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话剧 冯远征:话剧院不排名著 这是一个悲剧

2017-09-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7月,冯远征随北京人艺去上海演出<知己>时看到一篇报道<北京人艺演员不戴"小蜜蜂">,当时他不明白,何谓小蜜蜂?"原来就是特指无线麦克风."

7月,冯远征随北京人艺去上海演出《知己》时看到一篇报道《北京人艺演员不戴"小蜜蜂"》,当时他不明白,何谓小蜜蜂?"原来就是特指无线麦克风。"让冯远征更不明白的是,话剧演员不戴"小蜜蜂"居然会被当做新闻一桩煞有介事地成文报道?为什么要戴这个所谓的小蜜蜂?同行给他解释,我们上海演员没有不戴的。

冯远征比对方还肯定地说,"我们人艺演员从来没有戴过,即使是在大剧场演戏。" 回京后,冯远征从朋友处得知,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老演员奚美娟在观看了人艺带去上海的几部大戏后,在上海的媒体专文刊登,"上海太需要严肃戏剧了,强烈要求恢复上海人民艺术剧院。

" 冯远征感受过上海观众对北京人艺的热情与震惊,欣慰之余,他却更觉悲凉。

在上海演出后的研讨会上,他提出自己的忧虑,"中国话剧看似繁荣,但实际上危机四伏"。 冯远征分析奚美娟老师的"要求","北京人艺多年坚持主题宏大、现实主义但寓教于乐的戏剧,观众群也一直很稳定,但只有北京人艺演出的严肃戏剧可以挣钱。

商业性的海派话剧也有市场票房,却流于喧嚣肤浅的话题。真正锻炼舞台演员和延续话剧传统的只有郭(沫若)、老(舍)、曹(禺)和莎士比亚等的名著,可惜的是,除了北京人艺、国家话剧院外,其他话剧院几乎不排,这是一个悲剧!

" 记:看2012年的人艺演出剧目,单是经典剧目就已经能撑起全年,肯定人艺经典的同时,也有看不到人艺创新的说法。 冯:剧目创新,我们有《窝头会馆》《喜剧的忧伤》;形式上的创新也有,李六乙(微博)导演的《推销员之死》也改变了阿瑟·米勒的排练、演出方式以及舞美设计。

任何一个导演都可以做新的尝试,任何一个新的剧目都会通过艺委会严格的审查来计划排演。

大家都希望北京人艺有新锐的变化,完全可以。林兆华导演当年就是从新锐导演走向成熟导演的,但你不可能苛求人艺来两个先锋的某某某。 记:不欢迎先锋的人艺,只做现实主义题材吗? 冯:像任鸣这样的导演,他就是坚持现实主义的人文传统,但《知己》的舞台也是有新形式尝试的,整部剧还加入了戏曲的元素,我把这部戏称做北京人艺的新古典主义尝试。

但是我们没有放弃最基本的人物塑造,这是人艺必须坚持的原则。不像别的剧团舞台上,什么搞笑的花样都有,就是不见饱满的人物角色。何况形式上的创新也有底线,别人可以排一个西装领带版的《茶馆》,北京人艺的观众不能接受人艺也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