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带你打开智慧之门

2018-04-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上周,柯洁和阿尔法狗的对战以0-3告败,继去年李世石1-4输给阿尔法狗以后,人工智能在围棋领域又夺一城. "一个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即将开始",正如纪录片中所表明的,当下人工智能的热度不减,而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像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一样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此时此刻站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风口浪尖上,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杨澜敏锐地抓住了"人工智能"这一主题,抱着"始终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一颗心,带我们踏上探寻人工智能的旅程,为我们呈现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

上周,柯洁和阿尔法狗的对战以0-3告败,继去年李世石1-4输给阿尔法狗以后,人工智能在围棋领域又夺一城。

“一个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即将开始”,正如纪录片中所表明的,当下人工智能的热度不减,而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像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一样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此时此刻站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风口浪尖上,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杨澜敏锐地抓住了“人工智能”这一主题,抱着“始终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一颗心,带我们踏上探寻人工智能的旅程,为我们呈现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杨澜与日本ATR女性机器人)

看完《探寻人工智能》全集,第一个感受便是轻松,即理解上的轻松。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主题的选择和界定,另一个便是纪录片时间的控制。

其实不管是书面文字还是视听语言,在对于主题的选择都有着共通的规律,这主要和人类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在10集纪录片的主题界定上,可以看到一条很明显的时间线,不管是第一集《机器的逆袭》是从历史的纵深角度,还是谈到当下的语音智能、视觉智能,以及第7集开始对“人工智能与社会”这一宏大叙事主题的讨论,可以很清楚的在其中找到彼此之间的分界点和衔接点。纪录片主题一步步深化,沿着时间线,从人工智能的过去说到现在,最后到人工智能的未来;而在广度上,由单纯的技术发展谈到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

而关于纪录片时间的控制,则很好地照顾到了“用户体验”。每一集26分钟左右的播放时长,将纪录片的宽度和深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纪录片作为一种严肃性的视听表述语言,不如综艺有太多的娱乐味道。而当下很多纪录片通常存在着时间过长的问题,这往往并不能增加纪录片的信息量,反而会使受众在接受过多的信息后产生视觉疲劳和思维懒惰,使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时长与内容传播效果不是成正比关系,反而是如何在一定的时间内讲故事讲得精彩才是最重要的。无疑,这部《探寻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

另外一个让我一直想谈谈的便是这部片子的叙述风格。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会仅仅是拥有宏大的叙事,还应该有微观的表达,因为细节才能打动人心。不管是前几年火遍大江南北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还是《我在故宫修文物》,都很好的将宏大叙事和微观表达结合在一起,见微知著是一门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探寻人工智能》这部片子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有历史纵深的宏观视角,更有众多具体写实的现实场景,不管是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还是科大讯飞的语音智能,或者是日本的机器人,这部纪录片几乎将全世界先进的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展示在我们面前,中景和近景镜头的组合,让我们得以享受一场视听盛宴,感受这个世界人工智能发展的热度和温度。

相对于书面文字的线性表达方式而言,镜头语言有很好的视觉表现能力。在《探寻人工智能》的第6集,谈到“深度学习”的时候,镜头的表述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镜头在科技、儿童、学习情境之间的切换,将“深度学习”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学习场景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于观众来说,这样的表达方式更有利于我们去理解这一个技术名词。

(杨澜体验日本长崎机器人餐厅)

作为资深媒体人杨澜女士以自己一贯持有的访谈温度和情怀带我们进入人工智能的世界。这部纪录片没有过于严肃的讲述风格,没有第三人称的过于理性,而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带领我们走在人工智能的场景中,有生活的,有工作的,有严肃的,也有娱乐的,成功地将严肃性和故事性结合在一起,这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世界的丰富多彩、技术的魅力、人类的探索,同时也在最后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未来人工智能与人、社会、伦理等之间关系。

未来,人工智能无疑将会继续大放异彩,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也定会像纪录片中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先生所言,是一种“共生”的关系,而并非奴役或者颠覆的关系。梅朕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