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龙养殖业 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刘小龙:谁不想趁着年轻搏一搏?

2017-09-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记者&nbsp曾思铭 &nbsp 见到刘小龙时,他正在自己的"别墅"前忙活着.所谓的"别墅",其实就是他虾塘前的几间小木屋,前面是30亩搭着

记者 曾思铭   见到刘小龙时,他正在自己的“别墅”前忙活着。所谓的“别墅”,其实就是他虾塘前的几间小木屋,前面是30亩搭着温棚的虾塘,后面种些蔬菜。 “面朝虾塘,春暖菜花开。”刘小龙自我打趣地说。

  6个月前,刘小龙还是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动物饲料与营养系的一名研究生,每天在实验室里与那些装着实验试剂的瓶瓶罐罐打交道。很难想象,并非水产养殖专业出身的他,研究生毕业后竟租起了30亩虾塘,开始了自己的南美白对虾养殖之旅,并且干得有声有色,乐在其中。

  养虾缘起“黑格比”  谈起2008年8月的那一场名为“黑格比”的台风,尽管过了两年多,刘小龙还是印象深刻。

当时,研究生一年级的他,接到导师的任务,暑期到珠海南水,帮师兄做毕业论文的实验。去到那里,他才知道老师是让自己去学养虾。他本科学的是生物技术,研究生学的是动物饲料与营养。可以说,对于那些前沿性的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他接触得多了,但是关于水产他还是第一次涉足。

  对于这个行业懵懵懂懂的他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每天绕着几口做养殖试验的虾塘转悠,东看看、西瞅瞅,那是他研究生生涯中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

  然而,一场台风让他的这段“好日子”提早结束。那时是8月,“黑格比”携风裹雨,肆虐珠江口,虾塘崩围决堤,塘中的虾或死或逃。一夜之间,虾塘一片狼藉,塘中的虾全军覆没。眼看着师兄的毕业论文实验只能半途中止,而学校也将开课,刘小龙只能打道回校,继续枯燥的实验室生活。

  或许是因为虾养到一半被迫中止让他心存遗憾,也或许是因为那段时光让他心存念想,从此,他就对养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9年4月,当自己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时,刘小龙主动跟导师提出要到一线去做养殖试验。   这一次,从饲料配方、饲料加工、饲料投喂、日常管理等,他全程参与其中。也正是那三个月,让他第一次有了自己养虾的念头。

  坚持理想,投身养虾  去年3月,当身边的同学都投身“面试大军”时,刘小龙却做出“自己养虾”的决定。当时,包括父母、女朋友在内,很多人对他这个决定并不支持。 “但首先这是我感兴趣的事。

”刘小龙神情坚定地说。“都说我是孤身一搏,但谁不想趁着年轻搏一搏呢?”   事情做起来并不像说的那么容易。对于一个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年轻人来说,养虾需要的第一次投入无疑是一笔巨款。

他四处求借。最后也成功说服了两个死党一起来投资他的虾塘。   资金的问题解决了,他在朋友的介绍下租得珠海鹤洲北的三口塘,共30亩,一签五年。“当时这里是新塘,连路都是我们自己铺的。”刘小龙说。

5月的太阳已经有些毒辣,他们一天天干下来,全身被晒得脱皮。令记者感到惊讶的是,整个养殖场水电线路的设计和铺设都是他利用写毕业论文的间隙自己完成的。“不懂就学呗。”刘小龙憨笑道。这句话也是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

  万事皆已具备。一办完学校的毕业手续,他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养虾人生活。   敢闯肯学,从挫败中站起  “真正自己养起来,才知道以前学的那些都是皮毛,养虾这塘水太深了。

”说起养虾这半年来的经历,刘小龙不无感慨。   2010年8月30日,对于刘小龙来说应该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日子。经过几个月的准备,这是他第一次养虾的第一次投苗,这也意味着他的养虾人生活正式开始。

他就住在塘边的小木屋,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先绕着虾塘走一圈,看看虾、看看水质、测测水温等,然后再投料。   去年夏天的那虾病对于刘小龙来说也是一场恶梦。记得9月的一个雨天早晨,他照例巡塘、投料。

在拉起投料筐的时候,他看到的是筐里躺着一百来只死虾。他马上就意识到出问题了,衣服都来不及脱就下水,“一踩到塘底,满是死虾,我就知道完了。”刘小龙现在说起也还是很痛心。

  不到25天,虾苗一夜之间全都发病偷死,这对一个刚刚开始养虾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不瞒你说,我背地里还偷偷地哭过几次。”刘小龙不好意思的说。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也难掩心中的痛。

  “你们这些只会坐在办公室里的知识分子怎么会懂得养虾。”“还是算了吧。”身边开始不断有这样的冷嘲热讽。面对冷眼与嘲笑,他也曾一度怀疑自己的这份坚持是否正确。   此时,来自亲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无疑是最好的一剂良药。

他重振旗鼓,开始了第二次投苗。有了第一次失败的经验,他现在显得尤为谨慎,为了防止病害再次发生,他在每个虾塘里混养了几十尾草鱼。“这个事情其实不难,但刚开始养虾的时候就是想不到,算是吃一堑、长一智吧。

”刘小龙说。   记者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刘小龙在他的每个虾塘边都有放有一盆高锰酸钾溶液,每次下塘前,他都会先用高锰酸钾溶液先洗一下手脚,这样不容易造成细菌的交叉感染,有时候这样的细节往往能影响全局成败。

他还每天都做着详细的记录,包括气温、水温、pH值、摄食量等一系列的指标。   如今一有空,他就跑到别人的塘边学习交流,也经常跟饲料厂的朋友探讨。

朋友们认为,与一般养殖户相比,愿意学习、遇到问题能分析查找原因、不存在固化的养殖方法等都是像刘小龙这样高学历养虾新人的优势,但还要慢慢地积累经验。刘小龙透露,单塘租和基础建设一共花了十几万。

但是,他认为,资金不足可以想办法周转,目前经验不足才是自己的最大困难。   喜获丰收,信心倍增  2010年12月初,经过病害预防得当,刘小龙第二次投苗的虾收获了,共有一千多斤。

虽有丰收的喜悦,但被问及今年的经营情况时,他的神情还是黯淡了下来,“只能说这塘虾没有亏,但还是远远补不上一开始基础建设和搭温棚等投入的资金。”   去年10月底,刘小龙就早早地搭好了温棚,为的就是能在冬棚虾中扳回一局。

  在刘小龙的心中早已有了一幅蓝图,待有一天他的虾养出了规模,他要建立自己的一套模式,像畜禽的养殖一样,什么时候免疫、什么时候处理环境、什么时候病防都有一套严格的制度。

目前,他也将自己毕业论文中所研究的复合植物多糖在三个塘中做着对比试验,希望能够总结出一些方法来减少虾的发病率。       另外,他还想在虾塘边盖起一个农庄,里面要集新奇特、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然后他自己就真的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