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孔子的句子(为孔圣人点赞)

2017-06-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公元前551年,从山东曲阜诞生了一位空前绝后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像涓涓细流,源远流长,滋润了华夏,感动了世界.他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

公元前551年,从山东曲阜诞生了一位空前绝后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像涓涓细流,源远流长,滋润了华夏,感动了世界。他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他提出“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与人为善”等教育理论,规划了跨越时空的中国教育发展蓝图。

”他推崇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

他的《论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就好比中国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光照天地,繁华四海,传承千年而魅力不减。他一生追求理想,矢志不渝,创建儒术,厚德载物,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汉武大帝“废除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子推向了极致。他影响和改变着世界人民的行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终年七十三岁,他的弟子孟子八十四岁,成了很多人绕不过的“七十三、八十四”生命定律。

他就是中国文化的总设计师、中国儒家学说的开山鼻祖——孔子。对于孔子,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由衷赞许道,“孔子是‘无冕皇帝’” ,美国著名思想家,诗人艾默生也有感而发,“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导读 【第1句】“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出自伟大的圣贤圣祖孔子。

孔子(前年——前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少年时代家境贫寒,从事过多种为当时人鄙视的职业,但他勤奋好学,不耻下问,成为博学多能的专家。

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终不为所用。孔子开创私人讲学。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整理了古代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对文化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人尊为“圣人”,影响至今。

    【第2句】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上下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他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学生,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他在《论语·学而》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学生第一位的是要学会做人,要注意道德修养。

【第3句】孔子,中华民族的伟大教育巨匠。孔子,立于世界教育之林的伟大哲人。孔子也称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

提倡有教无类,广授门徒,开创私学教育。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提倡“礼”与“仁”,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第4句】孔子,一个家喻户晓、彪炳千秋、流芳万代的伟大历史人物。孔子,一个在不同历史时期备受争议、众说纷纭、起起落落的人物。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第5句】赞美孔子的话语很多,譬如,“太和元气”是赞誉孔子的学术思想如同太空天体,循环往复、永恒长存。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如同奏乐,以金钟发声,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一样。 “德俟天地、道冠古今” 是赞美孔子之德与天地齐,他的学说古今无二。 

    【第6句】道德的力量是至高无上的。孔子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

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

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第7句】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

孔子的学说如高山流水让人仰止,似阳春白雪简洁高雅。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将对实现伟大美丽的中国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8句】.“高山仰止,惊醒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是司马迁对孔圣人的高度评价,孔子温和而又严肃,威严却不凶猛,恭谨而安祥:守礼而不刻板,在家闲居时,整齐而和善,愉悦,轻松,悠然自在。

知识改变命运。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少年时就意识到了这个命题的非凡意义。他要从歧视中站立起来,成为国之栋梁的愿望异常迫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并在岁左右,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当时人称赞他“博学好礼”。

    【第9句】孔子的儒学思想包含了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孔子主张仁政和德治;提倡 “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重视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有《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10句】孔子的《论语》流传了千年而经久不衰,孔子的儒学漂洋过海而风靡全球。《论语》的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

教育我们学习要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孔子的经典名句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孔子享年岁,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知识积累的一生,是精神不断升华的一生,他潜心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赞周易,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11句】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孔子》 宋 王安石

    【第12句】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真正能够名列世界十大思想家首位,必须承认,早期孔子文化对人性的观察与思考,已非常深刻,这是中华文明的无比自豪。几千年来,中国孔子文化,它对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培育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贤、重信守义、中正宽厚的道德品质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有理由说:我们应重视和深入挖掘这些宝贵的孔子文化遗产。发扬孔子文化的精髓,有助于人类社会的道德重建,提升全球文明水平,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第13句】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

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

他曾经感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他自己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们的尊敬。

    【第14句】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孔子是求知若渴的标杆,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孔子自己承认:“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

    【第15句】司马迁曾这样赞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我想;孔子的境界,也许就是那种至善至美而不急功近利的境界;也许就是那种登上五岳至尊泰山之巅而小天下的高瞻远瞩;也许就是那种“坐而论道”的执著和旷达!

