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瑛指挥家个人简历 女指挥家郑小瑛:音乐带给人智慧和启迪(图)

2019-06-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天津北方网讯:对于郑小瑛的采访是通过电话进行的,她的第一句话是:你们很准时嘛.亲切的声音带着笑意,让从未谋面的彼此,一下子少了很多距离感.郑小瑛是中国首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曾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和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现任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和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她因为在音乐艺术上突出的成就被中华文化促进会提名为"2012中华文化人物",这也让我们有幸走进这位传奇女指挥家,去了解她的人生往事.郑小瑛指挥家个人简历 女指挥家郑小瑛:音乐带给人智慧和启迪(

天津北方网讯:对于郑小瑛的采访是通过电话进行的,她的第一句话是:你们很准时嘛。亲切的声音带着笑意,让从未谋面的彼此,一下子少了很多距离感。

郑小瑛是中国首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曾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和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现任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和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她因为在音乐艺术上突出的成就被中华文化促进会提名为"2012中华文化人物",这也让我们有幸走进这位传奇女指挥家,去了解她的人生往事。

郑小瑛指挥家个人简历 女指挥家郑小瑛:音乐带给人智慧和启迪(图)

上海弄堂里走出的"革命干部"

郑小瑛出生在一个文化家庭里,父亲是留美人士,母亲是大家闺秀,她最初接受的启蒙教育比较西化。在很小的时候为了能陶冶她的情操、希望她具备一个"淑女"的修养,父母就让她学习钢琴和舞蹈,并在学校和家庭的聚会场合给大家表演。郑小瑛说,这是她对于音乐最初的接触。

郑小瑛指挥家个人简历 女指挥家郑小瑛:音乐带给人智慧和启迪(图)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她随家人从上海迁往重庆,由于环境不允许,她的钢琴学习也就中断了。别看父母让她从小学习钢琴,但是却不赞同她以音乐为职业,所以她高中毕业后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美国人办的北京协和医学院,那时,似乎她人生的道路走向了另外一种可能。

郑小瑛指挥家个人简历 女指挥家郑小瑛:音乐带给人智慧和启迪(图)

因为要正式进入协和医学院,需要先在指定的教会大学里读三年生物学作为预科,于是她来到了南京的金陵女大,在那里她受到了民主学生运动的洗礼,一年后,淮海战役爆发,她和当时追求正义的朋友们一起,怀着爱国青年的一腔热血,放弃了学业加入到了革命的洪流之中。

郑小瑛说自己在解放区的文工团里得到了很多锻炼,由于音乐功底比别人强,使得她经常在集体学歌时,帮助大家校正读谱,于是,大家就让她来打拍子,她也这样被组织安排着走上了音乐指挥的最初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发出让青年干部上大学的号召。音乐能力突出的郑小瑛被保送去上音乐学院,由于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指挥专业,所以最初她是被保送到作曲系学习的。就像命运有安排一样,1955年一位苏联专家应邀来指导中央歌舞团的合唱团,当他了解到中国的音乐学院还没有指挥专业时,就主动提出可以为有才能的年青人开设一个合唱指挥班,郑小瑛有幸被他挑选,成为指挥班里二十来个学员中的一员,而且是唯一的女性。

指挥班结业後回到音乐学院教学岗位上的她,表现出了优异的指挥才能,于是1960年领导又公派她到苏联进修乐队指挥专业,从而造就了新中国的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

因此,郑小瑛说,指挥这个职业并不是自己的选择和向往,而是组织上看中了她的音乐才能和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才使得她这个出生在上海弄堂里的小女孩,在时代的浪潮中走上了交响乐指挥家的道路。

"女指挥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女人"

从传统来看,指挥本是男性的职业,而郑小瑛说,在她成长的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至少在对待知识分子时,是没有性别歧视的,当然,也没有性别的优待,人人都是在公平的环境中凭着自己的实力接受社会的检验。指挥是一个乐团的统领,每天要率领数十甚至数百优秀的演奏家、音乐家们一起创造音乐,如果你能胜任,大家没有理由不接受你,但如果你不能胜任,大家也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会原谅你,或忍受你的"折磨",因为你的工作体现着这个表演集体的进退和荣誉。

