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教授 【汤用彤】北大故教授汤一介的父亲汤用彤

2018-04-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黄梅县,生于甘肃渭源县;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黄梅县,生于甘肃渭源县;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融汇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他的学术代表作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论稿》《隋唐佛教史》等,至今仍具很高的学术价值;填补了从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这一哲学史上的空白。

汤用彤的父亲汤霖,为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进士(第三甲的第127名),平生致力于汉学。汤用彤三岁时,有一天,突然一字不差地背出了《哀江南》,父亲非常惊异;由此他很早就在父亲的教馆中接受教育。父亲给他留下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就是面对困难的事情,不要逃避它;合乎道义的事情,要担负起责任来。

汤用彤于1911年底考入清华学堂,1916年与吴宓同期毕业于清华学校;由于患砂眼病需要治疗,暂被留校教国文,并兼任《清华周刊》总编辑;为此,推迟一年,于1917年赴美留学。

他于1919年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哈姆林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研究院;经清华校友梅光迪、吴宓引见,师从美国著名的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教授;1921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后留校继续深造。在哈佛大学期间,由于才学出众,与吴宓、陈寅恪并称为“哈佛中国留学生三杰”。

汤用彤于1922年回国,执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哲学系,1925年担任系主任;同年,清华筹建国学研究院,聘请导师,汤用彤也曾被列为候选人之一;1926年因东大学潮,转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1927年再回东大(后改名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任教授、系主任;1931年到北大哲学系任教,1934年升任系主任;1938年任西南联大哲学心理教育系主任,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1942年被教育部公布为第一批“部聘教授”(全国30位);1945年曾代理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北大复员北平,汤用彤始任文学院院长。

1946年初,季羡林经在德国治疗眼疾的陈寅恪的推荐,持在德国发表的论文,到南京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见过北大的代校长傅斯年后,即北上拜见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按规矩,汤先安排这位清华后学暂任北大副教授。没有想到,过了一个来星期,至多不过十天,季忽然接到汤院长的通知,告诉他已被北大聘为正教授兼新成立的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另兼任文科研究所的导师。

1947年汤用彤利用休假机会,赴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讲中国佛教史一年,次年婉拒哥伦比亚大学讲学之邀,决定回国。

1948年中央研究院选出第一届院士81位,其中人文组(含社科)院士28位,北京大学的汤用彤与清华大学的金岳霖、冯友兰,均因哲学研究的突出成就等,一起当选中研院人文组院士。

1948年12月,蒋介石派飞机到北平欲“抢救华北学人”;汤用彤在抢救名单上,但他没有乘机南下;胡适离开后曾写信劝其南下,并派人送来两张机票,汤用彤依然不为所动。

北平解放后,汤用彤被师生推选为北大校务委员会主席(相当于校长);任期为1949年5月----1951年9月。马寅初接任校长后,北大搬到燕园,汤用彤担任北大分管基建与财务的副校长;虽用非所学,仍勤勤恳恳工作,直到病倒;当时的助手即后来担任北大校长的清华后学张龙翔。

解放前,北京大学的校庆日曾定为每年的12月17日。1951年12月7日,汤用彤副校长提议把北大的校庆改为5月4日,获一致通过。从此,北大的校庆日就变为5月4日,一直保持到现在,与“五四运动”联系在一起。

1954年汤用彤出席《人民日报》主持的胡适批判会,回来后患脑溢血症;此后长期卧床,撰写学术文章等,多由他过去与贺麟共同带出的研究生任继愈协助。1955年当选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相当于院士)。

1963年5月1日晚,汤用彤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赏焰火,由周恩来总理导见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询问了这位同龄人的身体状况,嘱咐他可写些短文,并说自己阅读过他(生病后)所撰写的全部文章。

汤用彤的儿子,北大故教授汤一介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汤用彤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在1949年以前取得的,之后就没有写出过像样的学术著作,只偶尔写一些考证的小文章,更多的时间是在看书,查资料,写读书札记……

1964年3月汤用彤因心脏病发作,住院治疗;5月1日病逝;享年71岁。算起来,至今已逝世50周年了。

1949年起,至1964年逝世止,汤用彤曾任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三届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3年8月,海内外近百名学者在北京召开“隆重纪念汤用彤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座谈会”,并筹资设立“汤用彤学术基金”,以奖励研究佛教、魏晋玄学和汤用彤学术思想卓有建树的青年学者。

注:本文资料部分来自《汤用彤年谱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