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导演胡玫是何新的老婆

2018-03-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孔子>就要开拍了,现在舆论最担心的就是胡玫导演把孔圣人娱乐化了.然而,有自称为孔子直系后人者孔健却并不如此看待.孔健先生说:"胡玫执导过<

《孔子》就要开拍了,现在舆论最担心的就是胡玫导演把孔圣人娱乐化了。然而,有自称为孔子直系后人者孔健却并不如此看待。孔健先生说:“胡玫执导过《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成功作品,视角很独特。再说,她有一个厉害的老公,在剧本上帮了很大忙。”因为,胡玫的丈夫何新是著名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出版过《孔子略传》等研究孔子的作品。孔健因此也对胡玫多了份信心。

尽管,孔健先生的东瀛背景令人很是怀疑其孔家代言人的身份,但是,他所了解与透露出来的信息却非常有价值。如果,《孔子》一剧,胡玫女士真有其先生何新做帮衬,娱乐化孔子倒在其次,吾真正担心的是,受何新先生影响,胡女士打着还原历史的名号,又会拍出一个怎样的孔子?

余平生最佩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何新,一个是胡玫。前者以敢写著称文坛,流行于士林的说法是,何先生当年不懂英语,竟然汉语翻译汉语,搞了一本《培根论人生》的译作出来;后者则是以敢拍而蜚声影视圈,从雍正到汉武,一路理解与赞美下去,竟成了专拍帝王的大内高手。倘若,这对夫妻搭档拍《孔子》,倒也是绝配。

听说,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何新先生就已经退出江湖,大隐于京师之中。不料,先生退隐而夫人出山;这正是“先生远庙堂,夫人戏帝王”。难怪坊间传闻,二人虽是夫妻,却在事业上有合作关系。如果,真有何新先生这样的高人在幕后指点,胡玫女士对历史题材的拍摄能力,的确在当代无出其右者。

尽管,胡玫的帝王戏收视率颇高,但是,争议也是非常大。鉴于从《雍正王朝》为暴君杀人有理进行辩护,到《汉武大帝》中对盛世明君的赤裸裸歌颂,《孔子》这出戏他们又要演些什么,也的确令人关注。

何新先生对中国古代帝王研究颇深,汉武帝即是其笔下人物。然而,何新对孔子这位素王也一直念念不忘。2002年,何新在香港媒体发表《孔子略传》一文,2006年又在其网站连载新著《孔子新传》。2007年,媒体开始报道胡玫要拍《孔子》。“丈夫写孔子,妻子拍孔子”但愿这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然而,如果孔健先生的话是可信的话,何新的确“在剧本上帮了很大忙”,那么,胡玫最终拍出的孔子恐怕要大受何新的影响了。

何新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对孔子进行了颠覆性的解读。何新认为,“孔子绝不单纯是一个书斋中的儒者。事实上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和政治活动家。”“出色的组织者与政治活动家”正是何新赋予孔子的新身份。然而,这个新的历史定位对何新来说至关重要,这是何新孔子新解的逻辑关键点。

由此,何新认为,孔子奇迹般地组织起了一个被人们称为“儒者”的青年学团。三千弟子在何新看来,也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团体。“孔子门下的这个学团,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收而教之,教而出之的收费性学校,而实际是一个具有政治宗旨(‘克已复礼,令天下归仁’),共同的价值观念(仁、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且有系统组织,甚至具有某种人身隶属性(一日拜师,终身为父),人数颇为众多,而且有内部层级(领/袖七十二,所谓七十二贤人,总人数三千)的雏型政/党。

”何新进而认为,正是这个/党/团的形成,使孔子具有了‘素王’的地位,并且对时代政治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这实际上也就是说,孔子的影响力更主要的是靠了走“组织路线”而得来。

然而,何新这种马基雅维利式的解读穿凿附会的成分太多。何新把“一日拜师,终身为父”当作人身隶属的组织原则也太荒唐。孔子一直主张的是“三人行,必有吾师”、“不耻下问”,孔子本人也曾向很多人学习求教。按照何新的逻辑,那儒者学团的父性权威就不知有多少了。

有这么多的“父亲”摆在这里,这个组织恐怕不会系统,只会混乱而已。孔子的七十二个贤弟子,也被何新解读为这个组织的政治小领袖。然而,史料却没有提供,孔子的这七十二个分舵是怎样的一个内部组织结构。

或许,这也只是何新先生的想象而已,然而,这种想象中的图景却很传奇、很江湖,当然也会很有卖点。如果,按照孔子作为地下社团组织头领的身份,这个儒家总舵主的形象倒的确非常适合周润发来饰演。

当然,何新先生是有想象的权力的。不过,《孔子》作为大众文化产品,却并非是个人的私玩。胡玫导演既然决定要拍了,究竟会把《孔子》拍成啥样,一直秘而不宣。本人也只有从对剧本“帮了很大忙”的何新先生入手,去展开丰富的联想了。但愿,本人所言的皆是猜测,而何新笔下描绘的孔子,最终并不是胡玫镜头中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