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的专宠福晋

2017-07-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多尔衮的专宠福晋>是由蕊香编写的一本小说.后人对历史上多尔衮的功过褒贬不一,对于他的爱情也是众说纷纭,到底他是一生钟情于孝庄还是风流多情妻

《多尔衮的专宠福晋》是由蕊香编写的一本小说。后人对历史上多尔衮的功过褒贬不一,对于他的爱情也是众说纷纭,到底他是一生钟情于孝庄还是风流多情妻妾如云?或是他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不一样的爱情生活呢?

清顺治初年,远在江南抗清的张煌言(号苍水,1620-1664年)写了一首名为《建夷宫词》的诗,里面有这样的诗句:“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大意是:慈宁宫成了太后大婚的新房,礼部尚书制订了隆重的大婚典礼。典礼非常隆重,到慈宁宫敬酒祝贺的人非常之多,把门槛都给踩烂了。诗文所记,即是清初著名的历史谜案之一“太后下嫁”——皇太极遗孀孝庄太后“下嫁”给小叔子多尔衮。

当时南方的抗清势力还在与清军鏖战,如果说这首诗有可能是张苍水出于反清需要故意“炒作”的,那么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清廷自己发布的一份诏书,却似把诗的内容坐实了——诏书宣布,将多尔衮的称号由原来的“皇叔父摄政王”进封为“皇父摄政王”。

这一称号的变化颇耐人寻味。虽然之前多尔衮的称号也变过,由“叔父摄政王”改为“皇叔父摄政王”,但由“皇叔父”到“皇父”,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多尔衮是顺治帝的叔父,称“皇叔父”很正常,而“皇父”呢?——如果不是父亲,如何能称“皇父”?除非多尔衮已经成了顺治帝的“父亲”(继父),也就是说,顺治帝的生母孝庄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

关于“太后下嫁”之说还有一些旁证。比如顺治帝在多尔衮死后不久就开始大规模的“报复行动”,包括追责其罪,削其爵号,撤其庙享,黜其宗室,籍其财产,没其府第,毁其陵墓,在列举的多尔衮几大罪状中,就有“亲到皇宫内院”一条。

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虽未必确指他已与太后成婚,但很容易让人猜测,二人之间或有暧昧关系或同居关系。而顺治帝的报复行动本身也透露出一些信息——多尔衮对福临既有“拥立”之功,又是清军入关的第一功臣,假如没有类似“哈姆雷特式”的仇恨,为什么要报复得如此决绝呢?

此外,还有一个疑似证据——孝庄太后死后并没有回到关外与丈夫皇太极合葬,反而葬在了河北遵化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传说这是因为孝庄太后觉得自己下嫁给多尔衮,无颜到地下去见皇太极,所以才遗命不与皇太极合葬,而“罚”自己为子孙后代看守“东陵”。

诸多说法和“证据”,使得“太后下嫁”成了清史上著名的谜案之一。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青梅竹马,还是权色交易

在一些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太后下嫁”谜案中的两位当事人被描述成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后来阴差阳错成了叔嫂,但彼此之间仍保持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为后来的“太后下嫁”埋下了伏笔。

“青梅竹马”之说大概起因于二人年龄相仿: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生于1612年;孝庄太后,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生于1613年,两人只相差一岁。不过除了年龄,其他能造就“青梅竹马”的条件却并不充足,比如距离——他们的出生地,满洲的赫图阿拉和蒙古的科尔沁相距很是遥远。

也有人这样解释:当年多尔衮陪同皇太极去科尔沁娶亲时有机会见到年幼的孝庄。此说也靠不住。皇太极迎娶的第一位科尔沁姑娘是孝庄的姑姑,时间是1614年,这一年多尔衮2岁,孝庄1岁,一两岁的幼儿见面,怎么可能发生“青梅竹马”的恋情呢?何况,史书记载,皇太极并没有亲自到科尔沁去迎亲,仅仅是出赫图阿拉城三百里迎亲而已。

