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文本体式 我的课改观:逆王荣生“文本体式依据说”而动(二)

2017-12-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的课改观:逆王荣生"文本体式依据说"而动(二) --超越文本体式的约束,走向哲学思维 南开大学 文学院 徐江 以"空间意识"为主导思想解读

我的课改观:逆王荣生“文本体式依据说”而动(二) ——超越文本体式的约束,走向哲学思维 南开大学 文学院 徐江 以“空间意识”为主导思想解读诗歌 《坛子的轶事》——“山顶”成就了“坛子”的神圣        之所以选择这篇诗歌谈起,是因为它既是一首诗歌,又是关于叙事中“空间意识”的阐释。

笔者解读这首诗歌,同时也向读者论述“空间”对事物性质所具有的规定性意义,从而开启读者解读文本的“空间意识”。

      解读这个特定的文本,用不着考虑它的文本体式——“诗歌”——的任何特点,而是从事物的存在“空间”去看一看,它的内涵是怎样构成的,怎样产生的。

这才是应该确定的教学内容。        请来看美国斯蒂文森的一首哲理诗《坛子的轶事》:           我把一只圆形的坛子放在田纳西的山顶。

       凌乱的荒野围向山峰。

       荒野向坛子涌起,        匍匐在四周不再荒凉。

       圆圆的坛子置在地上,        高高地位于空中,        它君临四界。

       它不曾产生过鸟雀和树丛,        与田纳西别的事物都不一样。

       这首短诗,明显地具有空间观念的美学意味。“荒野向坛子涌起,/匍匐在四周不再荒凉。

”这个事件的前提条件是“坛子”——被叙述的对象或者说主体,是位于一个特定的空间——“田纳西的山顶”。只有在这一定的空间,即一定的地点前提下,叙述行为才得以完善地进行,叙事作品才得以完善地构成。事件发生的地点“田纳西的山顶”以及四周“凌乱的荒野”是由于“坛子”的存在,它们才成为一个叙事的“空间”。

而“坛子”只有放在“山顶”,这只“灰色无轴的坛子”,虽然“不曾产生过鸟雀和树丛”,但它却“与田纳西别的事物都不一样”,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对象,它“君临四界”。

在这里,“山顶”作为地点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事件发生地,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它托起了“坛子”,赋予“坛子”以神圣的“地位”,从而使“坛子”承担起重新创造空间秩序的使命,创造一种隐秘。

“坛子”作为中心,在“山顶”组织起一个新的“自然王国”。设想,倘使“坛子”被扔在垃圾箱旁,哪有什么诗意,又有谁会注意它呢?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叙事”的“空间”元素的意义。

“空间”——作为事物的组成部分,它的性质具有决定和显示事物性质的性质,也就是说存在于这一个“空间”的事物因“这一个”空间的性质而是某种事物。因此,作为有智慧的语文教师,就应当或者说善于从“这一个”空间的性质体验出发,做好备课工作,去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解读和品味事物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