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谢家湾小学刘希娅 重庆谢家湾小学课改纪实

2018-04-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重庆谢家湾小学课改上新闻联播头条重庆谢家湾小学,音乐教师用唱歌的方式上语文课一个月前家长说:我们的孩子不是小白鼠一个月后家长说:孩子知识没落下学得更快乐"谢家湾小学上新闻联播了!"4月7日晚上7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头条以长达近5分钟时间,推出了题为<谢家湾小学课改:一次艰难的探索>的报道,该校今年将过去的十几门课程整合成数学与实践.阅读与生活.科学与技术.运动与健康.艺术与审美5门"小梅花"课程,教师也打破专业界线,一个老师可以上一个班所有的课,取得

重庆谢家湾小学课改上新闻联播头条

重庆谢家湾小学,音乐教师用唱歌的方式上语文课

一个月前家长说:我们的孩子不是小白鼠

一个月后家长说:孩子知识没落下学得更快乐

“谢家湾小学上新闻联播了!”4月7日晚上7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头条以长达近5分钟时间,推出了题为《谢家湾小学课改:一次艰难的探索》的报道,该校今年将过去的十几门课程整合成数学与实践、阅读与生活、科学与技术、运动与健康、艺术与审美5门“小梅花”课程,教师也打破专业界线,一个老师可以上一个班所有的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不为人知的是,谢家湾小学课改之初遭遇了巨大的阻力,甚至有家长到学校门口发传单抵制。

家长在校门口发传单抵制课改

谢家湾小学校门口的监控1月6日拍摄到这样的画面:一些家长在接送孩子的人群中散发传单,传单内容是反对学校的课程改革。

央视记者采访到的学生家长刘茂玲说:“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就是小白鼠,来做学校的试验品,然后通过这样一个试验品,来积淀一定的经验。我们家长就一个孩子,我们不可能(支持),我们不允许(这样改)。”

刘茂玲还向央视记者展示了她手机上存下来的家长之间的短信记录:

“各位家长,星期一下午2:30分在学校门口集合,再去和校长商谈换数学老师的事情,请各校家长务必准时到达。”

“是集体给学校抗议。”

“专业和非专业的区别还是大得很。”

让家长先试听英语老师上数学课

4月7日晚,重庆晚报记者联系到刘茂玲。对于自己在新闻联播中出镜,她直言不讳地说,当时大家听说要换老师确实都很冒火,强烈反对学校的做法。

刘茂玲是谢家湾小学一年级19班的家长,她说:“当时家长们不满意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原来的数学老师教得不错,孩子也很适应;另一个是听说新换来教数学的蓝老师原本是教英语的,术业有专攻,一听英语老师教数学,大家心都凉了。”

刘茂玲说,家长们集合起来找到刘希娅校长希望给个说法。刘校长和家长代表座谈,详谈了学校课程改革的原因,还让家长们试听一下蓝老师的数学课,“如果不满意,那就换回来。”

几名家长一起去听了两堂蓝老师的课,感觉英语老师教的数学并不比数学老师差,而且课堂气氛还更好,大家这才没了意见。

一个多月课程改革让家长都点赞

“这学期已经过了一个多月,课程改革并没有让孩子们的知识落下,反而对学习更积极,更快乐了。”刘茂玲在电话中告诉重庆晚报记者。

“一个变化是老师更负责,更用心了。”刘茂玲这样评价新数学教师蓝老师。她说,听孩子们说,蓝老师只教一个班,课间和中午吃饭的时候都在教室里,大家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随时可以问他,不止是数学题,生活中问题也可以问。

“一年级的数学虽然简单,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还是有点困难,孩子以前不太情愿算术题,现在明显对数学的兴趣浓了。”刘茂玲认为,这是因为蓝老师教英语养成了多鼓励的教学方式,给了孩子自信。

现在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孩子们都在学校搞社团活动,刘茂玲说,课程整合之后,孩子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素质拓展。她说:“孩子选了合唱、美术、舞蹈、思维训练以及‘朵朵讲坛’,课程量虽然减少了,但知识一点儿没落下,关键是学得更快乐了。”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平时也常和同班同学的家长一起交流,他们都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在采访中,刘茂玲再三强调,这是大部分家长的共同感受。

校长:家长的认同让我很欣慰

谢小湾小学课改上了新闻联播,让校长刘希娅的手机成了热线。7日晚上,重庆晚报记者半个多小时才联系上她。

接通电话后,刘希娅说:“央视的记者在播出前几分钟才通知我,匆忙间找到电视机,结果只看到一部分。但是很快就有不少人打电话来关心和鼓励。”

