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自杀逝世前叮嘱妻儿:做毛主席的好学生

2018-05-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解说:在敌后,邓拓带领报社同志,在一次次敌人扫荡下坚持出报,及时把前线的消息传到后方及时粉碎那些动摇大家信念的谣言,鼓舞士气.十年敌后办报中

解说:在敌后,邓拓带领报社同志,在一次次敌人扫荡下坚持出报,及时把前线的消息传到后方及时粉碎那些动摇大家信念的谣言,鼓舞士气。十年敌后办报中,报社有三十多名同志牺牲,再一次反扫荡转移中,遭遇敌人,邓拓的马中弹,他得以死里逃生。

几年中,为了安全出报,报社以马兰村为基地,在大山中迁徙转移。艰苦的办报岁月里,邓拓与一名署名"路群"的县妇女干部相识相知,这便是从天津来到边区的女大学生丁一岚。邓拓是诗人,他的诗词记录着自己的一生,何况是爱情,1942年两人在滹沱河畔定下终身,邓拓为此写下此诗,丁一岚起名为《心盟》:滹沱河畔定心盟,捲地风沙四野鸣,如此年时如此地,人间长记此申请。

邓小虹(邓拓之女):写的非常浪漫,然后从那以后他们就不光是书信往来了,有时候也会互相去看望一下。特别是我爸爸说,春天来了到处山上开满了梨花,他有一次就让警卫员送了满满一抱梨花,骑着马给我妈妈送去,我妈妈说一看吧抱着那么一大捧梨花来,她都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因为在山里面都是老乡,谁也没见过这么表示爱情的。

解说:邓拓和丁一岚成为一对革命伉俪,几年后应丁一岚的要求,邓拓把几首先见证他们经历的诗写在两张丝帕上送给丁一岚,在文革黑暗而孤寂的岁月里,丁一岚冒着危险把它们保存下来。

邓小岚:我妈妈就把那个诗帕就缝在她那个棉袄里头。在干校劳动,几年劳动的时候出汗,汗都把这个诗给洇湿了,等文革以后打倒四人帮以后我妈妈把它再拆出来的时候,那个诗已经都洇了,就贴身才保存了。

解说:《晋察冀日报》的老同志回忆,工作之余,邓拓最大的爱好就是吟诗、写字,他最喜欢的就是毛泽东的诗词文章。对这位革命偶像,他无限敬仰。

邓小岚:因为我父亲也喜欢写字,我父亲自己对毛主席的诗词什么的,都特别喜欢,如果谁有机会得到一首新发表的主席诗词,因为主席诗词有的是由《诗刊》发表的,那时候好像是臧克家,他们在《诗刊》杂志工作,我父母就赶快跟他们,就索要来,他给《晋察冀日报》的好多老同志写,除了他自己的诗以外,经常写毛主席的诗。所以真是我父亲对主席是很尊敬的。

解说:这套最早的五卷本《毛泽东选集》是在邓拓的主持下,1944年由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那是在一次持续三个月的"大扫荡"之后,报社物资奇缺,纸张匮乏,他们自己办纸厂,生产的纸用来出报,省下好纸来印刷选集。

陈春森:自己弄造纸厂自己制造油墨,机器搜集的小机器、土机器,很简单的石印机,还是石印,最早是石印那种,保定地下党帮我们从保定帮我们往外运印刷机,铅印机。

秦永川(原晋察冀日报社印刷厂职工):油墨也是自己研究,所以研究就使什么就是烧锅的烟灰,农村烧饭不是锅烟子烟灰吗,烟灰,再一个用什么呢,麻油、熬、熬制成的。

解说:跟随着革命形势,《晋察冀日报》不断发展,1948年6月,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把它与晋冀鲁豫日报》合并,出版新的《人民日报》。

解说:新中国成立后,邓拓受命主持中共中央机关报,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兼任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丁一岚不久后成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长期以来,邓拓靠着钢板支撑腰部才能正常工作。这个党内才子一度得到毛泽东的赞赏。

袁鹰(原日民日报文艺部主任):书法、诗词这个都有研究都有研究,学问广博,博学多才,还不都说他是诗人、书法家,就是这样的一个深,很不容易很少有的。

解说:邓拓把全部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1956年5月2日,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在中央指导下,邓拓主持《人民日报》改版,这张机关报面目焕然一新,有著名作家的杂文,有笔锋尖锐的评论,报社职工热情高涨,但邓拓也有自己的忧虑。

李筠(原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特别是对文学作品,他说这个一个要讲思想性,这是要讲的,但是一定要讲艺术性,不能光讲一个方面就忽略那一方面,这个意见是针对当时的现实存在的情况讲的。

解说:1956年6月,刘少奇根据中央政治局意见,部署中央宣传部起草,《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冒进》的文章,作用《人民日报》社论发表,毛泽东在报纸清样上只批"不看",邓拓意识到毛泽东的不满,但决定换成小号字体在第二版发表,这让毛泽东很不高兴。

邓壮:毛主席第一次把它叫到他的那个家里头去,包括报社的一些编委负责人,批评他的时候就是说我们要求的大鸣大放是不打折扣,你这样的对报社的要求,实际上是对人家提意见的人,等于你打了折扣了,然后说你就是对这个鸣放运动的政治意义认识不够。所以当时批评我父亲是"书生办报。"

邓小岚:当事人像胡绩伟啊,王若水啊,我不记得那次王揖去了没有,反正起码这两个同志,都是当时主席叫着一块去的,我父亲当时他们说我父亲就是在那在本子上记,主席对他们对他们工作的一些要求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