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民钢结构 构筑思想的高度——我看孟建民的建筑艺术

2017-06-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黑格尔把建筑称作象征型艺术,在他看来,建筑的物质材料压倒了精神,占据着支配地位,"建筑的特征在于内在的心灵还是与它的外在形式相对立的";比较

黑格尔把建筑称作象征型艺术,在他看来,建筑的物质材料压倒了精神,占据着支配地位,“建筑的特征在于内在的心灵还是与它的外在形式相对立的”;比较起来,雕塑是古典艺术,它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绘画、音乐和诗则是浪漫艺术,在这个领域,精神超溢物质,“重点是摆在主观方面的”。

黑格尔的观点换成建筑学的表述,可以理解为,建筑是一门受限制性的艺术,它首先要满足实用、功能的需要,它在空间方式和物质材料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浪漫艺术那样,成为一种可以自由地、无拘无束地抒发思想和情感的手段。

从理念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相互关系来理解建筑,尽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明建筑艺术的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建筑可以脱离离开思想而存在。恰恰相反,建筑正因为它要“带着镣铐跳舞”,所以对一个真正的建筑师而言,这是一个高难度地挑战:在给定的条件下创造,在限制中寻找自由,在物质的材料中呈现精神……这些对一个真正决心建筑艺术的人来说,是一种既艰难又充满了魅力的工作。

正是基于这种看法,我有幸了解到了孟建明先生近些年来的工作,他所主持的孟建明建筑工作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性建筑的创作,这些工作的成果以《失重》为题,由中国建筑出版社结集出版,其主要内容还在北京798艺术区进行过展示。孟建明及其工作团队所做的工作,其意义显然已经超越了建筑界本身,它对中国的当代文化和当代艺术都是富于启示性的。

具有理想性,或者说散发着浓郁的理想主义的气息,是我对孟建明包括他的建筑主张在内的建筑实践所产生的第一印象。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真正进入到了一个世俗的社会,从这个时候开始,经济真正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中心。

换句话说,在1990年代,政治的中国走向了经济的中国,1980年代的群体性、精神性、理想性开始被1990年代的个体性、世俗性、商业性所取代。在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思潮的大背景下,建筑设计的市场化过程出现了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抄袭模仿的现象,这在客观上影响到了建筑界学术品质和行业形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理想和一个建筑师的精神担当变得尤为重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建筑界尽管迎来了百年难遇好时机,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建筑师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放弃自己的原则而去一味地迎合市场。

在我和孟建明有限的接触中,发现他一直注重建筑的学术性,强调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在《失重》一书中所收录的作品,都是没有实现的方案。当我看到其中有耗费了大量心血的作品属于“没有业主”的纯实验性作品时,为他的这种精神而感动。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理想何为?建筑何为?孟建明以他个人的实践,向我们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研究性是孟建明建筑实践的第二个重要特点。

所谓研究性是从问题意识出发,从知识立场、文化传统出发,发现、研究、解决当代建筑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筑策略和解决方案。

不研究问题,在目前中国建筑市场条件这么好的情况下,一个建筑师也完全可以过得很好。在国外,一个建筑师一辈子也许都碰不到几次能够实现自己作品的机会。但在中国,一个相对成熟的建筑师每年都有忙不完的任务,只要愿意,他可以每天都可以有参加投标的机会,他总是可以拿回来各种各样的委托。如果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一个从不做研究的建筑师完全可以有他很好的市场。

然而,研究决定思想的高度。真正优秀的建筑师是用空间而不是文字来表达他的思想的,而建筑师思想的高度是通过研究来构筑的。在《失重》一书中,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建筑师是如何进行研究的范例。例如“‘相对论’——埃舍尔的矛盾空间”、“‘大引力源’——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当代视觉艺术中心”,就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一个建筑师思考和研究 问题的方法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