刘希娅告诉记者,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初碰到很大压力,有老师不同的意见,也有家长的激烈反对,但只要认定改革的方向是对的,就一定要试一下。在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下,学校会坚定地把改革进行下去。

“一个多月来,学校的课改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得到家长的认同,这让我做校长感到欣慰。”刘希娅说,家长的认同比上新闻联播更值得开心。

在电话中,刘希娅一再表示:“家长的感受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借鉴谢家湾小学经验,我市将全市推广课改

上月,市教委在谢家湾小学召开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对谢家湾小学的做法予以肯定,鼓励我市中小学校大胆对课程进行整合,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表示,重庆市今年对基础教育课改就是要促进新课程整合,小学、初中减少部分学科10%—15%必修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重庆教育改革“新冲击波”

——重庆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纪实

      一所小学校的课程改革正影响一个区域教育改革的进程,她的改革探索冲击着人们旧有的课堂教学观,她所面临的困惑正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共同的难题,她所立志改革的方向,纾解转型期应试教育评价与素质教育的矛盾,让课堂回归育人本质,让轻负高效不再只是口号……最重要的,让普通市民意识到教育改革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2014年2月27日,教育部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负责人一行步履匆匆走进重庆谢家湾小学,短短半天行程里,专家们一刻也没消停,紧张地分头听课,与教师座谈,与学生交流……而与此同时,重庆市2014年基础教育工作会选择在谢家湾小学举行,300多名重庆各区县教育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观摩了谢家湾小学8堂整合课例,并聆听了校长刘希娅的发言。

    是什么引发如此多教育专家和校长对谢家湾小学的高度关注?是课程整合——谢家湾小学正在探索推进的课程改革主题。

    点开百度词典,课程整合狭义讲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

    课程整合并不是“新发明”,早在国家教育部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但关于课程整合的探索,国内步伐迈得比较大的目前只有北京十一学校及清华附小。而在重庆,谢家湾小学是第一个对此大胆探索并付诸实施的小学校。

按照谢小构建的小梅花课程体系,十几门国家、地方课程被分成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五大类,推动课程形态、课程内容、课程与人的全面整合。

“我家孩子不是你们的小白鼠”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整合?观念 观念 还是观念考试与素质教育并不相悖人与课程的整合早餐桌上的思考期末典礼上的欢呼声尾声改革者说:

    整合,首先意味着对原有教材体系的重组和融合,相应课堂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备课方式等必须发生一系列转变,这是一次由内到外的改革探索,注定一开始充满艰险。

    从去年年中开始,一场“地震”率先在家长中引发了。

    谢家湾小学华润校区二年级某班的家长王先生是较早得到“课程整合”改革这个消息的,“也没听清什么是课程整合,只听清楚孩子班上的数学老师准备换掉,由体育老师来当。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怒气冲冲地和十几位家长代表一起找校方理论。”

    “我不管你什么整合,什么改革,如果影响了孩子发展就是不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班级的家长QQ群有段时间天天“爆棚”,家长们表达着类似的观点。

    “改革触动利益真的比触动灵魂还难。”作为这次课程整合的顶层设计者,校长刘希娅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从去年11月开始,校方陆续接待300多人次的家长上访,一些家长致电市教育部门质疑学校改革意义,甚至还有个别家长在校门口四处散发传单,鼓动家长抵制学校做法。

    “我家孩子不是你们的小白鼠。”一位家长的留言代表大家的普遍心理,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场课程改革的试验品?

    “对课程整合,我们遵循三不原则,家长不同意的不推进,教师不愿意的不推进,学校评估认为不合适的不推进。”校方负责人的立场,让不断到校质询的家长情绪渐趋平静,开始理性倾听学校的意见。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整合?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整合?刘希娅在与家长的几十次公开交流中,谈到自己的思考。

    “在谢小,在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改革举措都不例外。”

    她为家长分析道,单从教材内容看,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国家、地方教材客观存在不少交叉、重复的内容,客观增加了学生负担。课程整合,在国家教育部门要求的基本课程目标、内容、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重组和优化,同时减少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不无裨益,这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

    她随意列举了几处案例,五年级的语文课与思品课,有一单元讲“勿忘国耻”有《火烧圆明园》、《狼牙山五壮士》等4篇课文,品德课也有类似主题“不屈的中国人”;数学课与综合实践课,有相同的“体积的测量”……

    交叉、重复内容同样增加教师负担。

    兼任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语文教师李晓琼讲述了自己的一次尴尬经历,为了给六年级孩子上好《再见,我的小学生活》这节课,她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PPT,制作课件,最后临到走进课堂,孩子们小声告诉她,类似内容语文老师已经上过了。

