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交大 大学之大在何?——专访上海交大校长张杰

2018-01-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主持人潘旭: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节目,随着暑假即将过去,新学期即将到来,大学的教育再次成为人们的焦点.我们这期节目谈论的话题就是"大学的人才的培养"

主持人潘旭: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节目,随着暑假即将过去,新学期即将到来,大学的教育再次成为人们的焦点。我们这期节目谈论的话题就是“大学的人才的培养”。我们今天请到的嘉宾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校长张杰院士。张校长,您好!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您好!

主持人潘旭:大家都知道马上就要开学了,其实关于大学教育这个话题,社会上一直有一个观点,大学有四个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等,您觉得在这四个功能当中,人才培养地位和重要性如何?我们应该怎么样来看待它呢?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好,谢谢您的问题。大学之本在于人才培养,学生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应该是首要的。大学的最根本的使命就是人才培养。上海交通大学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面,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这个教育教学理念的改革,带动了全校的发展。

比如说,我们提出了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单纯以知识传授为大学的唯一功能,而要以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形成“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主持人潘旭:刚才听您说三位一体培养思路,让我想到了国家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他们最近也非常注重我们大学的本科教育质量问题,或者说是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个其实也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我们交大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跟我们国家的思路跟做法是一致的,甚至是要超前的。我想知道,我们如何来培养人才,定位有了之后,我们如何来培养我们的创新型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为什么对于我们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要呢?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主要是一种要素驱动的发展,所以我们实际上是以世界上最小的人均资源,以最脆弱的生态体系,在支撑着世界上最大的人口。

对于中国来讲,只有变成有大批创新型人才支撑的创新型国家,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你刚才的问题就是,对于一所大学来讲,尤其是中国顶级的大学怎样培养创新人才?除了在教育部领导下提出很多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的举措外,交通大学还在另外的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比如从2006年开始,我们启动了自主招生考试。大家也知道,社会上现在对我们的高考体系有很多的议论,当然这个议论其实双方都有道理,从交通大学的角度来讲,我们从2006年开始启动的自主招生考试,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能够把有创新潜质的学生选拔出来的路径。

对于一所大学来讲,我们需要的是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和有创新思维的老师,只有把有创新思维的老师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汇集在一起,让他们互相激发、互相渗透,才能使学生产生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和智慧。

所以选拔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业水平测试,这是我们自主招生考试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一个组成部分就是面试,面试注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个性化能力。从2010年开始,我们又开始和国内的几所学校联手,把学业测试集中起来,由第三方来进行,就是希望把招和考这两个环节分开。

主持人潘旭:招、考分离。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对,这个是第一个措施。

第二个措施源自于我们觉得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需要前移。如果从大学才开始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稍显过晚,所以我们在全国的一些中学,也包括上海五所最好的中学设立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主持人潘旭:就是往中学方面前移?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对,就是希望把大学的一些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把大学老师亲身参与创新研究的切身感悟,移到中学的课堂、课程里面,让学生在创新人才培养早期基地里,提前感受到创新理念,让学生提前进入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环节中去。

第三个举措,在交通大学我们还成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特区,这是一个汇集全校的资源,汇聚全校老师努力的一件大事情。2008年9月,我们成立了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叫做致远学院。为了汇集全校的力量,我兼任了致远学院的院长,这其实是交大的传统。我们是全中国成立最早的两所现代大学之一,1901年交通大学就成立了特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培养了一批人才,特班的班主任是蔡元培先生。

主持人潘旭:校长兼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对。所以致远学院是特班育人模式的延续,在我们的致远学院里,我们首先强调的是数学、物理,在基础学科方面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力度,而且强调的是数学和物理贯通。我们觉得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一个缜密的推理系统非常重要。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推迟专业选择。我们觉得让中国的中学生,一进大学就选择定终身的专业,稍微有点早。所以致远学院的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是不选专业的,到三年级,等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了规划、思维逐渐定型以后,再选专业。

第三个特点就是名师授课。很多大学其实都尽可能动员更多教授去给学生们上课,原因就是在于现在教授给大学生上课的比例略显偏低。但在致远学院,所有上课的老师都是教授,而且我们都是请的世界级别的大师。比如我们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师,是从世界名校,比如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纽约大学的柯朗研究所等请来的最好的教授,他们和本校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起给致远学院的学生上课。

所以名师授课使得学生在进入致远学院的第一天起,就感受到科学创新的乐趣和科学探索的真谛。

第四个特点是小班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是需要小班模式让学生和老师的直接沟通、直接互动。每个班都是少于30个人,给每一个学生都配了创新教育的导师。

主持人潘旭:本科生的就有?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本科生就有,这对大部分学校来讲,实际上是比较奢侈的做法,而且有些老师本身是世界顶级的教授,他也担任这样的导师。我具体举一个例子,我们有一位纽约大学柯朗研究所的教授,他在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一直在给学生上课,他每周和班里学生要吃一次饭,而且每天都会在办公室里,学生们随时来找他,他随时来给学生们答疑解惑。

