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于学忠 于学忠两度执掌东北军

2017-08-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33年,热河沦陷.背负不抵抗骂名的张学良被迫下野,前往欧洲.临行之际,他将东北军大部.约16万余人,交给于学忠指挥,并将平津政务托付给他.南京政府根据张学良的推荐,任命于学忠兼任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并兼天津市市长.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河北省政府主席,成为一方大员,并晋升陆军二级上将.于学忠手握军政大权,成为日本积极争取的对象.他们利用在天津的亲日分子,以取代张学良的地位和提供军事装备为诱饵,拉拢于学忠,结果遭到严辞拒绝.恼羞成怒的日本人决定将其除掉,收买刺客,多次进行暗杀活动.因于学

1933年,热河沦陷。背负不抵抗骂名的张学良被迫下野,前往欧洲。临行之际,他将东北军大部、约16万余人,交给于学忠指挥,并将平津政务托付给他。南京政府根据张学良的推荐,任命于学忠兼任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并兼天津市市长。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河北省政府主席,成为一方大员,并晋升陆军二级上将。

于学忠手握军政大权,成为日本积极争取的对象。他们利用在天津的亲日分子,以取代张学良的地位和提供军事装备为诱饵,拉拢于学忠,结果遭到严辞拒绝。恼羞成怒的日本人决定将其除掉,收买刺客,多次进行暗杀活动。因于学忠防范严密,最终未能得手。后来,国民政府屈从于日本的压力,将于学忠调任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不久,他又被任命为甘肃省主席,并当选中央执行委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并由张、杨领衔,向全国发出联名通电,提出了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在这封通电中,于学忠的名字赫然排在张、杨之后,位列第三。蒋介石被捉时,从他身上搜出一个平时记事的小本子,内有“于学忠两目炯炯,是一将才”的评语,足见对其评价之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决定送蒋介石返回南京。行前,他第二次将东北军指挥权交给于学忠。在12月24日晚召开的高级军官会议上,张学良布置说:“我走后,东北军的事听于学忠的命令,组织抗日联军的事听杨虎城的,有问题多和周恩来商量。”次日午后,张学良陪蒋介石登机前,又匆匆留下手谕说:“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切请诸兄(指东北军各位军、师长)听从虎城、孝侯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