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飞将军有几个儿女 张治中将军有几个儿女 张治中怎么死的

2018-01-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翁照垣(1892.12.16-1972.10.17)原名翁辉腾,又名翁嘉添,祖籍广东省惠来县华湖镇华英村,生于广东省惠来县葵潭镇,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军人,打响淞沪抗战第一枪的抗日名将.他在淞沪抗战中英勇抗日,浴血沙场,名震中外.他一生爱国爱民,坚决抵抗日本的侵略,曾经多次北上抗日,但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与腐败行为而告终.他在1949年携夫人许淑真移居香港,于1972年10月17日因心脏病发作而病逝,享年80岁. 纪念父亲张治中将军近来,在三月这个学雷锋月里,媒体上报道了两则同款新闻,格外引人

翁照垣(1892.12.16—1972.10.17)原名翁辉腾,又名翁嘉添,祖籍广东省惠来县华湖镇华英村,生于广东省惠来县葵潭镇,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军人,打响淞沪抗战第一枪的抗日名将。他在淞沪抗战中英勇抗日,浴血沙场,名震中外。

他一生爱国爱民,坚决抵抗日本的侵略,曾经多次北上抗日,但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与腐败行为而告终。他在1949年携夫人许淑真移居香港,于1972年10月17日因心脏病发作而病逝,享年80岁。 

纪念父亲张治中将军

近来,在三月这个学雷锋月里,媒体上报道了两则同款新闻,格外引人注目:一个是说安徽池州小伙王光信,不忘搭救自己还管吃管住给路费的恩人,17年后他学成当了厨师,费尽周折找到恩人,做了一桌子好菜来报恩;另一个是说已经定居在陕西20多年的浙江人蒋爱芬,苦苦寻找老家的恩人34年,只为归还当年救急的50元钱,实现自己谢恩的愿望。读后令人倍感温暖和鼓舞,

还是好人多呀!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人们在呼唤生活中出现更多雷锋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弘扬知恩图报的美德。那么在民国时,名人们都是如何报恩的呢?

邓宝珊二十年后报恩

邓宝珊(1894-1968)甘肃天水人,他是民国纵横西北几十年的智囊人物,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是国民党陆军上将,当过国民政府的甘肃省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也当过共产党的甘肃省政府主席,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人物。

据《陇史拾遗》载:邓宝珊早期投身护法运动时,曾被一位蒙古族老人搭救过。1917年初冬的傍晚,在内蒙伊克昭盟南部毛乌素大沙漠北沿的伊金霍洛附近,一个50岁左右的蒙古族牧人,看到沙坡下睡着一个面色黑红、浓眉阔面的青年。

他便把青年唤醒。这位青年连忙站起来欠身说道:"我是由包头赶往榆林的,走了一天多,水壶也喝空了,饥渴困倦,就躺下休息,不料睡到这个时候,多谢您把我叫醒。"由于语言不通,牧人听不懂他的汉话,便扬手指了指太阳,然后把手掌往下一按,

又指着前面的大沙漠,往地上划了好几个圈。意思是太阳快落地了,前边的沙漠你走不过去了,夜间过沙漠的生人,往往迷路"转脖子"(即绕着一个沙丘转圈子,走不出去)。

青年也理解不了牧人的意思,不知道如何回答。牧人便邀请他进了自己的蒙古毡包,牧人的妻子端来炒米、酥油和老丹(一种奶制品),青年觉得从来没吃过这样香的饭。饱餐之后,就安睡了。第二天早晨起来,牧人又拿出一双哈登(短筒毡靴),往干粮袋里装满炒米,水壶中也装满了开水,向南边沙漠一指说:"阿毛三雅步。"意思是你好走。青年带着感激之情,迈步向南走去。

这个青年就是邓宝珊。这年7月,孙中山号召护法,陕西革命人士酝酿"反段(段祺瑞)倒陈(陈树藩)"。陕西靖国军第四路司令胡景翼密召避难在河北大名的邓宝珊来陕。为了确保安全,叫他乘京绥线火车到包头,再经伊盟、陕北井岳秀(1917年黎元洪任命的陕北镇守使)的防区到三原,共商大计。邓宝珊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川资用尽,困乏已极,才有这个奇遇。

20年后的1938年初夏,邓宝珊去伊金霍洛迁移成吉思汗灵榇到甘肃兴隆山时,他凭着记忆,奔走了很多沙丘,最后终于找到了这位年已七旬的老牧人,酬以法币千元,还有毛毯及糖茶烟酒等蒙古族牧人喜爱的食品。

王同春甘愿奉养恩官

王同春(1852-1925),俗名瞎进财,字浚川,河北邢台人,他是我国近代黄河后套的主要开发者之一,他有过一个全身心报答勇救他的厅官的经历。

据《朔漠前尘》载:王同春以其毕生精力从事绥远河套水利农垦的开发,在水利上做出明显业绩,社会上的声望很大,人们誉之为"开渠大王",甚至把他当作"河神"加以敬奉。

随着拓荒垦殖范围的扩大,清末民初,王同春的财富积累很多,实力雄厚,有"河套王"之称。在开渠过程中,各个大地主之间,经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