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雅妍结婚 赖雅:从浪子到张爱玲伴侣

2018-10-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891年,甫德南·赖雅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德国移民家庭,从小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和张爱玲一样,赖雅打小就是个创作天才.在他还是个四五岁的小男孩时,他就旁若无人地在亲友的婚礼上即兴赋诗,令人啧啧称奇.赖雅妍结婚 赖雅:从浪子到张爱玲伴侣17岁时,赖雅进入大学攻读文学专业,从此与文学结缘.大学毕业后,赖雅进入哈佛攻读硕士,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部话剧<青春欲舞>,并因此备受瞩目.美国著名的学者威廉·尼尔逊教授对这个活泼好动的年轻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推荐他到声名显赫的麻省理工学院教书.在教书之余,他又

1891年,甫德南·赖雅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德国移民家庭,从小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和张爱玲一样,赖雅打小就是个创作天才。在他还是个四五岁的小男孩时,他就旁若无人地在亲友的婚礼上即兴赋诗,令人啧啧称奇。

赖雅妍结婚 赖雅:从浪子到张爱玲伴侣

17岁时,赖雅进入大学攻读文学专业,从此与文学结缘。

大学毕业后,赖雅进入哈佛攻读硕士,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部话剧《青春欲舞》,并因此备受瞩目。

美国著名的学者威廉·尼尔逊教授对这个活泼好动的年轻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推荐他到声名显赫的麻省理工学院教书。在教书之余,他又迷上了棒球与摄影。赖雅的兴趣如此广泛,但他对每一样都只是浅尝即止,除了文学创作,他对它的爱始终如一。

赖雅妍结婚 赖雅:从浪子到张爱玲伴侣

1914年,赖雅脱离麻省理工学院,进入《波士顿邮报》工作。他渴望冒险和刺激,想到欧洲当一名战地记者。他如愿到了欧洲,亲临硝烟弥漫的前线,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

几年后赖雅回到美国,却再也无法忍受工作的刻板与枯燥,他成为了一名自由作家。在1916年至1920年,赖雅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内容从文艺随笔到烹饪技术。只要给稿费,让他写什么都可以。

赖雅妍结婚 赖雅:从浪子到张爱玲伴侣

这期间他与女权主义者吕蓓卡·郝威琪结婚,很快有了一个女儿菲丝。但像他这样生性好动的浪子,注定无法忍受家庭与婚姻的束缚,他很快与妻子离婚,扔下孩子远走天涯。

1931年8月,赖雅从前认识的一个朋友——后来导演著名美国经典电影《马耳他之铁鹰》和《大蜥蜴之夜》的好莱坞大导演约翰·休斯顿找到他,请他到好莱坞做编剧。

在好莱坞的12年里,赖雅与米高梅、雷电华、派拉蒙、哥伦比亚等制片公司合作了《世界、肉体、魔鬼》《等一会儿太阳就要出来了,耐莉》《斯大林格勒的好男儿》《电影之旅》等10多部电影。

赖雅是一位优秀的编剧,可是,他始终没有成为好莱坞第一流的编剧,关键原因还是他坐不住,不能将全部心思用于电影创作。作为编剧,赖雅的收入非常丰厚。在好莱坞的12年,他过的是纸醉金迷的日子。

赖雅的慷慨大方和热心助人在好莱坞很出名,他会放下手头的编剧工作,花大量时间免费为别人修改剧本。在他帮助过的编剧中,就有后来名满天下的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    

贝托尔·布莱希特1898年2月10日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的奥古斯堡。1917年,布莱希特到慕尼黑一所大学读医学,期间他开始创作剧本《巴尔》。1922年,布莱希特的《夜半鼓声》在慕尼黑和柏林的剧院上演,获得当年著名的克莱斯特最佳年轻剧作家奖。布莱希特一夜成名。

贝托尔·布莱希特

1927年春天,赖雅访问德国,德国几位最著名的戏剧家正在举办戏剧沙龙,有人得知祖籍德国的著名编剧赖雅来访,当即向赖雅发出邀请。沙龙里,赖雅口若悬河,幽默风趣,引起了当时正在走红的年轻戏剧家布莱希特的注意。一番交流后两人惺惺相惜,相见恨晚。

1933年,布莱希特因为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在德国被纳粹追杀。同为戏剧家,赖雅也信仰共产主义。赖雅决定帮助布莱希特定居美国。1937年春,布莱希特终于在赖雅的担保下踏上了美国这片土地。

见面没有几天,赖雅便安排布莱希特见到了卓别林。卓别林对戏剧的看法让布莱希特大开眼界。不久,梅兰芳和老舍也分别来到美国。同样在赖雅的牵线下,布莱希特与东方的同行们见面,交流东西方戏剧理论。

在美国,布莱希特和离婚的赖雅共同生活在一起。看到布莱希特没有收入,赖雅便主动提出自己独立创作的两部电影剧本分出一半的内容让布莱希特参与创作。当然,丰厚的稿费也是两人均分。同时,赖雅像往常一样,免费帮助布莱希特修改了好几部戏剧剧本,比如《四川好人》和《高加索灰阑记》。修改后赖雅又出面联系剧团进行排练和演出,给布莱希特在美国戏剧界打开了知名度,后来他还翻译了布莱希特的剧本《伽利略传》,并在美国出版。

