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和李玉茹的女儿 曹禺告诉女儿李如茹万不能失却童心

2017-08-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背景提示2010年,"曹禺百年"纪念活动在全国举行,各地以学术研讨会.举办展览.复排大师作品等形式纪念曹禺;而2011年,海外的纪念活动则一

背景提示2010年,“曹禺百年”纪念活动在全国举行,各地以学术研讨会、举办展览、复排大师作品等形式纪念曹禺;而2011年,海外的纪念活动则一直在进行中,在继伦敦成功举办图片展“曹禺:中国现代话剧的先锋”之后,在利兹市还举办了图片展、曹禺生活与作品的演讲以及戏剧演出《太阳不是我们的》。

在今年下半年,“曹禺:中国现代话剧的先锋”、公开演讲以及电影《雷雨》、《原野》(具备英文字幕)还将在美国芝加哥亚洲戏剧学会年会和亚洲学研究年会、爱丁堡(2011年9月)、纽卡素(2011年10月)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2011年11月)举行,海外活动的总策划人、推动者是曹禺的继女李如茹,她认为这不仅是纪念父亲,更重要的是曹禺这样一位中国戏剧伟人提供给我们一个向对于中国戏剧了解甚少的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与当代戏剧的机会。

系列活动取得了很大反响,无论是拍戏的学生、演员,还是观众、当地的居民等都认为对于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领会。而李如茹则认为,意外的收获更是再度认识了曹禺的价值。

释文

万不能失却“童心”。童心是一切好奇、创造的根源。童心使你能经受磨炼;一切空虚、寂寞、孤单,精神的饥饿、身体的折磨与魔鬼的诱惑,只有“童心”这个喷不尽的火山口把它们吞噬干净。你会向真纯、庄严、崇高的人生大道一直向前闯,不惧一切。

爱女如茹即将赴英。你肯干、耐苦、好学,正在壮茂之年,本无可虑。然多年相处,一旦长别,二老垂暮,远隔万里,骨肉别离之痛,难以言喻。路途漫漫,遥望岂解日夜思念。姑书数语,难诉老人念儿情深。但我俩身体尚好,如茹在外,一切当心。学有所成,数年必欢聚祖国大地。孩子,一切珍重!所书是二老一生经验得来。在一切关口上,切望熟思之。爸爸妈妈一九八八年四月三十日

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剧作家,2010年是他诞辰百年,在中国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后,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一些城市这种纪念活动将一直延续到2011年的年末。日前,我们采访到“曹禺百年”在海外的总策划人李如茹博士(曹禺的继女),听她畅述父女情、女儿眼中的父亲,以及中国戏剧在海外的传播情况、中国戏剧如何走向世界的一些看法。

辽宁日报:国内读者大都对您不是很了解,请您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您和曹禺的关系。作为曹禺的继女,您亦成为戏剧工作者、研究者,曹禺带给您哪些影响?同时请您介绍一下您多年来的工作、研究方向,获得的成就?作为继女,在您眼里,曹禺是怎样一位父亲?作为戏剧工作者,在您眼里,曹禺是怎样一位与众不同的剧作家?

李如茹:我是曹禺的继女,我的母亲李玉茹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们上世纪40年代末相识相知于上海,后各自组建家庭。1979年在双方皆失偶的情况下重新结合。

我插过队 (中学读了一年半),当过工人,唱过样板戏,也在安徽省话剧团当过学员。 “文革”以后参加高考,既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也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戏文系,我选择了戏剧文学。后来又考取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硕士课程,毕业后留在上戏教授欧洲戏剧史和剧作家、作品选读。

1988年拿到英国海外研究生的奖学金,就到英国利兹大学英语院学习莎士比亚,并申请到终身教职。于是开始了在英国读书、教书的生涯。现在我是东亚系的高级讲师 (相当美国的副教授),我的大部分课程在本科,但是也带硕士生和博士生。我也在英语院下属的戏剧系教两门中国戏剧课程(本科与硕士学生)。

在英国大学工作,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始终没有放弃戏剧专业,既做关于比较戏剧、文化交汇以及中国现代戏剧、戏曲的研究,也做一些实践工作。包括京剧工作坊,因为在我看来,实践是戏剧研究的必须。我的英文专著包括:《在中国上演莎士比亚》、《京剧魂:时代变迁中的戏剧传承与创造》等,近年为母亲李玉茹编辑出版的 《李玉茹谈戏说艺》和《李玉茹演出剧本选集》等都得到界内、外人好评,也受到读者欢迎。

对我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妈妈李玉茹,父亲(曹禺)从1979年进入我的生活,带给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父爱也有学业上的帮助,因为我毕竟是他那一行的小不点。我还记得,我读本科时的毕业论文 《论戏剧的动作性》,老爸爸看了好几遍,也与我反复讨论,我居然与他争辩究竟什么是戏剧的动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