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前后的张学良与于学忠

2018-01-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了长期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启西安事变的爆发了全民族抗战的光辉里程.北,"剿匪"人关系非同一般.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1936年12月西安事变于拥护张.杨的义举,并奉张命,令兰.西安事变1933年元旦,张学良以北平军分会代平津,委员长名义,调动其所能调动的东北军.西北军.晋军等发起长城抗战.同年3月,热河张学良抗失守,全国舆论大哗,痛责蒋介石.日不利,要求其下台,风

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了长期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启西安事变的爆发了全民族抗战的光辉里程。

北,“剿匪”人关系非同一般。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1936年12月西安事变于拥护张、杨的义举,并奉张命,令兰。西安事变1933年元旦,张学良以北平军分会代平津,

委员长名义,调动其所能调动的东北军、西北军、晋军等发起长城抗战。

同年3月,热河张学良抗失守,全国舆论大哗,痛责蒋介石、日不利,要求其下台,风波的最终结果是张学良被逼通电下野。出国考察前张学良作出决定:将东北军26万人改编为五个军,万福麟、王以哲、何柱国各率一军,计三个军共9万人,其余17万人全部交给于学忠,并委以五十一军军长之职位。除此之外,张还将其私用及库存军械大部分张对于的信任可以从其与好交给于使用。

友杨毓殉(清直隶总督杨士镶之子,袁世凯之女婿)的交谈中看出,当时杨问张:“你在出国前,对东北军都作过安置了

张学良

于学忠

西安事变前后的张学良与于学忠

□贾作璋

及最终和平解决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的主角张学良和于学忠是两位关键性人物。

一、张、于二人之关系

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对于事变前后亦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于学忠未必尽人皆知。

于学忠(1890—1964),山东蓬莱人,自幼随父在清军毅军中长成,幼年时期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甲八国联军进攻中国之际,清政府腐午战争、

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行径给幼时败无能、

的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908年于学忠考入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毕业后在毅军中连长、热河林西镇守使署副服役,历任排长、此后长期追官长等职。1918年投吴佩孚军,

随吴,颇得赏识,屡有升迁。

吴部北伐战争失利后,于受张作霖之邀转而投奔张,任奉军第二十军军长,在东北军中地位仅次于张学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奉令撤入关内,于河北省政府主席。1935年日军进逼平津,加国民党政府委曲求全,与日妥“何梅协定”。

不久,国民党政府按此协,达成“协定”内容,令于学忠率第五十一军开赴西过程。秦汉时期,不管是依托长城防御外敌还是以骑制骑的思想,都是以其经济基础和充足的兵源为保障的,构筑了一个攻防兼备及周密完善的防御体系,并对战略进攻有着基础作用。

秦朝以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的封建帝国,而与之相应的国防问题就成为以后朝代面临的最大问题。汉朝常年的战乱,使得经济、兵力等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西汉的贾谊就曾提出以“修武备、务耕织”防备匈奴的骚扰。桑弘羊也认为,“器械以守则战,积蓄有余、以攻则取”,只有完备、

国富民强才能有稳固的国防。

在秦汉这个常年战乱的年代,出现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和兵法著作,军事人才有张韩信、蒙恬、卫青、霍去病等;主要兵法著良、40

兰台世界2012·7月上旬

张答:“安置啦!”杨又问:“你对于学忠吗?”

安置了吗?”张学良忽然站起来说:“哎,你不要错看了于学忠,将来收拾东北军后事

几句简短谈话,足以看的人只有于学忠!

之后,东北军遭蒋介石分化,于学忠调任军。

江苏淮阴绥靖公署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出张学良对于学忠是何等坚信不疑。

于学忠先后任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五第二次委任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鲁苏战区十一军军长、

总司令,在鲁南、苏北抗击日军,并与山东八路军保持良好关系。1941年底出任国民党

1936年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来到机场,杨虎城、于学忠等人前来送行。登机前,张把已写好的亲笔命令交给

山东省政府主席,后又兼鲁南游击总指挥。于学忠,电文内容云:“弟离陕之际,万一发1944年春,蒋介石削其兵权,将他调任军事生事故,切请诸兄听从虎臣(城)、孝侯指挥。于学忠曾参议院副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新中革中央委员等。1964年9月病逝于北京。

从相关史料记载和当事人的描述中可

此致何、王、缪、董各军各师长。”张再一

后张学良被蒋扣次把东北军交给了于学忠。

押,于学忠顶住中央军压力,曾四次面请蒋介石释放张学良,提出只要放张,宁愿被解除兵权,削职为民,归园田居,永不出头。此

民先后任平津卫戍司令、北平市长、天津市长、国成立后留居大陆,任国防委员会委员、

以看出,张学良与于学忠之关系颇为密切,时被软禁在浙江溪口的张学良亦是感慨万

张对于赏识有加,从两次委以重任来看,二千,在给于学忠的信中这样写道:“弟不孝,作有《三略》、《兵录》等。这些著名人物及著作为秦汉时期的军事思想及谋略提供了丰富的《三略》中提出,军队的指挥官要善理论宝库。

于“通晓成败之端,审治乱之机”,并告诫后人要力战争,对敌国军队要“归者招之,降者脱之”,也就是用正义战争消灭不正义战争,并强调减少战争的破坏性。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人才辈出的时代,周亚夫成功指挥了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战争,严整军纪是其军事成功的突出特点;卫青是西汉著名大将,曾七次出兵匈奴,战无不胜,他亲自指挥大迂回奇袭战,无论是从行军路线还是到作战思想都贯穿着奇袭战的方针,开启了中国古代史中奇袭的先河;抗击匈奴名将霍去病在河西亲率大军两千多里,以机动闪电的攻

势使匈奴大败,创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骑兵方阵长驱直入、闪电作战的先例和典型。秦汉时期的军制发展也比较明显,表现在:一是体制上科学合理,不但有京师兵,而且还有郡县的地方兵种,守卫边疆的边戍兵;二是兵种齐全,有车兵、骑兵、水师、步兵等兵种;三是兵役方式上,以征兵制为主,并逐步向募兵制方向转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研究秦汉时期的武器装备、练兵状况及讲武练兵思想,对认识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的国防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田旭东.略论秦汉时期军队的发展[J].文博,1985(2).[2]张涛.秦汉骑兵起源及其发展新探[J].丝绸之路,1999(s1).

[3]孟古托力.古代骑兵编制和训练之刍议[J].北方文物,1998(4).★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