由于赖雅的鼎力相助,布莱希特在美国渐渐站住了脚。特别是《四川好人》和《高加索灰阑记》上演后,在美国反响强烈。

赖雅成为布莱希特在美国本地少数几个作家朋友中最知心的一个,布莱希特从生活到事业几乎全仰仗赖雅。随着布莱希特声望的日隆,德国纳粹集团最终放弃了对他的迫害,并欢迎他回到德国。

回到祖国的布莱希特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海外多年的戏剧创作和国际视野给布莱希特的戏剧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他的戏剧理论已经形成并成熟。

当时国际戏剧界只有一种表演理论体系,即前苏联的“斯坦尼体系”。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一经发表,立即轰动全世界,著名的“布莱希特体系”随即生成。一直到今天,世界戏剧创作和影视表演教学,主要还是分成这两大流派。

布莱希特因为在戏剧研究上的卓越贡献获得斯大林和平奖,成为国际戏剧界的泰斗级人物,事业如日中天。

此时的布莱希特没有忘记在美国最好的朋友赖雅,他决定在德国创办“柏林剧团”,并让赖雅来帮他打理“柏林剧团”的一切。

此时的赖雅却是另一种情景。长期放纵让他记忆力减退,鲜有公司找他写剧本,经济早就陷入困境。布莱希特的邀请对赖雅来说无疑是救命稻草。也许是自尊心作怪,他犹豫着,迟迟不肯付诸行动。

布莱希特一封接一封来信催促他。赖雅最终动了心。他卖掉房子,义无反顾地来到了柏林。

但他在柏林待了三个月,布莱希特在信中向他许诺的创业计划完全没有一点影子。除了最初几天布莱希特和他在一起吃过有限的几次晚餐之外,布莱希特就将赖雅完全丢弃在一边,不管不问,最后竟然根本不再打照面了。赖雅数次通过布莱希特的助手表达要和布莱希特坐下来谈谈,布莱希特却总是以工作繁忙为由而拒绝。

赖雅不辞而别,回到美国,从此再不肯与布莱希特联系。布莱希特事后感到太对不起赖雅,半年后又开始给赖雅写信。赖雅没有回复。

但是,赖雅没有因为布莱希特的人品而轻视他的戏剧创作和理论。只要有同行或记者问起布莱希特,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夸赞布莱希特在戏剧创作与理论上的卓越成就。他代理的布莱希特在美国的版权事务,不时有版税汇来,他分文不少地转寄给布莱希特。布莱希特似乎非常感动,不停地给他写信,但是赖雅仍然不肯回复。

1956年8月,布莱希特在东柏林逝世,庄严而隆重的葬礼世界瞩目。

而此时的赖雅几乎到了乞讨的地步。经过一再申请,他被批准入住美国新罕布尔州群山之中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在这里免费生活三个月。就是在这里,赖雅遇到了张爱玲。

当时,张爱玲从香港来到美国,一直居无定所,在贫民窟中寄身。两个苦命的男女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相遇了,他们走到了一起。

张爱玲和赖雅

当赖雅离开文艺营时,张爱玲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可以离开。于是赖雅准备在文艺营附近的萨拉托加小镇租住下来,等待张爱玲。后来的三个月内,张爱玲离开文艺营来到萨拉托加,之后他们迁到彼得堡,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厄运在他们新婚时接踵而至。先是家中遭窃,接着赖雅中风,随后张爱玲历时数年创作的小说《粉泪》被退稿,然后是张爱玲母亲去世……

所有的苦难都没有击垮张爱玲。她和赖雅靠变卖母亲留下的古董生活,张爱玲包揽了全部家务,并且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油漆手艺和杀蚁技术,被赖雅称为“杀蚁刺客”。

1964年6月20日,台湾民航公司一架C-46客机在台中县空中爆炸,造成57人死亡。这起台湾航空史上著名的空难让全世界为之震动,张爱玲全部生活来源的香港电懋电影公司老总陆运涛,就在这起空难中去世。电懋公司的倒闭让张爱玲完全断绝了收入。偏偏在这时候,赖雅又多次中风,最后彻底瘫痪在床。

就在赖雅弥留之际,一位布莱希特的传记作家找到赖雅,想深入了解赖雅心目中的布莱希特。张爱玲已经拒绝过两次,但是赖雅坚持要接待这位作家。赖雅此时几乎不能说出完整的话,在他断断续续的口述中,那个曾经亲如兄弟的布莱希特,是个 “迷人的戏剧家”。

赖雅丝毫不见怨怼或愤恨之情。这种无私的、对艺术创作虔诚而崇高的态度一直打动着张爱玲。赖雅去世之后,一拨又一拨布莱希特的研究者辗转找到张爱玲。张爱玲总是客观介绍布莱希特戏剧艺术的辉煌成就,同时她认为赖雅是个与布莱希特才华不相上下的人。

为什么赖雅和布莱希特最后的差别如此之大?张爱玲分析赖雅的缺点:“缺乏一种固执,一种撑过冗长、严肃计划的忍耐力。”她的意思是如果赖雅能坐得住冷板凳,他的事业成就应该会更大一些。

张爱玲至死都在怀念赖雅,她晚年一直用着这样的名字——爱玲·赖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