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焕白志坚 【白文焕】(二)老妈记忆中的老外爷白文焕

2018-03-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以往听到有关"绿林好汉""龙头大爷"的概念,总让我想到那些飞檐走壁.舞枪弄棒的大侠,或者身怀绝技,掌握着什么祖传的武功秘籍,比方"九阳神功"

以往听到有关“绿林好汉”“龙头大爷”的概念,总让我想到那些飞檐走壁、舞枪弄棒的大侠,或者身怀绝技,掌握着什么祖传的武功秘籍,比方“九阳神功”、“降龙十八掌”、“穿心脚”、“梅花掌”之类,或者像梁山好汉那样两肋插刀“该出手时就出手”。

联想到老外爷白文焕具有“龙头大爷”的称号,就忍不住问老妈“老外爷是不是武艺高强?”老妈说:“什么武艺?你老外爷是秀才,很儒雅,是有文化的人。”在她的记忆中,老外爷是个文人,她从未见过老外爷参与打打杀杀的事。我这次回老家,听到老妈和亲戚、乡邻回忆老外爷白文焕的一些往事,的确觉得他非常传奇,他的行侠仗义与一般意义的武功绝对是没关系。

老妈说,她从小的印象中她祖父对人非常友善,文质彬彬,他总是说话办事在个“理”上。被誉为生逢乱世,仁义成名。周围群众碰到什么不公平的事,总来找他主持公道,他说了别人都服。有意思的是,不论为官为民、穷人富人、土匪或官府他都能说上话。

他对富人主张“劝富济贫”,而不是“打、杀富人”。老妈说刘志丹的红军解放靖边县城后,还发生过这么一段小插曲,有一天白文焕在旧城街上,被几个小红军战士抓了起来,可能是因为老外爷举止不凡,小战士认为他是“豪绅”。

老外爷说,我要见你们的刘志丹总指挥,战士们不相信他认识刘志丹,但他们很好奇,就带老外爷见了刘志丹,刘志丹一见老外爷,连称“干大大”,立即下拜。这时老外爷看到红军战士抓了一些“土豪劣绅”,老外爷就立即为这些“土豪”们作保,说他们虽然是有钱人,但都是本分善良的好人,不是恶霸,刘志丹就把他们一并放了。

老妈说,老外爷更多的是帮助穷人,有时他出门看到别人没衣服穿,甚至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送人。每逢过年,他家总要请全村人吃饭。遇到饥荒年,他不仅捐钱捐粮,都还在街上设粥棚,帮助大家度过难关。县志记载,民国十八年(1929年)陕北大灾之年,民不聊生,白文焕一次就给县府捐300大洋,精米4000斤,赈济灾民,而且还募捐1000大洋,帮助灾民。

白文焕有个义兄王鸿德,无儿无女,其妻子过世后便居住在白家,老妈的父辈称为王干大。白文焕说:“他是我的长兄,你们要像孝顺我和你妈一样孝顺他一辈子。”后来,老外爷、老外婆过世后,是几个外爷遵从父命,为享年85岁的王干大养老送终,在当地传为佳话。

老外爷家在当地是大户人家,靠的是他治家有方。老外爷一生有5个儿子、5个女儿,共有十个嫡孙,六个嫡孙女,全是按序排列称呼,所以我有5个外爷、10个舅父(其中三个舅父是四外爷白坚的儿子,一直在北京居住)、6个姨娘(老妈排为大姨)。

老外爷在世时,他们全家二十多口人住在1个大院里,一口锅里吃饭。全家老少和睦相处,四世同堂。直到六十年代文化革命开始后,因家人太多才分开吃住。老外爷在世时,全家人必须每天早起,每个人都要参加劳动,统一分配,合理分工。

陕北地广人稀,所以他家里地很多,他们不但要种很多庄稼,还开油坊,还有跑远途生意的骆驼队,靖边街上还有一条街的客栈和店铺,1大家人勤劳致富。连小孩放学回家还要去放成群的羊。

家中妇女也有分工,做饭的、伺候老人的、带孩子的、纺线织布的,老妈那时才十几岁也要和长辈一起纺线织布、学做针线活。他家的收入很殷实,过日子却很节俭,收入的大部分用来帮助穷人,支援革命政府。想想他能这样实在很不一般。

老外爷生在清朝末期,政权腐败,内忧外患。他位卑未敢忘国忧,少年立志除暴安良、扶贫助困,一生以爱国爱民为己任。当时在陕北像我的老外爷、像刘志丹、谢子长等等有志之士,他们并不穷困,他们的家庭或富甲一方,或书香门第,他们并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所追求的是救国救民的真理。

老外爷白文焕的经历,让我想这也许就是陕北人民的厚道,正是他们有这种极为朴素的义气和奉献精神,他们容易接受进步思想,他们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这也是他们追求人人平等和民族解放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