郑小瑛还讲述了一个美国女指挥家的故事。

八十年代她去美国时,拜访过一位已经八十多岁的女指挥家安东尼奥·布里科,她坐在深深的沙发里,但目光却炯炯有神,见面之后,她直接就问道:"中国有没有歧视女指挥?"郑小瑛告诉她说,自己是中国国家歌剧院的首席指挥。

那位美国女指挥家赞叹道:"你很幸运,在美国,对女指挥是有很深的偏见的。"这位富有才华的女指挥家去世后,郑小瑛收到友人从费城寄来的一份悼念文章,题目就是《一个没有被认知的天才》,文章说,凭她的才华和实力,她如果是一个男性,应当是属于世界一流的,可是直到她离世,她也只是在各地担任客席指挥,而未能被邀请主持一个乐团。这时,小瑛教授更加认识到自己的幸运。

每每当别人问及郑小瑛女指挥与男指挥有什么不同时,她说:指挥的工作是通过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认识来领导一个集体进行表演,使得作曲家写下的音符得到再创造、再演绎的过程,它不像是画作或者雕塑,它们是由作者完成的,而音乐被作曲家写在纸上时却是"死"的,必须通过演奏才能激活它们,而指挥家,演奏者对同一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视角,不同深度的理解,就会使乐曲的演释具有了各自的特点。

因此,她认为这之间会有个性的差异,而性别的差异是其次的。

但要想成为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上都需要高强度付出的指挥家,女性由于生理条件和承担着做母亲的天职,就一定要比男人付出更多的辛劳和坚持。她认为,对女性来说,重要的是自己不要总是拿女性的角度来说事,那样其实是在潜意识里期待着别人的"性别原谅",女性首先要看重自己,看强自己,"在指挥的事业中,我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女人。"

音乐带给人们自信,智慧和人生的启迪

郑小瑛一直致力于把音乐普及给广大群众,她说:作为一个音乐家,她有这样的责任。

其实这样的责任感,她也是在工作中慢慢体味到的,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她与音乐学院的乐队到太行山区的"三线"工厂去演出,演出结束后,许多女工一起到招待所来找她,当晚她有事没有见到,第二天一早大家上班前约好了再来,她们紧拉着郑小瑛的手兴奋地说:"昨天在音乐会上看到你的胳膊就那么一挥,那么多的大老爷们都跟着你动了起来,我们的心里别提多痛快啦!

"这些大姐,大嫂们都是最质朴的农村妇女,却说出了心底最简单也最实在的话。"她们教育了我,让我特别的感动,可能那天我的舞台形象让那些姐妹们看到了一种希望: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也能做到,于是,我顿时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重了许多。"

音乐陶冶人的情操不是一句空话,郑小瑛一直秉承着要与大家分享知识、共享智慧的信念,长久地做着音乐普及的工作。她说,"当你多次听到人们对你说:郑老师,自从30年前听过你的一个讲座或一次音乐会,那真是意外的收获,却是永恒的纪念,它改变了我人生的追求,改变了我的音乐观和审美观,觉得人生的意义都变得很不一样了。这才是让我最最开心的事情,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爱乐"服务厦门,厦门支持"爱乐"

1998年郑小瑛应邀去厦门组建一个民办的交响乐团,那时,她已经从著名的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的岗位上离休了。为了启蒙和普及音乐的梦想,她在古稀之年,还不计条件地去到了一切都要从头做起的厦门。

