去寻找人才,一方面是刘基希望施展自己的治国谋略,在这个历史机遇下,他们走到了一起。

     先汉后周妙计平天下 当时,朱元璋的势力不如陈友谅和张士诚,刘伯温建议先取汉后夺周,方可一举平天下。

汉是指朱元璋政权西面的陈友谅,他以武汉为中心,建立了汉政权。周是朱元璋东面的张士诚,张士诚以苏中为中心,北到淮北,建立起周政权。 刘伯温分析说,汉政权在我的上游,陈友谅野心很大,如果不把他消灭,我们没有一天好日子过。

张士诚占的地方很富裕,但他没有大志,我们先打陈友谅,张士诚保证按兵不动。按照刘伯温的计谋,朱元璋果然平定了天下,建立了明王朝。 好友变君臣关系渐隙 刘伯温和朱元璋的关系,在明朝建国前后曾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如朱元璋所言:三军所向,治国方略,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

然而成为君臣后,朱元璋与刘伯温的关系渐渐发生摩擦。 有时讨论政见,刘伯温本想帮朱元璋说话,但常遭到朱元璋的反驳。

朱元璋问治天下靠什么?刘基说宽仁而已。朱元璋说:“你概言宽仁太空洞了,如果不做具体的东西,你说宽仁有用吗?” 还有一次,朱元璋对刘伯温说,我现在白天吃不好饭,晚上睡不好觉,非常劳累。刘伯温劝道,现在不比当年打仗的时候了,你也可以放松一下。

朱元璋说不对,你怎么让我放松呢?一个人放松会摔跤,你让我放松,天下岂不要出大问题?就这样,君臣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君臣决裂后病死家中 刘伯温在朝中常对一些人有非常公正的批评,他曾评价丞相胡惟庸,说他像一匹小马,让他驾大车会把车拉坏,胡惟庸因此怀恨在心。

有一次过节时祭祀先人,庙里供奉的物品最后被官员分掉,当时刘伯温也分得一块,但祭祀时他人在外地并没有参加,有人因此告状。

朱元璋说,刘伯温没有参加祭祀,凭什么分肉?罚俸!种种谗言让朱元璋对刘伯温不再感到贴心。 洪武七年,刘伯温病重,朱元璋发现刘伯温已是风烛残年,写了一封诏书送刘伯温回老家,诏书中写道“君子绝交不出恶言”,意思是君子分手谁也不要说谁的坏话。这意味着君臣关系彻底破裂。几个月后,刘伯温病死家中,一代谋臣就此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