可见,多尔衮和孝庄曾相恋于科尔沁的说法也完全不成立。

“青梅竹马”之说靠不住,那么天命十年(1625年),年仅13岁的孝庄嫁给皇太极后,她和多尔衮之间有可能相识相恋吗?推测起来,二人发生暧昧关系的可能性也很小。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年仅15岁的多尔衮此后一直随其兄皇太极在外打仗,戎马倥偬,在短暂的回家探亲休整时即使有机会和孝庄见面,甚至“日久生情”,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发展”。

更何况,孝庄当时毕竟是“大汗”(后来是皇帝)的女人,与之“私通”风险实在太大。所以在皇太极“驾崩”之前,多尔衮和孝庄即使彼此有好感,也很难有“机会”发展关系。

真正的“机会”出现在崇德八年(1643年)。这一年的八月初九日,皇太极还没来得及留下传位于谁的遗命,突然在前线去世,一下子让“大清”朝廷炸开了锅。当时最有实力继承皇位的是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和长子豪格,两人身边各形成一个支持集团,由于势均力敌,两派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

出人意料的是,最终继承皇位的居然是皇太极年仅六岁的九子福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有人猜测,是福临的生母孝庄(当时是庄妃)在关键时刻主动出击,用自己的美貌(可能还加上感情)争取到了多尔衮的支持,把儿子推上了皇位。

这一推测,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过并不全面。在除豪格之外皇太极的十个儿子中,福临本来就是最符合继位条件的,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比别人高贵——生母孝庄是皇太极称帝时册封的“五大福晋”之一。皇太极所封的“五大福晋”,也就是后宫地位最高的五位后妃,全部是蒙古博尔济吉特氏,这并非他对她们都有多么深的感情,而是因为当时逐渐壮大的满清,特别需要蒙古这个坚强的盟友。

皇太极需要,皇太极之后的政权仍然需要蒙古的支持,选一个出自“五大福晋”的皇子作为皇位继承人,是最现成的获得支持的办法。

在皇太极的儿子中,符合这一条件的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皇九子福临;另一个是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西宫贵妃所生。博穆博果尔生母的位分虽然比庄妃还要高些(贵妃排行第三,庄妃排行第五),但博穆博果尔比福临小两岁,在年龄上不占优势。

此外,福临还有一个支持者也不容忽视——皇太极的第一福晋也就是正宫皇后(后来被尊为孝端太后)是庄妃的姑姑,从血缘上说,福临对她更为亲近。综上所述,如果除豪格之外要选一个皇太极的儿子做继承人的话,福临本来就是最符合条件的。如果说孝庄在关键时刻为儿子争取过,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而不是起决定作用。

孝庄在福临继位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虽然不能过分夸大,但此后为了巩固儿子的皇位,不惜牺牲自己以“笼络”多尔衮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多尔衮多次“亲到皇宫内院”,大概就是暗指这件事。从实际效果上看,此种“笼络”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

到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突然去世前,孝庄和多尔衮联手,已经把豪格等政敌或杀或贬,完全控制了朝政,客观上也使福临的皇位得以巩固(不管怎么说,直到去世,多尔衮一直是摄政王,而没有取福临而代之)。因此,一些野史小说谈及此事时称孝庄“有功于社稷”,是不无道理的。

不过,即使孝庄和多尔衮有过事实上的同居关系,维系这种关系的也不是什么“青梅竹马”或者说“日久生情”的情分,更多的是一种双方利益的均衡。有两件事很能说明多尔衮对孝庄的感情究竟如何:第一,多尔衮并不专情。他姬妾众多,还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猎艳”。

“太后下嫁”的传闻传出后一年多,他就又有了“新宠”——被他囚死的豪格的福晋,同时,又命朝鲜王族为他选送美女。也就是说,哪怕太后真的“下嫁”给他了,还是不能阻止他“猎艳”的脚步。

第二,俗话说爱屋及乌,但多尔衮对福临的态度并不好。一是他故意忽略福临的教育,以至于福临在真正亲政时竟然不识汉字;二是他故意隔绝孝庄和福临,乃至于母子二人要隔好几个月才能见上一面。也就是说,即使孝庄为了儿子和江山社稷牺牲了自己,也不过是保住了福临的暂时安全,他们的命运,仍然掌握在多尔衮的手中,形同软禁。如此处境,如果说是基于爱情,真的让人难以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