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器的作用 民族管弦乐组曲《梦中的阿克库》音乐会评述

2018-08-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时2018年12月18日晚,由青年指挥家周杰执棒.青年作曲家杨一博作曲的民族管弦乐组曲<梦中的阿克库>于浙江音乐学院标准音乐厅如期上演.这部作品作为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收官之作,还未正式上演便早已呼声一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管弦乐器的作用 民族管弦乐组曲<梦中的阿克库>音乐会评述自今年9月,同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的民族管弦乐组曲<钱塘江音画>在浙音标厅首演之后,杭城市民及浙音学子们都倍加渴望能够再次听到来自"民族之声"的感召,<梦中

时2018年12月18日晚,由青年指挥家周杰执棒、青年作曲家杨一博作曲的民族管弦乐组曲《梦中的阿克库》于浙江音乐学院标准音乐厅如期上演。这部作品作为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收官之作,还未正式上演便早已呼声一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管弦乐器的作用 民族管弦乐组曲《梦中的阿克库》音乐会评述

自今年9月,同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的民族管弦乐组曲《钱塘江音画》在浙音标厅首演之后,杭城市民及浙音学子们都倍加渴望能够再次听到来自“民族之声”的感召,《梦中的阿克库》的横空出世则及时满足了听众们的迫切需求,着实使听众再次在“钟鼓齐乐,琴瑟和鸣”的民族音响中过足了瘾。

管弦乐器的作用 民族管弦乐组曲《梦中的阿克库》音乐会评述

《梦中的阿克库》原是青年作曲家杨一博早些年间创作的一首青少年民族管弦乐单曲,其曲调简洁、童真烂漫、具有浓郁的哈萨克民族风味。该曲标题中“阿克库”一词取自哈萨克语的音译,即为“白天鹅”之意。白天鹅是哈族的图腾,作曲家便借此来刻画哈族人民纯真、善良的天性,与热情、真挚的内心。

管弦乐器的作用 民族管弦乐组曲《梦中的阿克库》音乐会评述

2017年,作曲家杨一博协同指挥家周杰联合申报了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并于此期间再次以“挖掘哈族音乐元素”和创作出适宜“青少年与大众演奏”的民族管弦作品为目的,创作出了另外五首富有哈族音乐风味的乐曲,与单曲《梦中的阿克库》一道组成组曲形式,仍以《梦中的阿克库》作为标题。

至此,一部极具“中国民族风味”并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民族管弦乐组曲创作完成,其内部组成与标题如下:一·伊犁河畔、二·阿吾勒的炊烟、三·草原情歌、四·卡拉角勒哈、五·梦中的阿克库、六·永远的萨日阿尔卡。

在当天的音乐会中,随《梦中的阿克库》一同上演的还有另外几部杨一博的音乐作品:民族管弦乐《祓禊瑶》;艺术歌曲《越相侧商调》、《韵瑶》、《新疆是个好地方》。这几部作品或是来自作曲家早年的创作生涯,或是作曲家对其早年作品的再次改编。

民族管弦乐《祓禊瑶》描述了我国古代“秉火求福”的民俗场景,其旋律古朴,典雅肃穆,配器色调由淡入浓,层次鲜明。闭幕倾听,仿似一副着墨清雅的古代民俗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开来,一隅隅惟妙惟肖的乡土人情跃然纸上,无论是虔诚静默的“祈福”场景还是热烈非凡的“狂欢”都被作曲家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刻画得恰到好处,引人入胜。

歌曲《越相侧商调》、《韵谣》、《新疆是个好地方》均采用民族管弦乐进行伴奏,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在为艺术歌曲担当伴奏功能时同样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表现力。

《越相侧商调》旋律优美,高亢抒情;《韵谣》则富有通俗气质,梦幻轻盈,表现了一种“自由自在,恣意纵情”的陶渊明田园诗和“桃花源”的意境;《新疆是个好地方》选自杨一博2014年创作的中国·筑留大型原创歌舞梦幻风情秀《梦蝶天山》中的主题曲,音乐情绪高亢激昂、铿锵有力,具有明显中国传统民歌特点。

青年女高音歌唱家金瑶、男高音歌唱家严圣民的倾情演绎也为这三首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艺术歌曲增色不少。

当所有观众都还在为前半场的精彩演出欢呼喝彩之时,指挥家周杰通过一段简短的介绍引出本场音乐会的重头戏,掌声再次雷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民族管弦乐组曲《梦中的阿克库》终于在浙江音乐学院奏响了属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华美乐章。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伊犁河畔》是民族管弦乐组曲《梦中的阿克库》中的第一首乐曲,也是整套组曲中最以抒情性见长的作品。该曲描写了发生在伊犁河畔静谧夜色中的,一个人、一弯月、与一条河的故事。

乐曲主体部分由一个乐段及其复奏构成,虽然在材料上体现了一元性的特征,但在音色布局上却呈现出二分性的特点。作品伊始,苍凉、清冷的引子旋律由中音笙与低音笙构成八度结合的旋律线条的奏出,开头“E-#F-G”级进上行的旋律片段配以低音笙“粗犷”“苍凉”的音色使人不免联想起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的引子主题。

几乎可以断言,作曲家在这首乐曲中并非仅仅是对伊犁河月夜的简单刻画,而是在景物描写的同时倾注了更多的个人情感。

乐曲前部分旋律使用管乐音色奏出,伴奏声部则几乎全部交给了弹拨乐器演奏,表现了在皎洁月光的照耀下,伊犁河泛起粼粼波光的意象。由竖琴演奏的分解和弦伴奏音型以及颤音琴断断续续演奏的色彩强调性因素更是为乐曲的整体音响效果增添了几分空灵、静谧的灵性。