说起她去厦门,还有一段趣事。出生在厦门鼓浪屿的殷承宗是享誉世界的钢琴大师,由他主创改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在九十年代时就已经公演了三百多场,但是他却始终无法回自己的家乡演奏,因为当时的厦门没有好的乐队,无法为这位著名的演奏家进行协奏,于是当厦门决定要组建一个"民办公助"性质的乐团时,他就向厦门市推荐了郑小瑛。后来殷承宗在一次采访中还不无风趣地说:这辈子我干了一件大好事,就是为厦门挑选了郑小瑛。

刚到厦门的郑小瑛面对的不仅仅是经费紧张的状况,让她更为头疼的是当时厦门的软环境也并不是那么适合办乐团,大家不了解音乐,也不接受交响乐,但是她并没有后退,"交响乐虽然是‘阳春白雪’,我也要让它在厦门‘和者日众’起来。

"就这样,在没有团部,没有音乐厅的情况下,同大家一起住在筒子楼里的郑小瑛风风火火地组织起了一个不占国家编制的乐团,而当时,她的办公桌就在自己的床边。

厦门爱乐乐团每个周末都为厦门人提供一场经典交响乐,并做了大量普及工作,她还带着表现客家人精神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在世界九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进行了非常成功的"土楼东洋行","土楼海峡行","土楼西行","土楼东行"的巡回演出。她这位"新移民"也逐渐被厦门社会认识和信任,不仅受到了多次的表彰,获得了多个奖项,还有一件事更能说明她的成功。

2006年郑小瑛收到了在台北举行的第21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给厦门爱乐乐团的邀请信,请乐团去台湾上演表现客家人精神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这个机会当然不能放过,可是百人大团赴台的经费在哪里?无奈的她在报上提了一句"已收到台方邀请,但正在筹集经费",没想到不久,一位民营公司的老总打来电话,很诚恳地请她看看自己的企业是否有资格全程资助乐团赴台湾巡回演出?这让小瑛教授很是惊讶,也大为感动。

她说,"你永远不会知道你在哪个环节上做的努力会打动某一个知音者的心。"

企业家们对文化事业热情主动的支持,使郑小瑛更加深信她这10几年通过辛勤耕耘收获的一个理念,那就是"爱乐"服务厦门,厦门支持"爱乐"。

"土楼北行"再续传奇

2012年10月18日在世界著名的俄罗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再次装修完成的音乐大厅里,迎来了郑小瑛带领的厦门爱乐乐团,富有中国特色的乐曲响彻在音乐厅的上空,在阔别了半个世纪之后回到自己的母校,郑小瑛在那里做了一场不同凡响的汇报音乐会。10月20日,同样的场面又在著名的圣彼得堡剧院音乐厅里再现。

这是2012俄罗斯中国文化节的两场重头戏。音乐会以客家文化为主题,名为"土楼北行"。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谢小用,和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院长索科洛夫都在音乐会上做了热情的致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中友协主席季塔连科还因郑小瑛对中俄友谊的巩固与加深做出的贡献,再次授予她俄中友谊荣誉勋章。

圣彼得堡文化委员会代主席伊拉利奥诺夫还在致辞中道:本次演出是圣市音乐界同中国音乐界同行的一次成功合作,也是圣市文化事业的一件大事。

音乐会以《边塞音画》作为新颖的开场曲拉开序幕,观众们静静地聆听,生怕错过一个音符,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章红艳《霸王卸甲》也以中国式的悲情深深打动了观众,每首曲目结束,热烈的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的旋律优美,气势恢宏,最后,厦门爱乐乐团成功的演出在百名中国留学生参与的"客家之歌"中,和着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多次返场,辉煌结束。

这次"北行",不仅仅是郑小瑛50年后率领崭新体制的中国乐团重回俄罗斯,再续了她音乐传奇的一个旅程,更是为加强俄中两国的音乐交流和友谊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郑小瑛现在虽然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但她仍然不知疲倦,仍然精神矍铄地带领着厦门爱乐乐团奔走于全国和世界各地,将中国的音乐带给全世界。目前,"土楼南洋行"正在策划中,未来,"土楼"系列音乐之旅还将如郑小瑛的传奇音乐人生,继续,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