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常建都有什么诗篇 他为什么要赞颂王昭君

2018-04-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常建是我国唐朝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文流传很广,尤其是那一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更是让其名流千古.他的记载并不多,有人说他是长安人,也有人说他是陕西人,只不过到现在都没有定论,连他的死亡日期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实在是颇为神秘.常建其人在历史上还有些神秘,他的出生和死亡都无从考证,只知道他大概是唐朝时期的人,而且跟大诗人王昌龄同一年高中科举.竟然高中了,当然是有当过官的,天宝年间,常建在江苏当校尉.但是没有过多久,常建就辞官了,原因很简单,官场不得志而已.不过他并不是一个人走的,据说他把好朋友王昌龄.

常建是我国唐朝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文流传很广,尤其是那一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更是让其名流千古。他的记载并不多,有人说他是长安人,也有人说他是陕西人,只不过到现在都没有定论,连他的死亡日期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实在是颇为神秘。

常建其人在历史上还有些神秘,他的出生和死亡都无从考证,只知道他大概是唐朝时期的人,而且跟大诗人王昌龄同一年高中科举。竟然高中了,当然是有当过官的,天宝年间,常建在江苏当校尉。但是没有过多久,常建就辞官了,原因很简单,官场不得志而已。

不过他并不是一个人走的,据说他把好朋友王昌龄、张偾一起叫走了。一行人来到了湖北武昌一代隐居。在这期间,常建也写了不少诗篇。在《全唐诗》之中,常建一共有十五篇古诗。常建的文采自然是没有争议的,能跟王昌龄是好友,又一同高中,可见其水平。

常建是我国唐朝时期的人物,根据记载,常建是开元十五年的进士,和著名的大诗人王昌龄同榜。开元年间,我们都知道是唐玄宗的年号,那时候唐玄宗励精图治,唐朝上下一片大好,正式唐朝发展的高速时期,这时候出现的著名诗人也十分多,各种诗篇也是层出不穷。

常建也曾在官场厮混,但是后面并不如意,于是就隐居了。常建隐居之后,关于他的记载就基本没有了。没有人恩知道他什么时候生的,什么时候死的,他活了多久也没有人知道。2006年8月,在临城县出土了一块常建的墓志铭,明确记载了他是刑台人,这时候才明白了这位大诗人的籍贯。不过至于他是什么时候出生和死亡的就不得而知了。

常建流传后世的诗篇大约是五十七首,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这是常建题写在江苏省常熟市西北虞山兴福寺墙壁上的一首诗。也因为这首诗的存在,这座寺庙成为了全国闻名的著名景点,常建跟这座寺庙就好像崔颢之于黄鹤楼一般,借此成名。

这首诗的版本一直存在争议,一共有四个版本。不过好在相差不多。这首诗刻画了一个高山禅寺的形象,让人感觉到了寺院的美景和作者空灵的心境,很有层次感,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唐代山水是的代表作之一。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塞下曲》这个名字很多诗人都写过,常建也不例外。常建写这首《塞下曲》的时候,正好是唐玄宗的中晚期,那时候的唐玄宗不复之前的圣明,开始了黩武政策,多次发动战争,天下战事多起,老百姓的生活变得十分糟糕,枉死的战士更是不计其数,国家也因此消耗了不少的财力。

常建的《塞下曲》由四首单独的七言绝句组成,被收录于《全唐诗》之中。大意就是在描写战争的残酷和人们渴望安宁的期望。跟其他的边塞诗相比,常建的诗中歌颂了了朝廷的和亲政策,赞扬了为祖国的和平远赴异乡的像王昭君那样的人物,同时表达了对逝去将士的惋惜。下面就是其中一首,大家可以看看。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江行》是常建的一首五言律诗,是常建在江南时期的一首作品。在诗中,我们不难发现常建的思乡之情。在寂静的夜晚,作者独自一人,看着空荡荡的湖水,心中不免泛起了浓浓的乡愁。当时的常建还在四处漂泊,家乡的风景已经很久都没有看到了。

有人说,常建是长安人呢,而北斗星的方向正是长安的方向,他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给了天上的星宿,希望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思乡之情抹去。不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作者在此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江行

平湖四无际,此夜泛孤舟。

明月异方意,吴歌令客愁。

乡园碧云外,兄弟渌江头。

万里无归信,伤心看斗牛。

《江上琴兴》也是常建的一首诗文,只不过关于这首诗的记载并不多,在后世也并不是很有名气。常建的生平大概就是做官不顺,所以选择了辞官隐居,而这首诗应该是常建隐居之后的作品。因为诗中的基调不像是一个在官场中奔波劳累的人所能发出的。

常建在江上拿着玉琴调音,七根琴弦不断地拨动,清脆的声音显得四处更加幽静。江中倒映的那轮明月似乎也变得更加皎洁,江水也更加深沉。最后一句更是作者的自比,自己就是那梧桐木的古琴,可惜没有黄金的徽标。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常建的《春词二首》是组诗作品,诗中描绘了优美的淇河风光,表示了生活在淇河边让人意想不到的美好。诗中将唐朝时期美丽的景色一一描绘出来,让人向往不已。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诗中看出淇河在常建心中的地位,那美丽的词藻,不吝啬地为其添上。

青葱少年,金鞍好马,豆蔻少女,醉人美景,这是一副何等美丽的画面。在常建的笔下,这些美好都慢慢地流淌下来,构成了能让后世之人看见的优雅。让人不禁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春词二首

其一

菀菀黄柳丝,濛濛杂花垂。

日高红妆卧,倚对春光迟。

宁知傍淇水,騕褭黄金羁。

其二

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非但畏蚕饥,盈盈娇路傍。

常建和王昌龄是一同高中的好友,两人有着很深的交情。不过两人的人生履历却是有很大的不同。常建的官职不大,而且在官场并不如意,在之后便隐退了。但是王昌龄虽然同样是官路坎坷,却没有隐退。这首诗就是常建在隐退的时候,路过了王昌龄之前居所时有感而发。

诗中通过对王昌龄之前隐居的场所的赞扬,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诗中的描述都十分平实,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之情,最后更是表明了自己归隐的决心。诗中的描写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在盛唐的诗派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做“王孟储常”,指的是当时的几个诗人,即王维、孟浩然、褚光羲、常建。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大家熟知的大诗人,而常建能跟他们齐名,也可以看出他的实力。常建的边塞诗也是一个很大的特色,不同于旁人,他的诗中会赞颂曾经为国家边境做出贡献的人。

常建曾经给王昭君写过一首诗,叫做《昭君墓》。其目的就是为了歌颂这位伟大的女性。昭君出塞,名流千古,常建对其也是十分钦佩。常建觉得,这样一个弱女子却有这样的觉悟,实在是非常了不起。

昭君墓

汉宫岂不死,异域伤独没。

万里驮黄金,蛾眉为枯骨。

回车夜出塞,立马皆不发。

共恨丹青人,坟上哭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