乐曲后半部分气氛逐渐活跃起来,由弹拨乐器及弓弦乐器主奏,原本略显“忧伤”的旋律在交由琵琶声部以“轮指”的方式奏出后具有更强的歌唱性,打击乐器大鼓、铃鼓的加入也使这一主题更加深化。最后,乐曲以引子材料作为尾声结束全曲,具有镶边结构的特点,给人留以无限遐想。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阿吾勒的炊烟》以丰富的音乐语言描绘了哈萨克人民“村庄”里的晨景。乐曲首先以一段由弓弦乐器演奏的旋律引入,色彩柔和而明媚,犹如清晨第一缕阳光拨开云雾投射到哈萨克人民的村庄里,黑夜与寒冷被逐渐驱散,温暖与光明唤醒了沉睡的草原和万物生灵。

紧接着,“动感摇曳”的伴奏音型由中胡弱奏而出,如同一股捎带来幸福与安乐的清风,由远及近,席卷整个弓弦乐器声部。新的一天开始了,小村庄瞬间变生机勃勃起来:扬琴协同其他弹拨乐器奏出哈族人民热烈、祥和的欢声笑语;梆笛与曲笛在旋律中的交接呼应又好似哈族人民之间的“竟唱”与“对歌”;铃鼓、三角铁的持续敲击与大鼓的间歇鸣响碰撞出欢欣、愉悦的火花。

置身于音乐,犹如真切的置身于哈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草原上的花香、鸟鸣、马嘶、天籁以及“阿吾勒”里的袅袅炊烟、人们的载歌载舞、无所不包地融于音乐之中,共同组成了一组鲜活而生动的有声画面,使人流连忘返,余味无穷。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杨一博的《草原情歌》改编自哈萨克民歌《都达尔与玛利亚》,讲述了一个“为思念而歌”的爱情故事。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采用了新颖的民族管弦乐音色对《都达尔与玛利亚》中的音乐元素进行再次创编,在保持原曲大部分曲调的同时,大胆运用现代民族管弦乐编配技术进行着色渲染,以别样的风格和高超的技艺向原曲致以敬意。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卡拉角勒哈”在哈萨克语中为“黑色的走马”之意,哈族中也有以此为名的民间舞蹈和同名乐曲。作曲家正是在这些民间歌舞和乐曲的基础上再次整理、创编,创作出了这部展现哈萨克儿女乐观、勇敢的精神风貌的作品:《卡拉角勒哈》。

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采用中国大鼓与小堂鼓以“前八后十六”的节奏音型持续敲击,并在其中加入人声的“吼叫”声与跺脚声,形象地表现出哈族儿女策马奔腾于草原之上的热烈景象。

乐曲的旋律并不复杂,等分节奏的旋律音调由扬琴奏出,如同从马背上自然抖落生成,在摇荡飘逸的旋律音调中,体现出一种安稳舒适、富有韵律的趣味性。各种不同节奏音型的组合无疑是这首乐曲最大的亮点,柳琴、琵琶、中阮声部八分附点音符的节奏音型化双弦拨奏与扬琴旋律声部的等分节奏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打击乐组层出不穷的节奏更迭也为音乐的整体效果添光溢彩。

乐曲最后结束在“勒马”的嘶鸣中更可谓是点睛之笔,听者无不击掌称绝。

《梦中的阿克库》、《永远的萨日阿尔卡》分别是组曲中第五、第六首作品。《梦中的阿克库》以优美动人的旋律音调、晶莹剔透的配器色彩,向人们勾勒出“白天鹅”优雅、纯洁的生动形象。《永远的萨日阿尔卡》作为终曲,其主题源于哈萨克民族的古老曲调,作曲家运用现代音乐的解构方法,对它的音乐元素再次加工,并采用“单一主题发展”的手法进行创作,赋予了这首古老民歌新的艺术生命。

演出完毕后,全场观众纷纷起立,欢呼不止,为这场音乐盛宴致以热烈的掌声。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向来容易给人留下“老气横秋”的印象,在当今多元交织的音乐文化潮流中更是遭到大众的冷遇。随着“消费”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外来音乐的入侵,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对于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

但笔者始终认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应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之上,我们必须避免将传统民族音乐变成一成不变的标本留以追忆,而应该在变化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传承,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走到潮流中去,走到人民中去,走到青年大众的音乐生活中去。

杨一博民族管弦乐组曲《梦中的阿克库》就是这样一个绝好的范例。作品虽然主要取材于古老的哈萨克族音乐元素,但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运用了新颖的作曲技法、高超的民族管弦乐编配技术、和来自一个现代音乐家独特的视角与智慧,赋予这些古老的音乐元素以“新”的生命,从而使该曲成为一部适合青少年或者大众演奏的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

毫无疑问,这场音乐会是成功的。

它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作品本身,还依赖于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的倾情演绎、指挥家周杰功力深厚的指挥技巧和细腻别致的表情处理,依赖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大力支持以及无数促成该场音乐会成功举办的朋友们。

“古调尤自爱,今人复弹之”,民族管弦乐组曲《钱塘江音画》曾使我一度看到了在新世纪的音乐乱流中奏响属于中国民族之声的曙光,《梦中的阿克库》则使我更加坚信,在传统民族音乐元素得到我国现代作曲家的普遍关注和发掘创用之后,定会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大放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