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之表演艺术学院 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逝世

2017-06-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昨天下午,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两只手软软地拍着,眼泪始终没有溢出眼窝,整个人深躬到底1992年

昨天下午,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两只手软软地拍着,眼泪始终没有溢出眼窝,整个人深躬到底1992年7月16日,集北京人艺所有老艺术家于一台的话剧《茶馆》落幕。这一天,也是“王掌柜”在舞台上最后一夜。

“这个日子,对别的人都没有什么意义,只是那一天在我的戏剧生涯中出了些毛病。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要演戏了。”说这话的那一年,于是之65岁。

“演员”于是之

北京人艺永远的教材

1951年初,于是之在老舍的名剧《龙须沟》中出色地扮演了程疯子这一角色蜚声剧坛。同年八月,又在歌剧《长征》中扮演了领袖毛泽东,此后又塑造了《虎符》中的信陵君,《日出》中的李石清,《骆驼祥子》中的老马,《关汉卿》中的王和卿,《名优之死》中的左宝奎,《以革命的名义》中的捷尔任斯基,《丹心谱》中的丁文中以及《洋麻将》中的魏勒等舞台形象。

特别是1958年在老舍名剧《茶馆》中扮演的王利发在艺术上更是炉火纯青。1980年以后,《茶馆》剧组先后到瑞士、法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及地区访问演出,引起轰动,他的表演也得到很高的评价。

此外,他还拍摄了电影《龙须沟》、《青春之歌》、《以革命的名义》、《丹心谱》、《秋瑾》等。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于是之论表演艺术》、《演员于是之》等。

于是之是中国话剧艺术承上启下最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中国话剧表演学派的领军人物。北京人艺影视中心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拍摄完成了长篇电视人物传记片《演员于是之》。

“院长”于是之

晚年失声 记忆力减退

于是之曾任祖国剧团、北平艺术馆、华北人民文工团演员。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副院长。从1985年到1992年,名义上,曹禺是正式的院长,他是第一副院长,但负责实际工作的是他。

1995年,于是之曾经和人谈过他当8年院长的感受:“上边给了我一个正局级待遇,给我配了一台车。打那时开始,每天早晨起来,汽车"呜"把我拉来,晚上,"呜"又把我拉回去,拉了我八年。事儿办好办坏不说,身体反正是散了。”的确,8年院长生涯中,于是之的健康状况由好变差,从90年代初就开始出现记忆力减退的毛病,到了后来身体更是每况愈下。

“也许是我在舞台上话说得太多了,上天惩罚了我,让我现在再也不能说话了。”在得病之初,于是之曾写下了这样的话,那年,他65岁。于是之是一个无比热爱话剧舞台的人,但却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开始是出现语言障碍,说话不流畅,接着思维不清晰,到最后连人都认不出来。

将近20年不能说话,再加上脑血管等很难愈合的疾病,大师如今终于永远地离我们远去了。

同事眼里的于是之

一辈子都在钻研,对自己要求特别高

“我就是一演员,不要给我什么"划时代"、"北京人艺的代表"这些称号。我就认一个死理儿,排练场上焦菊隐先生说"错了",我就重来;说"对了",我就完成了。我把每个角色都从零开始演起,每句台词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准。”

始终以“演员”二字定位自己的于是之,对于很多人来说,却不仅仅是一位演员。据同行回忆,于是之身体好那会,他的家门始终随时迎候各派戏剧人,尤其为那些既有才华激情又胆怯彷徨的年轻人敞开。一盘花生米、一个泡菜坛子、几瓶散装的二锅头,就着客人们不羁的话题,一点点漾开。剧院内外的戏剧人多半都聚拢在于是之不大的家中剧院办公楼后的一间小单屋。

于是之尤其重视话剧剧本。他常说,写话剧剧本难度大、周期长、稿费低,要爱护创作者。于是之这样说,也这样做着。无论谁拿去的剧本,于是之至少看过两遍才会给作者回复意见,用铅笔在原稿上轻轻地批注。他也许并不认同有些作者的探索,但依旧给出足够的创作自由。

