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回忆录 一部启示后学的回忆录—读《余英时回忆录》

2018-12-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下最引人瞩目的个人回忆录,我想说是<余英时回忆录>大概没有什么争议.一是余先生的风范,举世共仰,对于这样一个人物,人们自然关注他的经历;另外一点,余先生在历史学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在整个华人世界,也鲜有出其右者,而作为历史学家,在撰写回忆录时,往往不会仅仅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而是带入历史的思考,以及侧重自己的学术路径,这对于后学者来说,无疑是汲取前辈学人经验极好的机会.余英时回忆录 一部启示后学的回忆录-读<余英时回忆录>我正是抱着这两点期待开始阅读<余英时回忆录>的.

当下最引人瞩目的个人回忆录,我想说是《余英时回忆录》大概没有什么争议。

一是余先生的风范,举世共仰,对于这样一个人物,人们自然关注他的经历;另外一点,余先生在历史学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在整个华人世界,也鲜有出其右者,而作为历史学家,在撰写回忆录时,往往不会仅仅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而是带入历史的思考,以及侧重自己的学术路径,这对于后学者来说,无疑是汲取前辈学人经验极好的机会。

余英时回忆录 一部启示后学的回忆录—读《余英时回忆录》

我正是抱着这两点期待开始阅读《余英时回忆录》的。读完之后,略有几点感想,在此与大家分享。

其一是余先生的学术路径,在同时代人当中,余先生的际遇是比较特殊的,我所说的特殊,是指余先生在进入哈佛之前,基本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当时中国正值战争年代,余先生在颠沛之中,先后在东北中正大学和燕京大学辗转,期间也不过一年的时间。

余英时回忆录 一部启示后学的回忆录—读《余英时回忆录》

用现在的说法,余先生没有读完过大学。但余先生的际遇好,碰到了影响了他一生的钱穆先生,并立下研究文史的志向。有意思的是,余先生的业师钱穆先生,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代文史大家。

余英时回忆录 一部启示后学的回忆录—读《余英时回忆录》

这一师一徒的经历,在现代学术史上,是颇具意味的。他们虽然是两代人,但是社会的整体环境变化不是太大,现代学术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社会没有惟学历是从,而是对于学力比较看重,文史学者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学术界不但能够获得一席之地,还能够蔚然成家。

其二是余先生视野的广博与勤奋。如果说余先生的学术奠基是由钱穆先生完成的,那么他的发展则是在哈佛。我们看余先生在哈佛选的课程和他的阅读范围就知道,那一段时间,为余先生成为日后博学慎思的余英时提供了夯实的基础。

而余先生的勤奋,笔者则有幸见证过一二,前几年的时候,我曾时不时向余先生在电话中请教,前几次接电话的都是余先生的夫人陈师母,得到的最多的回答是:他在图书馆。即使是余先生在获得有史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德奖之后,这个习惯也没有改变过。所以几次之后,我知道了余先生在家的规律和时间,每次打电话时才是余先生接电话。而阅读余先生的回忆录,才知道,他勤奋的这一习惯,是从青年时代就一直保持的。

其三是修辞立其诚。要不是余先生自己披露,我真的难以相信,像余先生这样的人物,竟然也有过“左倾幼稚病和狂热症”,还差一点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其四是历史的眼光,这一点在书中比比皆是,尤其体现在余先生进入哈佛之后对在哈佛的中国学人纵向的比较,在此就不一一摘抄了,免的成为抄书。

唯一不解渴的是,余先生对于自己的经历过于惜墨如金,其实余先生一生,用波澜壮阔来形容亦不为过,只是这些,在这本回忆录中体现的太少了。我想这与余先生谦逊的性格有关。

回到题目上,我说余先生的回忆录是一部启示后学的回忆录,除了上面的四点原因,还有一点是余先生对于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阅读的书目不厌其烦,列举的非常详细,有心人凭此指引,顺滕摸瓜,不仅可以了解余先生何以成为今日的余先生,对个人学问和思路的开拓,无疑也大有裨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