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华回忆录 将帅回忆录 《将帅传记回忆录》出版前后

2017-05-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曾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著名作家-刘白羽同志说,"使我感到惊奇的,听说编这样一套书就一个人,花了近十年的时间.一个人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埋头工

曾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著名作家-刘白羽同志说,“使我感到惊奇的,听说编这样一套书就一个人,花了近十年的时间。一个人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埋头工作,我很感动。”

这“一个人”就是我的父亲吴早文,这“一套书”就是他一人策划编辑的《将帅传记回忆录》丛书。

首先问世的是《刘伯承回忆录》,之后是《刘伯承回忆录·二》和《刘伯承回忆录·三》,《徐海东将军传》、《艰苦岁月》、《往事沧桑》、《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千万里转战》(粟裕)、《非凡的年代》、《征战纪事》、《第二野战军纪事》和《记刘帅》。

此为丛书第一辑12种。 第二辑13种:《罗荣桓元帅纪事》、《二十八年间——从师政委到总书记·初编》、《二十八年问·续集》、《二十八年间·二三集》、《将军历险故事集》、《名将之鹰》、《征途集》、《将军生死录——皮定均传》、《血色年华——聂凤智将军传》、《武功儿女翻江海——我和李珊的战斗生涯》、《李德生征程忆怀》、《一个老兵心目中的陈毅元帅》、《华东战场参谋笔记》等。

第三辑4种:《普通一兵:记“文化将军”陈沂》、《风雨征途:记李士怀将军》、《浴血江淮——张爱萍敌后风云录》、《功过千秋:项英在赣南皖南》等。此外,还有《世纪伟人——邓小平纪事》和《李达参谋长》等。据不完全统计,从1981年到2001年这二十年间,共出版三辑31种。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首长、军内外同志和出版社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父亲编的《将帅传记回忆录》丛书,为国内起步最早、起点高,并在最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获得了军内外的好评。《上海出版志》中写道:„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上海文艺出版社开始编辑出版《开国将帅的传记、回忆录》。

20年间,出版了有关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罗荣桓、徐海东、陈赓、罗瑞卿等人27种。由于采用纪实文学写法,读来十分亲切、感人,很受读者欢迎。既是传记文学的新品种,也是革命传统的好教材。”

一个地方出版社,怎么会出版这么一套气势恢弘、洋洋大观的将帅传记回忆录?它题材重大,涉及军队将帅及军队、国家和党的一些重大事件,其中尚有不少的禁区和雷区;而且该题材一直为中央级和军队出版社的世袭领地。那时,国内还没出版过此类图书,而“文革”刚刚结束,就算中央同意,也轮不到一个地方出版社。就是地方可出版,也轮不到文艺社,以往都是人民出版社的专利。

除外部困难重重,内部也有不少的顾虑和困难,如:谁来撰写?谁来审稿?怎么与文艺出版社的专业特色相吻合?如何体现它的文学性?等等。

突破是在1978年8月,在父亲熟悉的南京军区。父亲从开国中将、时任南京军区第一政委廖汉生纪念贺龙元帅的文章《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得到启示,专程赴宁找军区党委和廖政委。

廖政委是贺龙的外甥女婿,请他帮助组织撰写《贺龙传》。记得父亲说他见到廖政委时,将军正在用药浸脚,得知此事后对父亲敬礼致谢,表示支持。廖政委亲自给中央军委写报告,请示写《贺龙传》,并邀军内外著名作家执笔。报告获中央军委的批准。

首战告捷。到1979年7月,仅不到一年时间,父亲的工作和努力换来总参对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委托:组织撰写和出版彭德怀、贺龙、徐海东和罗瑞卿j等将帅传记。同时,总政直属党委请示军委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组写出版《罗荣桓传》的报告也获批准。两个月后,父亲初定第一批出版6部:贺龙、彭德怀、罗荣桓、徐海东、罗瑞卿和张云逸。后有所调整,一些题材转让部队出版社或是与其同时出版。

在那些日子里,父亲从没说过他的难处、压力和遭遇的非议。而是听到他不断推进的利好消息。他得到军内不少首长和老同志的帮助和指导,得到传主其夫人和子女的积极支持和有力配合。

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开国少将罗应怀、时任北京军区文化部长魏巍、副部长白艾、刘任都表示支持父亲的组稿计划,愿意为彭德怀和聂荣臻的传记写作贡献力量。

