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宜昌讲座 宋宜昌演讲录:伊拉克的游击战争

2017-08-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第四部分  生存和死亡,游击战是另一种选择 无论是民族,部族,一部分军队,无论是专业军队还是临时招募的军队,他们和入侵的军队进行对决,当军队

第四部分  生存和死亡,游击战是另一种选择

 无论是民族,部族,一部分军队,无论是专业军队还是临时招募的军队,他们和入侵的军队进行对决,当军队输了,所有这些民族,或者一个国家,或者一个部族,往往只有心甘情愿当奴隶。

当时战争的游戏规则就是这样,你赢了,你就是老大,你就是主人,我就是奴隶;如果你打败了,一切都反过来。罗马帝国时,罗马人把这一规则发挥的得淋漓林尽至。

如果你不愿意承受失败,不愿意承受作奴隶的命运,但是又打不过,就处在这两种命运中间。在当奴隶和打胜之间做一种选择,就只有选择游击战。

后一种选择实际上也是生物最基本的一种生存方式。比如弱小动物,遇到猛兽攻击时,一种方法是闪避,一种方法是扑击然后闪避。豹子比老虎狠得多,豹主要是咬脖子,遇到强手就进行闪避。所以在打胜和打输之间,弱小民族有一种选择就是所谓游击战,实际上避开敌人大军锋芒,袭击它的弱点。

第五部分  二战中挪威和法国的城市游击战

但是游击战代价非常高昂,而且往往很残酷。对文明较高的民族来讲,城市化很高的民族,一般不太采用它。

在二战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挪威。大家知道德国进攻挪威的战役。

德军用伞兵占领了挪威。占领了以后,挪威的国王跑掉了,跑到英国去了。随后国王号召抵抗,有挪威人,跟伊拉克今天袭杀美军的情况一样,就袭杀当时的德军。但是当时纳粹德国军队对这点很有准备。他到挪威是为了长期占领,把挪威人当成奴隶。

德国占领军的办法就是把挪威的精英,大学文化以上的社会知名人士,还有工厂老板,反正都是精英。知识分子也好,企业家也好,社会名人也好,一排队,然后就当众枪毙。大家看二战电影经常有这种镜头。

后来又发生袭击德军事件,德军一次消灭20个人。流亡的挪威国王知道了以后,就号召采取隐蔽方式,不要直接袭击德军。直接袭击的话,因为挪威人很少,大屠杀对挪威影响比较大,在文明的城市化国家,在充分工业化的国家,游击战的代价就相当的高。

大家知道1944年法国抵抗运动很活跃,实际上也是今天的城市游击战的模式。当时无论是从密码的接收,空投,联络,打入德军内部,打入维希法军内部,都是抵抗运动所为。很多人为此献身。针对抵抗运动,德国占领军杀害法国人质。德军被法国人袭杀,就当众枪毙20个法国人,有些报道就公布了纳粹大批枪杀人质。抵抗力量当时发出指示,没有到盟军登陆的最后时候一定要潜伏,一定不做高成本的袭击。

这就是城市游击战的经典。西方人认为在比较文明的地区,进行这种袭杀,被占领者能承受的代价是有限度的,如果一个民族十倍的比例被杀死人质,甚至更高的比例,抵抗力量就要考虑,一般说有一个接受程度。

第六部 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血腥抗争

 在沙龙到耶路撒冷朝拜哭墙,巴勒斯坦大起义之前,还发生过一些类似的情形。

 以色列采取的办法也类似,无论巴勒斯坦军事组织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埋地雷,还是枪杀,主要就是冷枪袭击和地雷这两种。死一个以色列人,以色列就必然进行大规模的报复,最少杀十个巴勒斯坦人,一直维持这个比例,但是他有一个高限,就是不会杀死超过30个巴勒斯坦人,超过30个人,道义上受到广泛的谴责。已经绵延了好几年。

 由于沙龙到耶路撒冷去“朝圣”,就有人体炸弹事件。人体炸弹攻击改变了比例,人体炸弹可以炸死好几个以色列人,包括受伤了的,以色列必然要报复,当天就要报复,他打死几个巴勒斯坦人。但是报复的量和第一次大起义时报复的量比例有变化。变成一比三和四。就是每杀死一个以色列人或者打伤一个以色列人,以色列可能要杀死三到四个巴勒斯坦人。

 说明弱者采取反抗的时候,如果采取特别极端的手段,反倒能减少更大的民族牺牲。这种比例,牺牲反倒少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巴勒斯坦选择了后来的手段。以色列的确是非常担心人体炸弹。为什么?因为他的旅游业,高技术产业,肯定砸锅了,高科技人才会出国躲避危险。

为了对抗巴勒斯坦的人体炸弹,他得供应三方面的人,第一方面的人就是保安。每个地方都有保安,有很多保安,不能搞其它工作;第二方面的人就是一部分军队、情报系统和安全部队;第三方面的人就是正规军。正规军专门报复。每次巴勒斯坦的炸弹袭击过后,一数伤亡几个以色列人,以色列就会重新攻击杀巴勒斯坦人。这样怨怨相报,循环不已,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没有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