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中学 回归中国经验研究:论中国本土化社会科学的构建 贺雪峰

2017-11-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革命与实践的逻辑与欧美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不能盲从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要有明确的本土化的发展目标,尤其要重视真正的中国经验研究的回归,循着

中国革命与实践的逻辑与欧美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不能盲从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要有明确的本土化的发展目标,尤其要重视真正的中国经验研究的回归,循着经验本身的逻辑,努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服务。

贺雪峰


关键词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经验研究本土化

)作者贺雪峰,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武汉:430074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领土、是修正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因此确切地说,当前中国对话式经验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对话,而是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教条和僵硬。具体而言,由于这些对话式经验研究的过程往往是在学习和研究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时,先产生一些问题,形成理论预设,然后再到经验中寻找相关材料来验证这些问题;因此,在进入经验寻找材料的过程中,常常由于对已经产生的问题过于关注,而对经验本身的逻辑不重视、对兴趣点以外的经验不重视、对调查中的意外不重视;在进入经验现场后,也就很难找到理论预设所需要的经验材料。

其结果便是将从经验现场搜集到的材料,硬性地套用到理论预设中,用搜集到的经验材料“委曲求全”地与西方理论命题对话,由此产生理论与经验“两张皮”的弊病。

笔者在此再次强调,对话式研究不是不可以做,但不能太过僵硬,需要融汇起来。而融汇的基础就是要让经验本身说话,也即要在进入经验现场时,允许经验本身的逻辑说话,允许发生经验的意外;这个时候,西方社会科学应该是一种准备,是随时可以被提取出来进行对话的基础知识。

二是盲目崇拜以模型、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的定量研究。这个问题在经济学界较为严重。

不少经济学界人士喜欢从西方引进一些数理模型,在缺少对中国经验整体理解的情况下作定量研究。我们知道,中国经验复杂而庞大,基本上所有的现象都是多因多果,而且这些多因多果多未经过充分的定性研究。在这种前提下,许多研究却贸然进入技术性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定量研究,因此,往往会由于对经验本身的把握不够,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同时,这些错误的结论又因为有数理模型和大量数据,貌似科学,实则更容易蒙蔽人。

三是以个案经验与西方理论直接对话,全然不顾及中国地域广大、情况复杂的实际。这方面在一些人类学的研究中表现得较为明显。

5000年文明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革命与实践的

逻辑,与欧美国家无疑有着巨大的差异。总结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然而,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而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从西方译介了大量的社会科学成果;但是与相对较高的译介水平相比,中国社会科学经验研究水平普遍较低、西方社会科学与中国经验之间的结合也没有产生多少值得称道的成果,而中国经验研究却渐行渐远。

因此,如何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结合引进的西方社会科学,发育出中国本土化的社会科学,有力地揭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从而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是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从当前中国经验研究的状况来看,中国经验研究不仅存在水平低、成果少的问题,而且存在过早学科化、技术化,缺少整体性反思,热衷于用中国经验与西方社会科学抽象对话等问题。具体可以列举以下4个方面。

一是僵化的对话式的中国经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十分严重且普遍,在当前国内大学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指导与写作中尤其普遍。

所谓对话式的中国经验研究,就是试图用中国经验来验证西方社会科学的一般理论,将中国经验的价值定位为对西方社会科学某一具体命题的证实或证伪。我们说,这种对话式经验研究无疑是有意义的,特别是在西方社会科学本身就是以普世逻辑展开的情况下,通过中国经验来验证西方社会科学的命题,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解,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