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浩和董明珠 董明珠李兴浩呼应:格力志高为何共推中国制造

2017-05-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因为成龙,在过去两年间,格力董明珠与志高李兴浩成为"针尖对麦芒"的对手:一方面,董明珠公开宣称"成龙代言的品牌除了格力,其它都死了";另一方

因为成龙,在过去两年间,格力董明珠与志高李兴浩成为"针尖对麦芒"的对手:一方面,董明珠公开宣称"成龙代言的品牌除了格力,其它都死了";另一方面,李兴浩持续炮轰"打破格力寡头格局,跻身行业前三甲"。

虽然,这其间不乏外界对于志高李兴浩"憎热点傍格力董明珠"的质疑,但并不影响志高一系列市场动作:进入2017年,志高李兴浩一改过去与格力董明珠"剑拔弩张"唱对台戏,换以"让中国制造再次伟大"与格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遥相呼应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过去两年与成龙的牵手不仅没让志高死掉,反而在今年又与成龙签下"十年合约"。

从过去对阵到如今呼应,志高为何与格力共同发力中国制造,背后到底隐藏哪些空调产业的新信号?与成龙牵约十年,除去品牌宣传和公关传播的话题性,这种真金白银的投入以及长达十年过程中的不可控,志高到底又是怎么想的?

格力与志高,都是中国空调行业的代表性企业。虽然在规模上,志高与格力的差距仍然不小,但是两家企业在空调市场上的一举一动,都有很强的代表性。从格力的"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到志高的"让中国制造再次伟大",双方同时瞄准"中国制造"这个大课题,同时背景双双锁定世界性的舞台。

这清晰折射出两大家电产业的变革信号:一是中国制造背后所隐藏的产业链,才是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1,其它都是0;二是世界舞台背后所隐藏的中国空调未来机会一定在海外,中国企业必须要拓疆辟土才能保持活力。

对于中国制造背后的产业链能力打造,中国家电企业过去走过不少的弯路。两三年前,互联网思路、互联网玩法在家电行业可以说是"横行霸道",在让很多传统制造企业不淡定、急于转型求成,却忽视对于产业链聚合能力的打造,忽视对于产品质量和品质的再造与创新。然而本未倒置带来的结果则是不少家电企业在互联网变革过程中"丢了西瓜捡芝麻"。

直到今天,随着大量互联网企业"硬件免费"等玩法的破灭,并相继回归产品品质和技术的较量,大量传统家电企业才意识到,无论什么时代、没有产品制造这个1,其它再多的0也是无用功。什么用户思维、互联网营销、硬件免费,都是基于可靠而稳定的产品品质。而围绕制造能力的打造,绝对不是简单的生产线智能化,还涉及到上游的供应链打造,特别是在核心零部件上的创新能力。可以说,需要提升、改善和重构的地方还有很多。

无论是格力的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还是志高的让中国制造再次伟大,其实都是在通过重塑中国制造的新竞争力、新形象,从而引导整个家电行业竞争回归到产业本位,不是拼概念、拼炒作,而是真正拼产品的制造力和创新力,拼企业的综合实力。可以说,这代表了今后几年整个家电产业发展与竞争的主旋律。

因为对于中国家电产业和企业来说,无论是本土市场面对一系列同行和对手的跨界挑战,还是走出去参与海外市场蛋糕的抢夺,最大的筹码就是精品制造、智能制造,离开制造,一切都是无根之木。

说到国际化,这已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从做大到做强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任何企业都避不开、绕不过。可以说,未来5-10年,中国家电企业下一个主战场一定是海外,一定是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

远的不说,从去年美的、海尔在海外市场发生一系列对欧美日等老牌企业的大手笔跨国并购,以及海信从去年亮相欧洲杯到今年赞助世界杯,一次次大投入背后就是希望拓展海外市场的机会、抢夺海外市场的蛋糕。

面对一个相对陌生的海外市场,以及拥有半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的欧美日等海外巨头,中国企业到底如何撬动海外市场份额的抢夺?无疑,就是要重新擦亮中国制造这张牌,而关键点就在于这一轮的智能制造拐点。

相对于德国的工匠制造、日本的精益制造,起步晚的中国制造,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处在学习、借鉴和追赶的阶段。如今,智能制造的出现,特别是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相继引爆,就在提醒所有中国企业,必须要抓住这次的机会。

如今在格力、志高相继面向全球打响"中国制造"这个新招牌背后,一方面是目标的树立,另一方面则是自信的重构。目标就是希望可以重塑中国制造在世界的地位和形象;自信的背后是依托这一轮的智能转型赋予中国制造新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