这样的一批教授对整个交大、对全体老师对本科生教学态度都产生了一个重要的表率作用。

主持人潘旭:这样子是不是我们的师生比就会要求比较高?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对的。

主持人潘旭:这个在其他学校可能还是比较难做到的一件事情。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据我所知,其他有几所学校也在做这样的拔尖人才的培养试点。要想培养出未来的科学大师,的确要投入比较多的老师和各种资源。在致远学院,每年的暑假,我们给学生们开设一个暑期的讨论班,在这个暑期的讨论班上,我们会请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从这些学生的三年级开始,一对一带着他们去做研究,让他们在大学的时候就开始真正地参加到世界顶级的科学研究中去,这样的话,也对他们快速地进入到这样一种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非常有益。

我们认为对于科学界有这样的一种共识,科学家的成长,其实是有一种累计效应,从学生选拔时,他就是比较出类拔萃的人才,接下来他又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激励,有各种各样的有利条件,累加到他身上,这样的人成为科学大师的可能性就会大的多。

主持人潘旭:刚才也听您说了这一番关于我们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但是我还有一个疑问,现在大家对于我们中国高校的感觉,就是量跟质的发展,并不是太均衡,比如说我们的论文数量,在国际上其实是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它的质量其实还没有达到相应的影响力,这个可能跟我们老师的评职称等有关,给人更多这种急功近利的感觉,我不知道我们上海交大在这方面有没有相应的考评体系这方面的改革?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好,谢谢,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考评体系对于大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指挥棒。交通大学从2006年开始,就开始对目前科学研究急功近利的现象开始进行反思和改革。具体的举措是从2006年开始,我们就取消了很多大学普遍实施的发表论文现金奖励。

从2007年我们开使用一种长期的国际评估来替代现在的年度的数论文数式的量化考评体系。因为国际评估注重的就是质而不是量。比如说国际评估专家来对我们的学院进行考评的时候,他不问你发表了多少篇论文,他问教授的问题,就是:“你告诉我,你有哪三个最得意之作,哪怕是没有发表的,都没有问题。

”这考评的就是科学追求的价值追求。而且考评的周期从原来的每年度变成了五年一个周期。

除了这个以外,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职称评审,在很多方面我们都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包括我们鼓励交大的教授都要参与到本科的教学当中去。几年来,我觉得和中国的其他大学一样,交通大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是以你刚才提到的论文的数量为例,过去的30年我们的论文数量,就像你刚才讲到的已经挺多了。但是这几年,我们关注到我们学校科学研究的质量开始有了质的提升。

比如美国汤普森集团发布的世界大学ESI排名,在这个排名系统中,有三档排名,第一个档次的排名,是每所大学发表的论文总量,就像你刚才讲到的,你看这个指标,中国的大学都已经冲到世界的很前面了。

第二个指标是论文总的引用率。因为你的论文重要,才会有人去引用你,论文引用率的这个指标,中国大学也开始整体快速地上升。在这个方面,交通大学的表现是比较突出的。比如说最近我带着中国C9高校代表团去澳大利亚访问,我们把澳大利亚最好的八所大学和中国最好的九所大学的表现,画了两组曲线去做对比。

第一组曲线,是刚才我讲的论文数量的曲线,中国的大学整体上超过了澳大利亚的大学。第二组曲线就是论文的总引用率,在某种程度上这已经反映质的变化。

中国的大学的曲线组也已经开始和澳大利亚这八所大学开始相交,但是已经可以看到我们与他们的差距。第三组曲线更加注重质,就是论文的单篇引用率。每一篇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是多少,当然是在更高层次上质的体现。

这组曲线,我们九所大学在向澳大利亚的八所大学逼近,但是还没有出现相交。澳大利亚的八所大学是处在什么位置呢?是处在全世界大学排名30名到100名的位置,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参照系,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到,宏观上说,中国大学科学研究的质也在快速提升。所以我要更正一下,民众对中国大学非常关注也非常爱护,他们担心中国的大学还只注重发表的量,事实已经有很大的改观啦。

当然还有另外的一些体现。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我们在过去的这几年时间里面,布局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这些科学研究可能在短期的几年时间里,不会发表论文,但是我们着眼的是未来,我们瞄准那些全人类都非常关心的的疑问或者是谜团,我们试图努力解开这样的谜团。

比如我们的一个团队和清华大学合作,在四川的景屏山2500米深的地下建立了一个实验室,探测暗物质。这个团队的负责人,首席科学家季向东教授是一位世界级的物理学家,他是从美国马里兰大学回国的。

