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华华东师大 华东师大朱国华教授学术讲座在我院顺利举行

2017-08-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2014年5月30日星期五上午10点钟,因外语学院何辉斌教授的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艺理论研究>副主编朱国华教授,在青

        2014年5月30日星期五上午10点钟,因外语学院何辉斌教授的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艺理论研究》副主编朱国华教授,在青年教师交流吧准时开始了他的以"个体性的两种死亡:阿多诺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学"为题的学术讲座,对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诺在大众文化批判思想方面的一些被忽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结合其理论对当今大众文化的诸多症结以及当代文学中的两位代表人物的创作进行了分析。

朱教授认为,阿多诺之所以批评大众文化,主要是为了拯救在现代性中迷失的个体。随着启蒙理性到工具理性的蜕变,统一性代替了多样性,交换价值替代了使用价值,个体也不再重要。在流水线生产过程中,个体随时可以被更换,已经成为原子化的个体,其独立性、主体性、自主性逐渐消亡。

而大众文化在个体消亡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大众文化产品有标准化、伪个性化、程式化等特点,让人成为消极、温顺、没有差异的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正是出于对个体的拯救。

接着,朱教授探讨了艺术之真及其实现的问题。根据阿多诺的艺术观,具有真理性内容的艺术才是好的艺术。本雅明也认为,真是比美更高的秩序。但在拜物教盛行的当代社会,艺术之真是很难实现的,用浪漫主义手法对人类苦难进行掩饰、美化的做法更是背道而驰。

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派艺术则是通过对美的摧毁才获得真的实现。它以一种玉石俱焚的悲壮方式,把苦难变成艺术编码,获得了个体性,与现实取得联系,给社会趣味一记响亮的耳光。在这方面,乔伊斯、贝克特等作家都是典型的代表。

那么,阿多诺又是怎样分析大众文化呢?一是整体-部分理论。真实的艺术是有机整体。艺术就像一粒种子,发芽、生长,是一个过程,脱离了整体的部分是不存在的。而大众文化的特点就是局部化、碎片化。比如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其中的大部分人物是抽象化的,没有与具体的现实社会产生关联,侠客们可以杀人不偿命,可以不必为生计担忧。

这样的艺术作品显然是模式化和程式化的,缺乏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因而缺乏整体性。另一种则是精神分析理论。

大众文化满足自恋与升华的心理需求。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个体变成孤立的个体,无法达到认识的客观性,与社会是一种抽象的关系,无法认识自我,对高层次的文化消费不是为了艺术体验和力求对作品的内在结构的把握,而是变成一种附庸风雅,通过对高雅文化外部因素八卦式的讨论,满足一种文化自恋。

在升华方面,大众文化采取的是一种回避严酷现实、回到幼稚状态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反升华。大众文化让人在消费过程中实现了情感释放,但却同时也消解了人改变世界的能量和动力。

最后,朱教授结合阿多诺的艺术观分析了莫言和韩寒两个在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中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在阿多诺看来,艺术是禁欲主义的,是拒绝感官愉悦的,是与社会保持批判距离的,是给社会趣味的一记响亮的耳光。显然,无论莫言还是韩寒,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在莫言的作品中,苦难经验变成了一种绘声绘色的奇观被描述,而貌似有着相当叛逆精神的韩寒,在表现其有限个性的同时也没有脱离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包装、制造个人神话成了其重要的自我推销策略。

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过程中,朱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既有深刻的学术性,同时又心怀当下,有着相当的问题意识,显示了一个人文学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社会责任感,为我们提供了一场学术思想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