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王一亭 雅俗共赏实业家中的大画家—王一亭

2017-08-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吴昌硕为清末民初中国艺坛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可谓雅俗共赏,而真正为吴昌硕的画作开拓高端市场,甚至使其行销海外的是吴氏的一位身份特殊的弟子--王一

吴昌硕为清末民初中国艺坛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可谓雅俗共赏,而真正为吴昌硕的画作开拓高端市场,甚至使其行销海外的是吴氏的一位身份特殊的弟子——王一亭,这个恐怕不为人们熟知了。而且王一亭本人,也是一位颇有成绩的画家。

王震(1867—1938),字一亭。原籍浙江吴兴,生于上海商人家庭。少年时曾在上海著名裱画店怡春堂当学徒,得以临摹古画。十六岁拜任颐弟子徐小仓为师,并得见任颐,受其指教。后在日清轮船公司作职员,往来上海与日本之间。二十九岁任该公司总代理,又先后出任上海军政府商务总长、华商电气公司董事、中华银行董事、大达轮船公司董事、湖州电灯公司董事长等职,成为清末上海三大洋行买办之一。

王一亭思想进步,急公好义,曾慷慨资助革命党人,并笃信佛教,致力于慈善事业。吴昌硕和王一亭是晚年挚友,1914年吴昌硕从苏州来上海鬻画,住处恰好离王一亭家不远,两人又是湖州府同乡,自然过往较多。双方意气相投,时间一长,遂成莫逆之交。王一亭不少作品都有吴昌硕题跋。受其影响,五十岁时画风成熟,由清丽转向雄健浑厚,自立于画坛。1937年移居香港,次年卒于上海。

王一亭的画法主要取自任颐和吴昌硕,既有任氏的清俊又兼得吴氏的浑厚与凝重。他主要画花鸟,还善写意人物、山水、尤喜画佛像,前后期艺术风格有较大的变化。前期画风清朗秀逸,画面较为活泼,但受当时画坛影响,有“甜熟”倾向,后期画风转向粗放凝重,浑穆庄严,个人风格日见鲜明,画面多沉郁之气,作品注重笔墨的力量感,受吴昌硕影响极大。

花鸟画在王一亭后期的创作中占有较大比重,作品的面目也较多样。从总体上看,风格苍茫深秀,气度雄健,具有一般花鸟画家所难以企及的厚重感。所作花卉,粗枝大叶,赋色古艳,草草点染而意趣自足,喜在淋漓的墨色中间使用大块的重彩,使画面显得浑茫厚实,与吴昌硕的大写意花鸟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一亭在五十岁至六十岁之间,尚刻意营造构图及其意趣,如五十二岁时创作的《琅玕朱霞》,画面饱满深沉,用笔壮阔,花和叶点厾勾勒从容挥写,滋润活泼,枝干挺拔,将雍容大度的一品花王牡丹的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后期所作的《树荫双禽》、《朝阳鸣凤》则洒脱豪迈,更着眼于画面大局和气韵的把握,体现出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

《古木寒鸦》和《双松鸜鹆》,是作者晚年深入研究传统,集古今花鸟画艺术之大成的又一创造。全幅以墨笔画成,恣肆奔放,意趣高妙,画面既清爽腴润,又苍厚劲练,极见功力。另一幅《红梅》,以行草用笔入画,行笔有充满吞吐大荒的气概,构图大胆,构思独到。

王一亭是财力雄厚的实业家,极具经营眼光,利用其与日本的生意交往,鼓吹并推销吴昌硕的画作,吴氏在东瀛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即王氏推动的结果。

“海派”绘画从诞生之初便天生最有强烈的商品属性,书、画、印“三绝”的修炼故然有着绘画本体的开掘意识,但是当这种追求经由吴昌硕这样的大师级人物的提炼并且固定为一定的程式之后,便会藉由市场的认同而转化成为某种“商标”,大师本人的创作实践亦会在获得市场高度肯定后而不免懈怠,其草率之作又往往会被后来者以为成功的捷径,如此一来,前辈苦心经营的画外功夫便成了画面标签,审美追求也趋于单一或停滞,从而忽视真正的画学本体方面的思考与探究。

尤其是“金石大写意”这种看似简易的画法,当金石涵养不够而又急于追求画面效果,更有甚者为求“金石气”而放弃原有的造型描摹之功,便会使作品呈现生硬呆板甚至僵化雷同的面貌,失却了原本最为可贵的品质,进而其勉力之作也会因不堪品味而沦为平庸,更不用说那些有复制嫌疑的应酬之作。

王一亭虽忙于打理生意,于绘事却颇用心,每日作画不缀,但由于晚年太过迷醉吴昌硕的大笔横一路画风,无论人物、花鸟均以阔笔出之,唯朴拙雄强是竟,其金石功夫又或不逮,因此也不免草率粗野。这是吴昌硕的弟子辈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还没有到非变不可的时机,也没有上升到普遍自觉的程度,但却也“小谢清发”,在吴氏的樊篱下耕耘出了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