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宗林:陕西茶业将借丝绸之路复兴

2017-10-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3年9月7日,国家******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动情地回忆起古丝绸之路."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顾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的亲切."他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首当其冲.对陕西茶产业来说,同样是天时地利人和,发展机遇千载难逢.陕西茶

2013年9月7日,国家******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动情地回忆起古丝绸之路。“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顾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的亲切。”他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首当其冲。对陕西茶产业来说,同样是天时地利人和,发展机遇千载难逢。陕西茶业虽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沧桑,茶园面积和产量波动、徘徊、起伏,清末乃至民国时期,茶业不断萎缩直至凋敝。

到1949年全省茶园面积仅3.5万亩,产量689.6吨。70年代后期,茶叶生产开始得到重视,到1980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32.2万亩,产量744吨。80年代到世纪末,我省茶业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到1999年,全省茶园面积达45.

5万亩,产茶6216吨。进入新世纪,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长。据陕西省供销社资料统计,从1954年—2004年全省茶园面积增长了14.7倍(安康增长5.

27倍,汉中增长107.5倍,商洛新发展茶园12.69万亩);茶叶产量全省增长了6.66倍(安康增长1.58倍,汉中增长44.7倍,新茶区商洛茶叶产量达到1265吨)。到2013年底,全省茶园面积176.

7万亩,其中汉中89.1万亩,安康53.9万亩,商洛33.7万亩;全省茶叶总产量4.646万吨,汉中3.1万吨;实现茶叶总产值60.5亿元,汉中37.8亿元。汉中分别占全省茶园面积、茶叶总产量、茶叶总产值的51%、66.7%、62.5%。

从2013年的数据看,汉中茶园面积占全省一半以上,产量和产值占全省三分之二以上,要振兴陕西茶产业,发展汉中茶产业是重中之重。陕西汉中茶产业崛起具有六大优势。

(一)生态优势。汉中气候温和,竹木繁茂,雨量丰沛,碧水蓝天,景色秀丽,被公认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带中最适合人类生活和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大鲵等珍稀动物在这里与人和茶树和谐相伴,“朱鹮之乡”是天赋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文明的标志。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以及嘉陵江均从汉中发源,是国家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保护地,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

(二)品质优势。“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富含锌硒、远离污染”的自然地理优势和生长环境使汉中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五大特点。据中国有关茶叶科研机构测定,汉中名茶氨基酸含量达4%左右,咖啡碱4.

5%左右,茶多酚40%左右,水浸出物达46%以上,无论是绿茶,还是做成红茶、黑茶、乌龙茶,均有很好的品质表现。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有两点:第一、汉中是一个富含有益于人体健康微量元素——锌、硒的茶区,茶叶中普遍富含有机锌和有机硒。

硒作为生命元素,汉中绿茶和红茶硒含量最低指标是全国最低指标的5.5倍;锌是人类聪明之果,汉中绿茶和红茶锌最低指标是全国平均值的1.4倍。第二、汉中茶没有污染。全市所有的茶叶不经任何技术处理,经中茶所测定全属无公害茶叶,90%以上达到或超过绿色食品的A级和AA级标准;2005年,一位美国有机食品专家对汉中茶区的生态进行了实地考察后,评估结果为“金”级。

汉中茶区不仅是我国著名评茶大师陈慧春教授结论的“汉中是我国罕见的高香茶区”,而且是洁净、卫生的全天然有机茶产区。

(三)文化优势。汉中历史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汉中是汉高祖刘邦成就400年大汉江山的发祥地,是世界第一位外交家和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是中国第一美女褒姒的家乡,是一代智星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根据地。

以两汉三国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文物驰名中外,褒斜栈道及石门摩崖石刻堪称国之瑰宝。刘邦、韩信、张良、曹操、诸葛亮、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都曾在汉中留下赫赫战绩和沉沉丰墨。

汉水、汉朝、汉民族、汉人、汉语、汉文化等称谓与汉中一脉相承至今。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汉中茶叶生产、流通、科技、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四)规模优势。近十余年来,汉中茶叶种植面积由2001年的29万亩发展到2013年的89万亩,茶叶产量由3506吨增加到31000吨,茶叶产值由5700万元增加到38亿元。10年间,汉中的茶园面积增加3倍,产量增加近10倍,产值增加60多倍,茶业成为汉中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带动了100多万茶农增收致富。

(五)品牌优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汉中先后研制开发出了秦巴雾毫、午子仙毫、汉水银梭、定军茗眉、宁强雀舌等高新名茶,这些名茶曾多次在国内外名茶评比中获得金奖、银奖及优质产品奖。为做大做强汉中茶产业,汉中市从2005年起启动了茶叶品牌整合,将原有的“午子仙毫”、“定军茗眉”等二十多个品名整合到“汉中仙毫”一个品牌。

2007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汉中仙毫”质量技术标准,并以国家质检总局178号文公告“汉中仙毫”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近年来,“汉中仙毫”在北京、西安、杭州等国内国际茶博会上获得近百项金奖,在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汉中仙毫”获得绿茶类唯一金奖,受到知名茶叶专家、参展商、茶叶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评价。“汉中仙毫”以20多亿元的品牌价值,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10强,已成为汉中十大文化符号之一。

(六)区位优势。汉中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主干线纵横交错,特别是未来三至五年,汉中将建成三条高速公路、西成客专、阳安复线铁路和汉中新机场,汉中将成为西北连接西南的交通枢纽城市,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成为联接成渝、江汉、关天经济圈的“西三角”节点城市。

汉中新机场即将开通西安、深圳和北京三条航线,通往全国各地的多条航线亦将陆续开通,将显著拉近汉中与外部世界的时空距离。汉中茶区,紧邻大西北,是茶叶贸易的重要通道。陕西是茶叶产区,更是销区。汉中茶叶在中国北方有着很好的声誉,茶叶销售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另外,汉中市茶叶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完备,有一批中、高级茶业科技人员。现有汉中市茶叶职业培训学校,西乡茶叶中专学校,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新设了茶学专业,陕西理工学院组建了秦巴红茶研究所。还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安徽农大、湖南农大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长期技术合作,及时了解国内外茶产业发展的信息和动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汉中建立了茶叶研究机构,为我市茶产业提高科技含量、灵通信息渠道以及与国内高端接轨、同国际先进对话创造了便利条件。

2009年农业部《国家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将陕南茶区列入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发展区域。2013年,陕西省制定了2013—2020茶产业发展规划。2014年省政府将拿出1亿元资金发展陕南茶产业,投入力度还将不断加大,陕西茶产业正迎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今后,我们将乘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强劲东风,从夯实基础、扩大规模、提升内质、打造品牌等环节入手,加大投入,全力推动陕西茶产业加快发展,使陕西茶文化大放光彩。

到2020年,汉中市将建成15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全部投产后总产量将达到10万吨以上,总产值将超过500亿元,汉中百万茶农人均产值超过5万元。同时,加快推进以茶叶采制、茶文化展示、茶园观光、度假休闲等多种形式的茶旅游开发,促使茶产业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深入延伸。届时,中国名茶“汉中仙毫”将成为最具汉中特色的“金名片”,汉中茶业将成为汉中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作者系***参事室国学研究会国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校兼职教授,陕西理工学院汉江学者特聘教授,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汉中市茶业协会、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国家一级评茶师、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