1979年10月,作家杜鹏程特从西安赶到北京,陪父亲拜会彭德怀夫人浦安修,商量彭总的传记事宜。

1982年9月底,应时任兰州军区政委、开国上将萧华之邀,父亲到兰州商讨其回忆录的写作。那年中秋又值国庆,他没回家团圆。父亲回来说,萧政委安排参观游览了黄河刘家峡水库和炳灵寺石窟;还招待吃兔子,兔子放养山坡,打了一个个洞,要吃即抓。

在时任副总长李达支持下,时任海军文化部长的陈斐琴主动承允与时任海军副司令员杨国宇合作为文艺社编辑《刘伯承回忆录》。邓小平同志还亲自校阅《刘伯承回忆录·三》中《祝福我们共同努力事业的胜利》一文。

对父亲这位新四军老战士所做的这项工作,新四军和原华东军区的老首长给予更热情的关怀。父亲说他与粟裕大将夫人楚青商谈回忆录,粟裕同志提着小藤椅过来参加,还招待人家刚送来的山东大红枣。父亲对他说了上海一些老同志和自己的意见,说新四军与华东战场的斗争在创作上反映太少,粟司令应该带头来写。

粟裕同志当即就愉快答应了,并让夫人当面许诺把正整理的回忆录交父亲出版(即《千万里转战》)。后来,粟裕同志每到上海,总会叫父亲前去一谈。

父亲的老首长、开国上将叶飞更是给了许多帮助,一到上海、包括到南京,总要叫父亲去谈战史讲往事。父亲说,这让他了解了历史真实,提高了分析能力。叶司令不但自己写了《征战纪事》;还为丛书另一本《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撰稿并题写书名。在父母家里,挂着叶司令1989年9月亲书的条幅:“赠吴早文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者决定作品的成败,找作者搭班子是父亲的一项重要工作。他的作者有三类型。一是像萧华那样由传主本人亲自写。二是将帅亲属写,如罗瑞卿女儿点点作《非凡的年代》。三是由军内外有影响的部队作家为传主整理或自己撰写,魏巍(著《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和刘任分别参加《聂荣臻传》和《贺龙传》,约洪炉(著《王稼祥一生》等)和甘耀稷(著《刘伯承与陈毅的旷世之谊》等)分别整理《往事沧桑》和《李德生征程忆怀》、约白刃(著《兵临城下》等)写《罗荣桓元帅纪事》„„ 白刃先生回忆道:“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吴早文同志,约我为罗帅写文学传记,我感到凭个人的能力和工作条件,无法写好罗帅一生的光辉业绩,建议他找总政领导,成立了罗帅传记写作组。

我和小组同志,重新访问了100多位老同志,包括聂荣臻元帅、谭政、罗瑞卿、萧华、粟裕、何长工、甘渭汉、肖克、杨勇、莫文骅、伍修权、郭化若、吴克华等将军。连在秦城狱中服刑的黄永胜、李作鹏和吴法宪,也进行提问。又从中央档案馆、军事科学院翻阅了大量文献史料和战时的电报。” 三

1981年11月,丛书第一本《刘伯承回忆录》诞生。内容一为刘帅撰写的《回顾长征》、《我们在太行山上》和《千里跃进大别山》等九篇文章,二为其战友、部属和随军记者、作家的回忆。有《知交和战友》(吴玉章)、《强渡大渡河》(杨得志)、《通过大凉山》(萧华)、《飞夺泸定桥》(杨成武)和《四战之地四战之军——谈第二野战军》(金凤)等。

该书封面一反过去同类题材,洁白为底,左为红军时期刘帅黑白全身照,右为本书要目。大气庄重、简洁素雅,富有现代感。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的宋日昌题写书名。

《刘伯承回忆录》一问世就反响强烈,它是国内第一部出版的元帅回忆录,打破了不给活人写传出回忆录的禁区。11月12000册入市,四月后就第2次印刷。先后共印7次,印到第6次时,印数过了26万册。

海军副司令员杨国宇赶到绍兴路上的出版社取《刘伯承回忆录》,下午带回北京。下机后马上到刘帅和二野的一些老同志家展示,说“叫他们高兴高兴”。他在给父亲的信里写道,“所

有看到这本书的同志,没有一个不说上海文艺出版社干得快,印得漂亮。这件工作做得好。”刘帅夫人汪荣华来信说,“同志们看到此书都非常高兴!没有零买到的同志都盼能早买到,故求我再次写信望那二十本早日邮来”。

在病中的粟裕同志嘱楚青同志写信给父亲,“《刘伯承回忆录》,我们很喜爱,很宝贵。他老人家论述战争,高屋建瓴,言简意赅。把理论与实践,整体与局部,全面与重点结合得如此紧密。”说粟裕同志“听到你们工作的进展,让我代向你们祝贺”。

1983年6月15日,父亲有幸登门拜见刘伯承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