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围观一下北大崭新校长林建华

2017-12-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前面转帖了北大人谢宁对北大多届前任主要领导的批评(一个你也许根本不了解的北大--<我在北大三十年>前言).两年前在多少有些尴尬中就任浙江大学

前面转帖了北大人谢宁对北大多届前任主要领导的批评(一个你也许根本不了解的北大——《我在北大三十年》前言)。两年前在多少有些尴尬中就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林建华今天转任声名更显赫的北大校长,必定会有一阵骚动,尤其是当年极力反对林建华从重庆大学转战浙江大学的浙大人。

京华时报【浙大校长林建华任北大校长】今天上午,北京大学举行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中组部副部长潘立刚宣布,林建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免去王恩哥的北京大学校长职务。王恩哥另有任用,但具体去向并未透露。

2013年3月,王恩哥从上一任校长周其凤手中接过北大校长帅印,至今还不到两年。

浙大校长林建华挂帅北大,调任浙大时曾遭遇“抵制”风波

北京大学,这所中国最高学府之一,在送走一位备受“争议”的老校长同时,又迎来了一位更受“争议”的新校长。

据京华时报官方微博消息,2月15日上午,北京大学举行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中组部副部长潘立刚宣布,林建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免去王恩哥的北京大学校长职务。王恩哥另有任用,但具体去向并未透露。2013年3月,王恩哥从上一任校长周其凤手中接过北大校长帅印,至今还不到两年。

林建华,男,汉族,1955年10月生,山东高密人,1982年2月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86年12月在该系获得博士学位。林建华历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和重庆大学校长等职务。

履新北大校长前,林建华的最后一个职务是浙江大学校长,2013年6月始任,距今不足20个月。

王恩哥,男,汉族,1957年1月出生于沈阳,籍贯上海,中国科学院院士,1978年至1985年辽宁大学物理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1987年至1990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研究生。

王恩哥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2007),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08-2009),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物理学院院长(2009-2011),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2011-2012),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教务长(2012-2013)等职务。

2013年3月起,王恩哥接替周其凤升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校长,距今亦不足2年。

除去任职时间较短、曾任北大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等共性外,林建华与王恩哥还另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都曾因任职期间推动改革等原因而备受争议,其二是两人治下学校校办企业主要负责人均因涉嫌腐败问题而被查。

对王恩哥的争议,集中体现在其任内力推的北大燕京学堂项目。该项目的宗旨、选址、学制、培养模式等备受众多北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质疑,王恩哥本人还曾在项目专题咨询沟通会现场遭遇北大师生的一片“嘘声”。

与王恩哥相比,林建华受到的争议则更大。其不仅在重庆大学校长任上被一篇题为《重大之殇——讨校长檄》的网帖尖锐批评,更是在调任浙江大学校长时遭遇过“抵制”风波。

巧合的是,就在去年12月20日,林建华和王恩哥还同台现身于浙大的一场大学生论坛,与浙大学子共话创业,并对影响大学生创业的5个要素作出了顺序一致的排序。

重大改革褒贬不一,校内论坛网帖“讨伐”

对林建华来说,北大可谓毫不陌生。

从1978年进入北大化学系本科学习,至2010年12月调任重庆大学校长,除去1988—1993年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的5年,林建华在北大完整度过了27个年头。

27年里,他从一位普通学子成长为北大主抓教学工作的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

这27年,林建华的工作虽然忙碌,但倒也平静,一切变化都始于2010年12月他调任重大校长后,而针对他的争议则在2013年春夏达到高潮。

林建华的两次争议均由网上舆论引发。

其一是2013年3月,重庆大学校内论坛上一篇题为《重大之殇——讨校长檄》的帖子,矛头直指时任校长林建华推行的包括人事改革在内的多项改革举措。

其二是2013年6月,“檄文”之事未息,林建华被传调任浙大校长前后,法国浙大校友会长王晓杰微博发文称,受全球各地多位浙江大学校友会负责人委托,发表联合声明,表达对新任校长任命的诉求及期望。

彼时,网上还流传出一份“反对林建华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公开信。不过,多位参与发表“联合声明”的浙大校友会负责人其后对媒体证实,各地负责人一起发表的只有“联合声明”,反对林任职的公开信则与他们无关。

这两次关于林建华的网上舆论风波,均与其任职重大校长期间推出的多项大手笔改革措施有关。

在林建华推出的多项改革措施中,改造多媒体教室、安装空调、增加研究生补助金额等举措,受到了该校师生的一致欢迎。但学部制、人才引进和考核方式变更等措施,却遭到了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也被舆论视为其遭遇网帖批评的直接导火索。

林建华接手的重庆大学,是一所创办于1929年,有逾5万名在校生的大学。虽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但因僻处西南,扶持和投入不足,多年来重庆大学基础设施欠账颇多。林到任时,重庆大学大约只有20%到25%的多媒体教室。

林建华来到重庆大学,首先着力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2010年年底刚到任,他就派出几个考察组分赴上海、北京等地的高校,考察其教学楼建设,并随即对重庆大学教学楼进行了多媒体改造,还为所有学生宿舍全部装上了空调。

在夏季有“火炉”之称的重庆,装空调之举备受学生欢迎。“爱从蒸笼回冰箱的快感”在重庆大学的官方微博中被纳入“爱重大的N个理由”之一。

增加硕士与博士研究生补助被认为是林建华在重庆大学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林到任后,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月生活补助由300元提升至500元,博士由1000元提升到2400元至3200元。

相较于这些“普惠”举措,林建华在重庆大学教学改革上的作为,引起的评价就复杂得多甚至截然相反。

林建华在重庆大学任上主导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他要求一线教授必须在讲台授课,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中。此举使得该校中青年老师的教学压力得到分担,但中老年教授们的工作压力则相应加大。

林建华最富有争议的改革是在学校的人事上。

偏居西南的重庆大学,面临着中国所有西部高校共同的困境:留不住人,进不来人。

为扭转这一局面,林建华在重庆大学主导实施从外部引进人才的“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他亲自带队到北京、美国***和选拔人才,并成功引进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7人,副高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7人,重庆大学“百人计划”31人以及其他各类人才126人。

新人的进入带来了新老矛盾。林不时会“空降”一些人进重庆大学,直接接任一些学院的院长或某个系的主任,这些举措遭致重庆大学一些老教授和中层干部的不满。

人才引进也带来待遇上的双轨制。被引进的新人实行预聘制,预聘期3—6年,只有通过严格的学术评价才能获得永久职位。工资实行年薪制,待遇水平不输于沿海高校,并有别于老教职员工的月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