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琴沙家浜 京剧表演艺术家袁慧琴的戏曲人生

2017-08-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核心提示: 京剧艺术家袁慧琴回宜.郑联学摄    第21届戏曲"梅花奖"得主,戏曲界首个在国家大剧院开"个唱",主演的三部戏曲电视剧三夺"飞天奖"--从宜昌走出

核心提示: 京剧艺术家袁慧琴回宜。郑联学摄    第21届戏曲“梅花奖”得主,戏曲界首个在国家大剧院开“个唱”,主演的三部戏曲电视剧三夺“飞天奖”……从宜昌走出去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袁慧琴堪称“宜昌骄傲”。   “慧质兰心千面君,琴思暗许面娇痴;生辉梨园老旦情,日照步摇旦...

京剧艺术家袁慧琴回宜。郑联学摄

   第21届戏曲“梅花奖”得主,戏曲界首个在国家大剧院开“个唱”,主演的三部戏曲电视剧三夺“飞天奖”……从宜昌走出去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袁慧琴堪称“宜昌骄傲”。


  “慧质兰心千面君,琴思暗许面娇痴;生辉梨园老旦情,日照步摇旦眉峰;快意尊前风光好,乐共华年彩人生。”这首诗是一名网友前不久写给袁慧琴的,诗巧妙的嵌入了“慧琴生日快乐”“千面老旦光彩”等祝福语。


  5月28日,回宜探亲的袁慧琴接到中国国家京剧院的传真,要她赶回北京参加戏曲界的赈灾义演。临走在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时,袁慧琴讲述了她戏里戏外的精彩人生。
改行唱“老旦”,“大嗓门”急哭了

袁慧琴是土生土长的宜昌市人,因为天生是个“大嗓门”,在上“红小兵学校”时就是独唱演员。

袁慧琴的“大嗓门”引起了启蒙老师——宜昌京剧团团长靳万春的注意。

凭着她的声音条件,11岁时,袁慧琴没参加任何考试被特招进宜昌艺校学“花旦”。
虽然此前对京剧一无所知,但看到戏里的“花旦”穿得漂漂亮亮的,妆也化得好看,还是个孩子的袁慧琴一下子迷上了京剧。

半年时间过去了,刚刚品出点“花旦”的味儿,只学了一段京剧舞台上常见的“花旦”戏《卖水》,就被老师指定改学“老旦”。
原来因为艺校学“老旦”的少,为了行当平衡的需要,要挑个孩子专工“老旦”。

老师让学生挨个儿用大嗓音唱一段,袁慧琴一张嘴就被老师们相中了。小姑娘天生爱美,谁乐意演穿着不好扮相不好的“老旦”,袁慧琴听说后号啕大哭起来,死活不愿意,逃课跑回了家。母亲安慰她,你唱什么都行,唱“老旦”还不用像“花旦”一样练那么多的功。


  为开导袁慧琴,艺校的老师带她去看了一场《杨门女将》。头一回看这出戏的袁慧琴发现,佘太君虽然白发苍苍但很英武,台上不管花旦武生都得听她的!就是这出戏,改变了她“老旦又老又丑又苦”的看法。


  袁慧琴的丈夫、现为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京剧演员的靳学斌后来跟她开玩笑:老师也真是聪明,挑了个最风光的“老旦”让你看,如果看的是《李逵探母》里苦命的“老旦”,你说什么也不会答应了。


京城拜名师,一唱扬名梨园

在宜昌艺校打下学京剧的根基后,十多岁的袁慧琴又被送到武汉进修。袁慧琴的姑父当时是湖北省话剧院的编剧,她一去姑父就跟她约法三章:不要只想着打扮自己;既然干了这行,就应该潜心努力学,不能怕吃苦;有空多学点文化知识,不要成为一个没文化的绣花枕头。


这番话对袁慧琴触动很大,后来在和别人交谈时,也总有人表露京剧演员没文化。

这让袁慧琴很心痛,她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京剧演员。
1983年,在宜昌京剧团几位老师的穿针引线下,袁慧琴被送到北京拜我国著名京剧“老旦”表演艺术家李金泉为师。那一年,她17岁。


  讲起这段经历,袁慧琴说自己真的很幸运。李金泉老师家有4个儿子5个孙子就是没女儿,所以在看见袁慧琴后就特别喜欢,欣然应允收下了她。李金泉老师不仅在艺术上栽培她,还向她灌输:你跟别人不一样,你有优势,一是形象,二是嗓音,好好把握一定能创出新的东西。


经过多年的积累,袁慧琴迎来了她事业的一次腾飞——2003年,由她主演的六集戏曲电视剧《契丹英后》获得第21届中国电视飞天奖,凭这部戏,她自己也获得那届飞天奖最佳女主角提名,这也填补了戏曲演员10年没有在飞天奖评选中提名的历史。


荣耀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开拍《契丹英后》,袁慧琴一头扎进山西晋城,一个多月只在过年的时候在家呆了一天。

那时的晋城屋外天寒地冻,拍室内戏怕玻璃窗反光,把玻璃全拆了换成白纱布,袁慧琴10个手指关节都冻裂了口子。剧组住的条件也差,拍了一个月袁慧琴居然没能洗上一次澡。回到北京,袁慧琴第一件事就是回家洗澡。


