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学马戎 马戎: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

2018-01-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内容提要:文章介绍了族群社会学研究领域在社会学学科中的位置,说明目前中国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阐述了西方社会学在这个研究领域的主

内容提要:文章介绍了族群社会学研究领域在社会学学科中的位置,说明目前中国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阐述了西方社会学在这个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论的特点,讨论了从西方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中我们所能够借鉴的知识,并对我国的“族群社会学”这个研究方向应当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以及今后可能开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关 键 词:社会学  族群关系  族群社会学

种族与族群问题是当今最敏感的世界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之一。随着历史上发生的多次民族大迁徙,随着几百年间近代殖民主义时期的人口大迁移,随着大大小小各种形式的战争和政治运动,同时也随着人类迁移工具的不断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今天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还能保持着对外封闭和与世隔绝,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外来移民。

在各国的本地人与移民之间,往往存在着就业机会和资源分配方面的竞争,存在着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存在着意识形态和权利分配上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与冲突,又时常与移民的迁出国或国内外的其他各种势力错综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全球性贸易市场的发展和国际人口流动的增加,不论是发达工业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前苏联集团国家,它们的种族冲突和族群问题非但没有弱化,而且还有不断升级的趋势,特别是在国内外政治、宗教势力的共同作用下,许多国家的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导致武装冲突和区域性战争。

从电视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街头爆发的种族冲突,看到以色列军警和巴勒斯坦民众在被占领区的对峙,看到英国亚裔青年与白人种族主义者之间的暴力事件。

我们会注意到许多国家大选中各党派所具有的族群背景,注意到一些多族群国家里由于族群间经济收入的差异而导致日益明显的族群对立,注意到在一些国家中正在进行的少数族群独立分裂运动,这些分裂运动又往往与宗教冲突和恐怖主义袭击联系在一起。

如果进行详细统计的话,把在这些种族、族群冲突中死亡的人数累积相加,绝不少于一场正规战争中的死亡人数。(注:例如1991年世界上爆发的37起军事冲突当中,35起是国家内部冲突,其中绝大多数可以被看作是族群冲突(参见Eriksen,Thomas Hylland.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London:Pluto Press,1993.2)。)

在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各个学科当中,社会学是一门关注社会发展变迁、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的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学科,当今人类社会种族、族群关系发展的客观形势也必然使得社会学家们对于种族和族群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并使之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的一个核心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族群社会学这个研究领域在社会学学科中的位置,说明目前中国需要发展这一研究专业方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介绍西方社会学在这个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论的特点,讨论从西方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中我们所能够借鉴的知识,并且对我国的“族群社会学”这个研究方向应当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提出建议,最后对中国“族群社会学”今后可能开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设想,以供同仁们参考。

一、族群社会学在社会学学科中的位置

种族与族群社会学(Sociology of Race and Ethnicity)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在欧洲和美国的许多大学里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应当说早在“社会学”这个名称正式产生之前,许多著名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就讨论过人类社会中的种族、族群问题,后来在一些大学便开始开设专门讲授族群问题的课程。

到了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随着西方社会种族、族群问题的日益严重,种族和族群研究则进一步发展成为欧美各大学社会学系中的一个专业方向,并形成了一个专门以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来观察研究种族和族群问题的研究领域。

在全国性的美国社会学会(ASA)下设有十几个专业委员会,其中一个是“种族与少数族群研究”委员会。

在每年举行的美国社会学年会中,至少要安排一个分会场来讨论“种族与少数族群研究”这个专题。现在几乎所有出版的社会学概论教材中都有论述“种族与族群”的专门章节。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这个专业方向的发展规模与重要性。

现在美国每个年度都专门编辑出版种族、族群关系的统计汇编和专题文集《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Annual Editions),国际上也发行许多主要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种族、族群问题的杂志,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英国出版的学术期刊《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美国与社会学相关的4种主要杂志每年都发表相当数量与种族、族群相关的文章。

在国际社会学界,“种族与族群”这个专业研究领域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理论上、方法上都形成了独自的系统和特点,而且形成了一些自己的传统研究专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之后曾一度停顿,直至70年代后期才着手筹备重新恢复这个学科。从80年代发展到今天,许多在50年代之前就已有一定基础的社会学传统研究领域如社会发展理论、家庭婚姻、劳动、人口、社会分层、越轨和犯罪、社会组织、企业与经济活动、社会福利与保障、社会心理学等等在新的条件下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但相比之下,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学者对于族群关系问题的研究还是有限的。

