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华建筑 建筑是生活的史书 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2017-12-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50年2月,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陈占祥一起提交了著名的"梁陈方案",建议新生的中央政府把北京旧城留下,在西侧新建一个新城,由东西千道连接

1950年2月,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陈占祥一起提交了著名的“梁陈方案”,建议新生的中央政府把北京旧城留下,在西侧新建一个新城,由东西千道连接新旧二城,新城承担首都功能,旧城则成为一座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座古城的古典主义建筑博物馆。

1957年,北京开始发动人力拆除壮丽的城墙,到处是毁墙的炮声。每一炮,都像在粱思成的心,中炸响。病中的粱思成流下眼泪:“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砍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割掉我的一层皮!”

半个多世纪以后,又一位老人在为建筑被毁而感受刀割皮落之痛,他就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学生、83岁的清华建筑系教授陈志华先生。在建筑系的学生都开上轿车的时代,他却仍然在为保护“穷乡僻壤”里的乡土建筑大声疾呼,为阻挠开发古镇民居而成地方长官眼里的“麻烦制造者”。

2012年12月,本刊记者来到北京北部龙泽园陈志华的家中。由于腰病的折磨,陈志华只能半躺在沙发上与记者断断续续地交流,他颇为无奈地指了指自己的腰反复地跟记者道歉。回到建筑保护的话题,陈志华的表情又凝重起来,他最大心愿就是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保护乡土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关注社会的高考状元

陈志华192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高中肘日本人打到了宁波,陈志华和同学们一起转移到深山里继续上课。山底下是日本兵,山腰住着老百姓,山顶上是陈志华所在的学校。一有日本兵来扫荡,山腰的老乡就会提前通知他们转移。好在日本人对深山里的这个学校并不怎么感兴趣。被围困在山上,最要命的是缺医少药和信息闭塞。校医只能四处寻找一些草药,勉强为同学医治。陈志华目睹隔壁铺位的同学悄无声息地死去。

没有课本和参考书,知识传授全靠教师的记忆。教师们凭一支粉笔就可以把所有教材都写下来。其中有一位叶老师,是前清举人出身,但凡上课碰到日军轰炸机飞过,叶先生安排学生们躲起来,自己必搬长凳坐于房前空地,端正衣冠,指天痛骂。

师生们了解外界的情况主要是靠十天半个月外面的人送来的一摞报纸。每次报纸一到,同学们就点起桐油灯,六七个人围在一起读报。从这时起,陈志华和他的同学们都认为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就是记者,可以无所不知,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抗战中的胜利消息。每次看到报纸上登出某场战役胜利、打死了多少敌人时,所有师生无不欢喜雀跃。

日本人投降后,陈志华与同学们一起从山上搬到杭州。高考重开,班里20多个人8个人考上了大学,陈志华以高二的同等学历考上了北大。可惜那时的北平很不太平,母亲担心他的安危,让他弃学。第二年高三时重考,陈志华考上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这样以后可以当记者了。这段高考状元的日子让陈志华到现在还颇为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