苦虽苦,但袁慧琴却是打心眼里高兴。为什么,电视剧获奖不只是她个人的荣誉,她觉着是给戏曲界争了光。这部戏在央视八套电视剧频道首播后,不仅在戏曲界引起轰动,而且吸引来一大批年轻的京剧“粉丝”。


创新拓戏路,赢得“千面老旦”美誉

熟知京剧的人都知道,相对青衣、花旦,传统京剧“老旦”的服饰简单,扮相老气,然而袁慧琴新塑造的“老旦”却是个异数。

有朋友说她演的“老旦”清新厚重,富有时代气息。
“老旦”形象缘于袁慧琴拓宽戏路、敢于创新。她凭着自己的外形和嗓音条件,在《契丹英后》、《火醒神州》等剧目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从唱腔、性格和外形等方面,探索出了一路介于“青衣”和“老旦”之间的新路。

因为戏路宽,能够出演、胜任各个朝代、时期、各种性格的“老旦”角色,袁慧琴也赢得“千面老旦”的美誉。
因为看了她在《契丹英后》中的表演,不少年轻人迷上了京剧喜欢上了“老旦”。

“我的戏迷好多都是中学生、小学生,安徽有个小姑娘看了我的戏后正儿八经的学起了京剧,还在全国的票友大赛上得了奖。”
尽管这种创新是在保持传统京剧唱腔唱法基础上的,但袁慧琴也知道,她的创新会引来不同的声音。

袁慧琴表示,她扮演的“老旦”不是为漂亮而漂亮,“你要了解揣摩你所扮演角色的内心世界、人物性格、故事背景,就拿《契丹英后》中的萧太后来说吧,一国之君难道不应该衣着华丽,不怒而威吗?她首先是女人,其次是母亲,然后才是一国之主。


除了对戏路的拓展,袁慧琴的创新还体现在表演形式上,在表演时融入交响乐、钢琴演奏,将一些经典剧目如《杨门女将》、《哥哥走西口》、《对花枪》等搬上影视舞台等等。

袁慧琴认为,京剧的表演舞台毕竟有限,每次演出观众最多一千多人,而且有些偏远地方演出团根本去不了,所以就应该借助更多的形式、更多的媒介来传承国粹艺术。“你比如在演出时融入交响乐,这实际上就吸引了京剧、交响乐两方面的观众,不仅看的人多了,而且交响乐可以帮助演员表达情感、帮助观众理解角色、帮助演出烘托气氛。


首开先河,国家大剧院开唱

今年5月5日,袁慧琴迎来了艺术生涯的又一个巅峰时刻:首开戏曲界先河,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个人演唱会。


其实,这并不是袁慧琴的首次专场表演。早在2002年10月,袁慧琴就在长安大戏院举行过个人专场演出。

那时的袁慧琴已是蜚声海内外:领衔主演的《杨门女将》,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和意大利连续演出二十多场,场场爆满;在摩洛哥演出时,一名观众为了与袁慧琴见上一面,在演出散场后等到深夜;2001年,中国京剧团首次将现代戏《红灯记》搬上港澳台的京剧舞台,她在剧中扮演的“李奶奶”受到三地戏迷的喜爱,演出空前轰动……
无论是规格规模,袁慧琴在国家大剧院的“个唱”都是空前的:主持人王刚和马兰,前者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后者是著名黄梅戏演员、作家余秋雨的爱人,花脸领军人物孟广禄、著名“老生”表演艺术家耿其昌担任表演嘉宾……
在演唱会上,袁慧琴共唱了八出戏,上半场,袁慧琴演唱了《钓金龟》、《李逵探母》、《哭灵》、《赤桑镇》等多个“老旦”传统唱段;下半场她在交响乐队的伴奏下,献上《红灯记》、《契丹英后》、《对花枪》、《杨门女将》等新编剧目唱段。


尽管票价最便宜的也要180元,但演出仍然出乎袁慧琴意料,“1000多个座位卖光了又卖到加座,乐池填起来加了五排座位”。


“个唱”结束后不久,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了,袁慧琴参加了中宣部、广电部等举办的“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募捐晚会。

和其他影视演员相比,京剧演员是清贫的,但她仍然捐出2万元给灾区。
结束了在京的赈灾义演,袁慧琴推掉其它事务匆忙赶回宜昌,看望重病住院的公公。袁慧琴的母亲、哥哥、嫂嫂和爱人的亲属现都在宜昌。

尽管在京定居多年,但她始终以一名湖北宜昌人为荣。“每次出国演出,有记者问我是哪里人,我都会自豪的说自己是湖北宜昌人,生在世界水电之都。”
说起国粹艺术的传承,袁慧琴认为,宜昌京剧群众基础好,观众多,上世纪50年代就排出的享誉全国的《茶山七仙女》。

今年推行的京剧进校园对传承国粹艺术是个有益的尝试,弘扬国粹艺术要从娃娃抓起,但老师教的时候不能只局限于一段唱腔,还要多让孩子了解京剧的来龙去脉,让他们接受历史的熏陶。

在扶持宜昌京剧发展上,袁慧琴表示:“家乡需要我做任何事,我都责无旁贷”。
在结束采访时,记者得知,袁慧琴将在六月中下旬随中央慰问团赴四川赈灾义演,条件会非常艰苦。“我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来支援帮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