他最开始问我:“张校长,你为什么支持我们?我们进了这个地洞,在2500米深的地方,很有可能十年发表不了论文,到那个时候我怎么向你交代,你怎么向学校交代?”我给他的回答是这样的:“首先我们相信你们十年里总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即使退一万步说,你们十年没有发表论文,十年之后什么结果也没有,你们也给中国的科学、给世界的科学做了贡献,因为你们证明了即使在这么深的地下极低本底的条件下,也没有探测到暗物质,那就意味着暗物质可能比我们理论模型预言的要更难探测到。

另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意义,你们也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的科学追求。我们中国也有这样一批科学家,不是为了发表论文,为了科学追求,为了解开这样一个全人类都希望了解的疑问,在地洞里面,待十年的时间,我觉得这个对于中国的科学精神,乃至世界对中国的印象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影响。”

当然从另外一方面,交通大学这几年体现质的一些大成果,也开始不断涌现。比如说在过去五年的时间理,我们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总数,是全国高校里面最多的。比如说2011年,中国高校的十大科技进展,一共只选十个,其中有两项是上海交通大学的。

同样也是2011年国家科技部发布的十大科学进展里,也有一项是与上海交通大学有关的。去年发布的十项世界十大科学进展,其中也有一项是与上海交通大学有关的。从这一系列的数据上可以看出来,中国的大学,当然交通大学只是一个例子,正在快速地向着质的提高在努力。

主持人潘旭:前面也听您说了很多,关于我们中国的高校跟世界的高校之间的对比。那中国的高校是不是到了一个可以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程度?就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是不是已经到了这样一个程度,可以去做这样的一件事情?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要回答一下这件事情对于我们中国的至关重要性。我前面已经讲到了要想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我们需要一大批创新人才,而这些创新人才,需要创新型的大学来培养。到2020年我们的国家发展目标是要建成一个一流的创新型国家,而建成一个世界一流的强国,必须要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知名大学来支撑。

如果不是这样,世界一流强国的目标就有可能会推迟,甚至很难实现。一流的强国,需要有一批一流的大学来支撑,当然反过来说,一流大学的发展也需要有一流的国家来支撑,这个在世界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其实是规律性的。

世界一流大学的出现总是和世界工业革命或者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是一致的,所以我认为不管是从我们国家需要的角度,以及我们国家现在发展形势角度,中国都应该,也必须尽快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知名大学。

接下来就是我们怎么做的问题。我们认为我国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最终的目标当然与现在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可比的,所以最终目标,其实都是一样的,关键是采取什么路径,我认为中国现在特殊的发展时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中国特色道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可能性。

我们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径,主要是要建成三个追求卓越的体系,第一个体系,就是建成一个卓越的人才成长体系,卓越的人才成长体系就与我们今天的主题有关。

这个体系实际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教师成长为卓越人才成为富有创新思维的大师。第二个部分是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成长为创新型领袖人才。这就是卓越的人才成长体系。

第二个体系,就是卓越的创新发展体系。一方面是科学研究的创新,我们一定要追求卓越,科学研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另外一方面,在很多其他的方面,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为国家提供创新的想法。

第三个体系是卓越的文化传承和引领体系。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我们国家来讲,文化的传承和引领其实更加重要。我们现在文化方面的发展,或者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其实是滞后于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所以在这个方面只有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和2020年国家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相匹配。

大学一直引领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根本的原因在于大学在不断地学术追求,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追求卓越,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征,所以大学才能够代表社会、代表国家的最高理想以及道德和精神的制高点,代表社会的公平、正义、良心的底,所以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大学的水平、大学的追求、大学的价值观其实就决定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未来,当然很多是通过我们培养的人才身上体现出来的。

主持人潘旭:马上要开学了,最后想请您寄语一下我们的学生,作为一名大学校长,作为一名知名的教育工作者,来寄语一下我们全国要开学的莘莘学子,您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上海交通大学的梦想是要建成一所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创新科技成果和人文思想交相辉映,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一所大学。我们对新同学的要求同样也是,要求他们保持进大学时的梦想,在大学里面不断地吸收更好的营养,打下更好的基础,让这个梦想在交通大学里得到实现。

交通大学的校训是“饮用水源、爱国荣校”,体现的精神内核是感恩和责任,我们认为这是交通大学每一个学生从入校的那天起,就需要牢牢记住的,同时这也是道德基石。

另外两个词,我想个告诉所有新入学的学生,就是激情和梦想。刚才我已经讲到了梦想,激情其实更加重要,一个人有了激情,有了对未来生活或者是更好生活的渴望,那么他的生活就会更加的丰富多彩,他追求梦想就会更加有力量。

所以我希望所有进入交通大学的新同学,都要记住感恩、责任、激情和梦想。欢迎你们来到交通大学,欢迎你们在交通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交通大学是你们成就梦想的地方。谢谢。

主持人潘旭:感谢收看本期的节目,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