孔子的一生,是一幕永无结局的悲喜剧,作为观众,我不知道是应该为他悲泣,还是该为他欣喜,抑或是该为这个变幻的世道击节!曲阜因孔子而名扬天下,孔子也因曲阜而永垂不朽!我恍然大悟:曲阜正因为古朴而显其永恒,孔子也正因为卑微而彰显其崇高。

    【第16句】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

归纳起来为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第17句】“孔府、孔庙、孔林”谓之“三孔”,前来朝圣者,千百年来络绎不绝。先师守丧,是孔门弟子应尽的孝道。先师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弟子们的面前,珍珠般的格言警句常常回荡在弟子们的耳畔。

他们开始着手整理记录先师的嘉言懿行,编辑成为书传。这就是传诵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论语》。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在学习和沿用里面的至理名言,汲取其中的人生智慧,足见《论语》的传承魅力和深远影响。《论语》,中华民族的经典。

    【第18句】若问谁是西方人最熟悉的中国人﹐这个答案﹐恐怕是孔子。孔子是如何走向世界﹐世界是何时开始认识孔子﹑熟悉孔子的﹐已经难以考证。东亚国家如日本﹑朝鲜等﹐浸润在儒教文化中已逾千年。

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如火如荼﹐孔子思想经传教士进入欧洲﹐广受欢迎。随着欧洲人拓殖北美﹐孔子也远涉重洋﹐登陆美洲﹐进入美国人的社会文化意识。在世人眼中﹐孔子显然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人们不大关心孔子身高多少﹑面貌如何﹐而是更注重孔子作为精神载体的意义。

    【第19句】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而因。他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20句】中国山东曲阜,一个充满了传奇和神圣的历史文化名城。她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文物众多,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建筑雄伟,并以兰花、桧柏和鹭鸶闻名,还有曲阜三宝:碑帖、楷雕、尼山砚。

若是仅仅如此,她也只是中国众多美丽的城市之一。她的卓尔不群在于,在一个叫尼山的地方,诞生了一位万世师表,而蜚声中外;她成为中国二十四个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国人称之为“东方圣城”,西方人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这位万世师表,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

    【第21句】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第22句】孔子热早已波及全世界。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和英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把孔子列为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美国早在1971年就立法确定孔子的诞辰日9月28日为美国的教师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孔子的生日9月28日定为“世界教师节”;中国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均把孔子的生日定为教师节或庆祝日。

从200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以传授中华传统文化。

2005年9月26日,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奖”,以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名人和专家。

    【第23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

   【第24句】孔圣人,居阙里。依尼山,临洙泗。求真知,养浩气。开儒教,惊天地。崇大道,尚仁义。尊贤者,重孝悌。十五学,始为志。一生乐,终不弃。著春秋,存宏议。诗三百,无邪蔽。正雅颂,解周易。

修礼仪,明伦理。慕尧舜,轻私利。宪文武,疗乱世。游列国,不得意。倡善政,未曾已。困陈蔡,奚所止。辱宋卫,何再起。归来兮,忘毁嫉。从三千,难胜计。七十二,皆贤士。赞颜回,学犹是。在陋巷,不惟仕。

导仲由,莫刚愎。勤思索,乃及智。许端木,巧乘势。抗王侯,缘守己。嘉卜商,言有致。善解句,故堪启。爱曾参,能弘毅。日三省,可远忌。学不厌,诲不倦。凭渊博,存灼见。聚无类,教无隐。赖器识,发聪敏。推忠恕,播仁心。

藐富贵,如浮云。己不欲,勿施人。人所施,勿负恩。如木铎,契上天。似金玉,振人寰。开鸿蒙,激洪声。总纲纪,集大成。举公正,行中庸。憧小康,憬大同。荡荡乎!孔圣人!焕焕乎!其有文!巍巍乎!孔圣人!炳炳乎!其有仁!

    【第25句】孔子的伟大精神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也。他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并坚信,人,终有一天会走出愚昧,终有一天会超越自我,终有一天会实现他君子淑女的理想国。孔子的理想是君子淑女国——在这里,情欲不是张扬的,而是温和的;思想不是极端的; 而是端正无邪的;人性不是拘束的;而是自觉的——他的目的不是强迫你彻底地觉悟,而是要你承载人性的弱点,不断地修正自我;不断地接近圣人(控制自我)——要你安于世间所给予的一切——爱情、家庭、父母、子女……并借由你的付出,使得这世界尽可能地美好。

    【第26句】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27句】孔子教育的最大特色是“不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将自己当成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圣人”是他死后别人封的。

不像现在,人还没死,就妄称大师。《论语》一书主要讨论政治学、伦理学和法理学,与今天的法学相通。他要培养治国的栋梁。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种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

又请教种菜,他说“吾不如老圃”。事后孔子很不高兴地说,樊迟是个小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他要培养经国的栋梁,而不是种田的能手。国家治理好了,面包会有的,黄油也会有的。

【第28句】”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唐朝皇帝 唐玄宗 

    【第29句】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第30句】孔子圣明,从来没要求人一开始就做圣人,他要求大家只要做一个好人就可以了。好人是什么样的?就是君子和淑女这样的——男人温文尔雅,深沉少语;女人温顺贤淑,知书达理。

   看孔子的境界,不是看《论语》里的孔子而是删定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孔子在自由状态下删定的书,大家说该不该看?!他是给中国文化制定规则的人,是中国文化的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