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颂魏海敏 魏海敏:不悔梨园一婵娟

2017-12-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台北新舞台一个急管繁弦的彩排间隙,记者与魏海敏有一番探讨.话题是从她怎么走上京剧艺术之路开始的."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父亲看到一张海光戏

在台北新舞台一个急管繁弦的彩排间隙,记者与魏海敏有一番探讨。

话题是从她怎么走上京剧艺术之路开始的。“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父亲看到一张海光戏校的招生简章,因为我父亲很喜欢京剧,就问我想不想去。为了逃避当时枯燥的学习生活,我就表示很愿意去。没想到这一步就改变了我的人生。”

老师的言传与身教,自己的天赋与努力,让魏海敏在艺术的舞台上逐渐成长,成为台湾京剧界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但是,真正对京剧有了透彻的理解是1982年,在香港看了梅葆玖先生和童芷苓先生的戏后。”魏海敏这样说,“这一看,让我感到震撼。

在我们的概念里,京剧是很严肃的东西,一板一眼的,从来没想到过京剧也可以演得这么生活化、这么自然美。我想,我一定要重新认识梅派。”1988年,梅葆玖先生到香港,朋友牵线搭桥,玉成魏海敏拜师。

按梨园行的规矩,除非是没开蒙的孩子,老师才一句句教;如果已经成名,老师就给一盘磁带或录像带,自己去听、去看、去领会。从1993年到1995年,魏海敏常跟老师一起同台演出,或去其他省份巡演。“这期间我听老师唱戏、吊嗓子,一心模口形,学动作,仿眼神,从老师身上一点一滴学到了很多东西。”

“重新认识梅派后,使我能更深刻地领会剧中人物的一些东西,这是我过去难以感受到的。就连我演《欲望城国》这种新戏都感觉到,吸收老戏的养分越多,在新戏中就能作出更多、更好的诠释。如果年轻演员不去挖掘老戏中优秀的表演艺术,那是很可惜的。而且,没有老戏的基础和底子,创造出的新东西将会显得很单薄,没有分量。”

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魏海敏显然深有体会。她一方面不断汲取传统经典的养分,一方面大胆地进行尝试与创新,在舞台上实践自己对京剧改革的理想。这些年来,她演出了许多传统的梅派代表作,更成功塑造了王熙凤、尤三姐等舞台形象,还排演了根据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改编的《欲望城国》、《王子复仇记》以及新戏《楼兰女》等,尝试将现代语汇融入传统戏曲。

魏海敏说:“在现代或未来的社会中,越来越多地,我们会碰到多元文化艺术形式的挑战,如果京剧停留在很表象的表演程式上是不够的,我觉得应该是发自内心、更深刻、更淋漓尽致的情感抒发,才能获得现代观众的共鸣。”

除醉心于京剧艺术,近年来,魏海敏在岛内还致力于京剧艺术欣赏的推广普及。11岁开始学艺至今,魏海敏走过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回头看,她说:“父亲那个不经意的举动,为我带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在京剧的殿堂里,我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让我感动的事情,我也以此去感动观众。这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