作为同辈的表演艺术家,朱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于是之一辈子都在钻研,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我们最后一次合作是《请君入瓮》,那是1981年的事情了,他当时演公爵已经有些吃力,记不住台词下来就掉眼泪,后来我就顶上,替他继续演这个角色。”

晚辈眼里的于是之

他永远是话剧人奋斗的标杆

“我们还很清晰地记得,20年前,于是之来上海演《茶馆》的情景。”现代人剧社总监张余回忆说,那年是在美琪大戏院,演出阵容都是一些老一辈的艺术家,等于是他们的告别演出,于是之也是其中之一。

“那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他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但是台下观众根本看不出来。据说他会忘记生活中这样那样的事情,但台词却还是记得很完整。”

张余表示,于是之所塑造的角色,一直以来都是话剧人为之奋斗的标杆,无论是《龙须沟》中出色扮演的程疯子,还是《茶馆》中扮演的王利发。“现在有些话剧人会迷茫,有的把话剧当成快餐。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会想到于是之,他让我们知道,话剧是走向艺术殿堂的方式。”

正因为这样,张余坦言,有时候明知道会亏的话剧,但他们还是会选择继续。

如今于是之的生命虽然终结了,但张余坦言,他的艺术精神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虽然他这么多年患了老年痴呆症,但是我们都不觉得,我们印象中的他一直是舞台上熠熠生辉的形象。他永远是话剧史上的标志人物。”张余如是说。

于是之生平

1927年7月 生于唐山,原籍天津市人。百日丧父,后随母迁至北京居住,曾在北平孔德小学读书,毕业于北师附小。初中就读于北平师大附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为了养家糊口,15岁便四处求人找事做。

15岁起曾做仓库佣工,后当抄写员。

1942年 参加北平青年组织的业余戏剧活动。

1945年 秋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不久失学加入祖国剧团,参与《蜕变》、《以身作则》等剧的演出。

1947年 进入北平艺术馆,参加《上海屋檐下》、《大团圆》等剧的演出。

1949年2月 参加华北人民文工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

1951年 塑造了《龙须沟》中程疯子的艺术形象,奠定了他优秀话剧演员的地位。此后相继演出了《关汉卿》、《雷雨》、《名优之死》、《茶馆》、《女店员》、《丹心谱》、《请君入瓮》、《洋麻将》等剧,都取得成功。此外,他还在电影《青春之歌》中扮演余永泽、《秋瑾》中饰贵福,并和曹禺、梅阡合作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与英若诚、童超合作改编了话剧《像他那样生活》。

1984年 荣获第4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 《秋瑾》

1985年 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

1988年 当选为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第二届主席。于是之先生在电影《大河奔流》里塑造了中国电影银幕上第一个毛泽东主席的艺术形象。

1996年 参演了最后一部话剧《冰糖葫芦》,从此退出他心爱的舞台。

退休后,他撰写了《论民族化(提纲)诠释》的长篇论文,主编了论文集《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这些不仅使他埋首书堆中苦读苦写,而且凝结着他对北京人艺舞台导演理论与实践以及北京人艺风格的精辟总结,若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形容于是之先生的晚年当最为恰当贴切。

微博悼念

史航(著名编剧、策划人):王掌柜,一直希望您硬硬朗朗的。今天知道,没戏了,戏散了。您,走好。努力如是之者,安息其应得哉。您谈艺的文字,我摘抄过很多,还会继续抄,继续体会。

由立平(演员,曾出演《建国大业》、《解放》、《东方》):闻于是之先生今天病逝,不禁一震。他的表演影响了一代演员,无论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这是不争的事实,只是直接还是间接影响罢了。向于是之先生致敬,他虽然故去,他的作品将永存,他的名字将与石挥等老一辈艺术家一样载入史册,他的艺术生命会延续……

王凯(主持人):曾有幸现场看您演的王掌柜,不着痕迹的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挥洒自如,于是之老先生走好!

段钢(媒体人):1996年,于是之说:“现在的人怎么都这样啊。前些时候,老朋友邀请我和我老伴去上海,参加一个开业仪式,白吃白住,让我给他们写了几个字(于是之是书法家),临走上飞机前给了我一个红包,我说我们老两口白吃白住就行了,这个我不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