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彤年轻人 王树彤再论年轻人迷恋体制生活:是时代的倒退

2018-03-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今社会,"人岗匹配"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而人才流动的基本规律是:劳动力总是从价格低的地方流往价格高的地方.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一边是"编制内"

当今社会,“人岗匹配”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而人才流动的基本规律是:劳动力总是从价格低的地方流往价格高的地方。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一边是“编制内”稳定、有福利保障的诱惑。于是,就有了关于年轻人前所未有地迷恋上了体制内生活的探讨。

近日,敦煌网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树彤女士在腾讯微博中发表了一片关于年轻人正主动或被动地迷恋上体制内生活的长微博。她在微博上表示,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周遭的环境从来都不会有绝对的安全感,如果你觉得安全了,很有可能开始暗藏危机..。

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

王树彤表示,去年4月我参加博鳌论坛期间,在谈到年轻人安全感的问题时曾发过一条微博:“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周遭的环境从来都不会有绝对的安全感,如果你觉得安全了,很有可能开始暗藏危机。

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你对自己的信心,是你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而真正的归属感,在于你的内心深处,对自己命运的把控,因为你最大的对手永远都是自己。”不过有趣的是,这句话后来在微博世界里非常搞笑地成了李嘉诚的名言,并被大量转发。

年轻人迷恋体制生活是时代的倒退

王树彤说,昨天看了《南方周末》的重头报道《三千本硕毕业生争当清洁工“扫大街也是公家的人”》,又令我想起去年谈论过的“安全感”话题。这些竞争清洁工岗位的高学历毕业生,看重的并不是清洁工作本身的高尚,而是“事业编制”,所谓拿到“事业编制”即获得了所谓的“安全感”,“安全感”已成为当下社会年轻人关心的首要话题。

令人感到悲哀的是,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他们的家长,都把体制等同于安全感,纷纷向体制内寻找安全感。年轻人正主动或被动地迷恋上了体制内的生活,争做“公家的人”,我不得不说,这是时代的倒退。多年前被抛弃的陈旧观念,如今又被捡了回来。

比体制更毒是根深蒂固的观念

其实比体制更具毒性的,是根深蒂固的观念,是我们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安全感”的认识。我们早已处在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一个开放并不可能逆转、走回头路的时代。考公务员,进国企、事业单位,或许更多的是给大家对安定生活的想象,走上一条貌似稳定的人生道路。然而,像当年的4050从没想过会下岗一样,所谓的“稳定”仍不可预测,前途凶险。

近两年我们谈论的另一个热点话题是“蚁族”,指的是体制外那些为生活艰难打拼的青年。“低收入”、“群租”、“生活艰辛”,成为形容部分大学生毕业后生活状态的标签。相比体制内的青年,他们的生活确实显得“悲催”。

然而我在不同的场合,一直在为“蚁族”加油。年轻人的付出,只要努力,配合一定的眼光,必定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正如我文章开始提到的,从来不会有绝对的安全感,如果你觉得安全了,很有可能开始暗藏危机,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你对自己的信心。我们要看的是5年、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跨度,只要尚未走完一生,人都不能过早给自己结账,计算这辈子是赚了,还是赔了。

而若干年后价值回归时,今天这些期待旱涝保收、向体制要一生安全的年轻人,明天多半会成为最悲催的一族。

王树彤发出此篇微博后也引起了广大腾讯微博网友的热议,英才网联网站总编苑航在腾讯微博中指出,大学生青睐铁饭碗的现象,是社会价值观的倒退!在我们英才网联近期走进校园公益活动中,一些大学生明确表示,非国企不去!套用“非诚勿扰”里的话:你坚持心动女生,有可能被拒绝,另外选择,可以带走一个。大学生坚持去国企就业,有可能被拒之门外,而选择民企、合资、外企,有可能顺利就业。

厦门钜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曙光也表示,1990年前后,外企白领甚至是政府工作人员艳羡的对象。如今的人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上海誉晨木业销售经理李传浩也在微博中说,只求安逸、没有斗志,缺乏上进,到最后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这样的民族谈何振兴?造成这个局面,有关部门难脱罪责。

同时,还有网友认为,公权肆虐、法制不彰的时代,处于弱势地位的民众也只能寻求权力庇护权利,这不得不说是这个时期中国的悲剧。(文/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