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税卢磊 卢磊 当代中国青年学者的学术志向和社会担当

2017-05-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当代中国青年学者的学术志向和社会担当——基于2014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第三届青年学者论坛的感悟与反思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卢磊

    当代中国青年学者的学术志向和社会担当

——基于2014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第三届青年学者论坛的感悟与反思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卢磊

    2014年8月23日,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第三届青年学者30人论坛如期在兰州城的西北民族大学举办,很高兴也很荣幸成功入选本届青年学者论坛并做专题发言,向各位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前辈请教学习,与青年学友们分享交流。

正如郑杭生先生所言,这将成为自己学术生涯上浓重的一笔和学术发展道路上的转折性力量。这是激励,亦是鞭策,于我于我们青年学者,我们唯有传承前辈精神、坚定学术志向、敢于社会担当,方可开辟中国本土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新天地并屹立于世界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之林。

    论坛开幕式和闭幕式上,郑杭生先生的致辞高瞻远瞩,既显现了先生学术研究之高深,更体现了对青年学者的关怀和殷切希望。先生及其基金会注重青年学者的成长发展,本质上是为中国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发展进入世界中心舞台做足准备,更是为青年学者搭建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营造青年学者投身学术研究、注重学术交流的良好氛围。

我想这是形成学科和学术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它有助于在中国社会转型和未来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和彰显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术共同体的群体影像。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先生一再强调社会学者既要有理论自觉,强调"再评判、再认识、再提炼",也应注重发挥社会学人文性的特点,理论应联系好现实和实践。基于个人的实践经验和学术阅历,我认为,社会学者要做好研究,既要有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战略视野,更要有扎根草根社会的人文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不忘初心、放得始终"。

    我们需要和期待的是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的研究成果,而非堆积成山的"学术垃圾",否则我们无法显现出学科应有的社会价值,以及回应"社会学只会提问题而无法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行动策略和方法"的质疑。这也是我在专题发言中提到,实际也是近几年来的几点反思和拙见:

    第一,我们不否则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价值,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社会学的研究依然停留或过于强调描述、分析和解读社会现象与问题,较为缺乏行动取向的视角和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我想这一点需要引起整个社会学界的重视、反思和调整,因为只有良好的真正的理论与现实、实践的充分互动,才可能结出中国本土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硕果,并贡献于中国社会发展。

    第二,我是社会工作专业科班出身,从职业实践到研究教学的过渡中,我都努力地常识性地将实践行动、学术研究、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和社会倡导等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以期在不断的对话和思考中深入参与本土社会工作的发展构建。

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服务方法虽是从国外货港台引来,但它融合了人文性和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服务性和研究性等特点,十分贴合我国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应当引起社会学学术界尤其是知名学者的关注和参与。

当听到先生说到,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主办的《社会建设》期刊将主要关注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时,内心有种特别的兴奋感,我想它的出现也一定能够会给更多青年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学者搭建学术交流的好平台。

    第三,我们不能仅仅或太过于关注西方社会学既有理论或工具的"重述"或"转述",更应关注和支持基于本土经验的基础性研究的提炼总结,也不宜迷信于定量研究的数据海洋,更应注重源于本土实践的持续性行动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可以多元使用,而研究成果的实际使用则显得更为重要。

    几天的学术会议中,我既结识了很多同辈的青年学者,也认真地聆听前辈们的经验分享,收获颇丰。谨记前辈们的教诲,尤其是郑杭生先生和杨敏老师的嘱托,做一个融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真善美的有社会担当的青年学者。

感谢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和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各位老师、同仁的辛勤付出,亦感谢各位前辈、学友的交流分享,在中国本土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发展之路上,愿与大家携手同行,担当起我们应有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