中国解放前虽然一些有社会学专业背景的学者从事过少数族群的研究(如李安宅、吴泽霖、费孝通、林耀华等),但是他们的研究与当时的民族学、人类学、边政研究等常常交叉在一起,在理论和方法论方面还尚未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独立研究领域。

当族群社会学这个专业在50年代和60年代兴起于西方各国时,由于我国当时政治条件的限制而没有能够将其及时介绍到国内来,所以,族群社会学这个专业直至80年代后期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形成。

中国少数族群总人口具有相当的规模,在2000年占全国总人口的8.4%,政府设置的“民族自治”地域约占全国陆地领土面积的64%。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特别是近两个世纪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在中国和周边地区的侵略扩张活动,我国边疆地区在族群关系方面存留着一些复杂和敏感的问题。

而无论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还是总结当代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验看,族群关系处理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族群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乃至文化创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由于我国从事族群研究的学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度缺少与国外学术界的交流,对国外族群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新发展了解较少,所以非常有必要将国外族群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介绍到国内来,以促进国内的研究工作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

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可以使族群社会学(或称“民族社会学”)逐步在我国社会学的领域内成为一个在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新的专业研究方向。

此外,我们虽然在对族群关系的研究中很注重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但是在理论和方法上也大量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经验,这就使得这个专业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交叉学科的特点。近年来许多有学术深度、具有创新前沿意义的科学研究在其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上都或多或少带有学科交叉的特点。

交叉学科的兴起,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拓展及深化,标志着在西方传统教育体系中相互分隔、支离破碎的各部分知识正在逐步打破学术壁垒,相互交织融汇成为一个新的知识系统,学术研究既有它的兼容性,又有它的贯通性。近来一些西方学者也已经注意到了学科发展中的这一发展趋势。[1](P267)

自1988年春季开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为研究生开设了“民族社会学”这门课程,90年代“民族社会学”被列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和博士招生的专业方向之一。就“民族社会学”这个专业领域而言,称其为“族群关系的社会学研究”或“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更为合适,它所注重的是如何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社会上的族群现象和族群关系。

二、当今世界与中国都需要发展族群社会学

现在世界上已经不存在纯粹的单一族群国家,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族群(种族)国家。随着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跨国迁移人口和在其他国家工作的劳动者的数量越来越大,加上安置战争难民等等,许多国家的少数族群人口在显著增长,二战后的西欧各国就是典型例子。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这些多族群国家中各个种族、族群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通讯的发达、国际市场的竞争,每个国家内部各个地区在行政管理、资源利用、经济活动、治安法制等方面的整合或一体化也在不断得到强化,这种强化使得各个族群之间的相互接触日益增多,利益冲突也日趋激烈。

我们可以注意到,近10年来世界上许多地方的社会冲突和内战都多多少少带有族群矛盾的背景,如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冲突、前南斯拉夫联盟各个地区的内战、英国的北爱尔兰问题、西班牙的巴斯克分裂运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战争、中东各国的库尔德人问题、加拿大的魁北克独立问题、斯里兰卡的泰米尔“猛虎”组织独立运动、印度尼西亚的亚齐独立运动、南非的种族冲突等等。

其中有些冲突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而且造成大量流血事件和生命损失,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心理创伤和相互间的仇恨将延续几代人,这给未来的社会重建与经济发展种下了不安定的种子。也正因为如此,族群关系研究才越来越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人类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几个文明古国,如古希腊、巴比伦、埃及、玛雅、印度、中国和古罗马,这些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冶金、建筑、哲学、算学、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成就都曾辉煌一时。中世纪以后,又崛起了几个强大的多族群帝国,如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大清帝国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伴随着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和其他传统王国的逐步解体,欧洲建立了一系列民族国家。至20世纪中叶,在这些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多族群大国当中,保存下来的只有两个:苏联和中国,它们分别继承了沙皇俄国和清王朝所统治的多族群政治实体。

俄国和中国分别经历了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帝制,虽然在动荡中都有部分国土分离出去(如俄国当时的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中国的外蒙古),但是仍然大致保持了历史上承袭下来的多族群政治实体,而且在共产党的领导和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加强了各族群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随着近年来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体制方面开始实行“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中央政府的行政控制力量在减弱,而地方政府的政治和经济自治权力得到加强,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差距越来越大,原有的意识形态控制也在不断弱化,这就使民族主义思潮的产生在政治上、经济上具有了一定的土壤和发展条件,也使得有些族群中的部分人提出了建立“民族一国家”(nation-state)的分裂主义要求。

当基本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再加上境外政治和宗教势力的推波助澜,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导致了一系列的原社会主义多族群国家的解体:如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