    启动课程整合前,谢家湾小学做过这样一项统计。

    非语数外教师平均授课班级4-8班,最多的学生达到300多人。语数教师一般为1-2个以上班级授课,同时当班主任,另外还有选修课、社团活动等任务。

    “老师,你怎么还是记不住我的名字。”英语老师张凌凌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她一周接触的学生近200人,单批改一次作业就是一次繁重的体力活,她形容自己每天的状况,用了一个词“跑班”,刚上完一堂课,来不及喘气,马上抱上教具又往其他班级赶。

    类似情况其实在不少学校都真实存在,试想如此状态,有多少教师能沉下心来关心学生、研究学生,更不用说花更多时间塑造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几番交流,不少家长意识到课程整合的可行性与紧迫性。

观念 观念 还是观念

    持反对意见家长中,聚焦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会让没有相应学科背景的教师从事语数外教学?

    申请兼任数学教师的英语老师王兰特意接受了所在班级家长们的公开质询。

    “从国外看,小学阶段全科教师和多学科教师很普遍;在国内,不少全国名师比如支玉恒也是从体育教师中途改行教语文,取得巨大成功。”王兰拿了自己做例子,大学里面她也不是英语专业背景,英语教学依然得到家长、学生的认可。

    为了进一步打消家长疑虑,王兰介绍了自己整合数学与英语的思路,“数学学科是比较严谨以思维训练为主的教学,但容易让孩子们感到枯燥和呆板;而英语学科是以语言发展为主的语言类教学,以游戏为主的教学形态,二者不仅可以在内容和形式上相互渗透,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也可进行整合,就能促进孩子们更有效地学习。”

    “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学习主要以基础性和综合性学习为主。”学校负责人介绍,按语文课标要求:一二年级学生重字词的掌握,养成良好的倾听、写字、看书等习惯,三四年级重句段学习……现在教师的学历背景难道不具备这些基本知识和能力?

    数学家并不一定能胜任数学教师的岗位,教育有教育的规律,能否成为好老师,关键还是看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情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能力——谢小教师团队普遍这样认为。

    杨必亮,四年级五班数学老师兼音乐老师,作为全校首批参与试点课程整合的老师,已悄声无息进行课程整合摸索有三年多了。

    “课程整合会让课堂产生奇妙的魅力。”他举例,二年级给学生讲解如何发现数的重复的规律时,学生不好理解,他使用音乐学科内容《节奏》,用打击乐器让学生跟着节拍来找规律,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轻松掌握了数学知识。

    谁说没有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教不好学生?熟悉杨必亮的家长都知道,他带过的班级年年体育比赛、合唱比赛拿年级第一,数学成绩也名列前茅。

    考试与素质教育并不相悖

    “这样的课程改革推动之后,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吗?”在逐渐接受之余,有家长终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分数”,始终是转型期家长不愿抛弃的底线。

    “学校推动的任何改革决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为代价,都要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为前提。”谢家湾小学抱有这样的理念,分数万万不能作为评价学生仅有的标准,但要让学生学会并善于考试,这也是将来适应社会的一种能力。

    刘希娅举了数学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中的一个案例,三年级一班的学生刚刚在一次整合的数学与实践课上学了分米、厘米的概念,老师立即布置学生用所学知识丈量、制作旗袍,那节课,孩子们上的特别high,从头到尾都乐在其中,一点也不觉得累。

    “类似这样的学科整合,学生掌握知识还会难吗?还会考不好吗?”

    校方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通过对谢小毕业三年的学生的跟踪回访,统计显示谢小学生初升高中考平均成绩达到651.1分,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在相关权威部门的评估中,也发现谢小孩子负担轻、质量高,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自信心特别强。而且大部分中学给予谢小学生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后劲足,潜力大,综合素质高。

    “六年影响一生”在谢小实实在在得到体现。

    其实,远远有考试没有检验到的东西,那就是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这是中国学生备受诟病的素养。

    语文教师李晓琼习惯在语文课上让孩子们欣赏美术或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她一样,早在课程整合全面铺开之前,不少教师都非常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这就经常出现类似英语课上欣赏文学作品,数学课布置绘图作业的场景。

    李晓琼拿出一位学生在语文课上欣赏完一部交响乐后,写下的这么一段习作:

    “提琴们就像一位位尊贵的公主,唱到高音时亮而不尖,唱到低音时沉而不闷,犹如一阶楼梯,使人流连其中却不乏味。圆号就像一位男中音,既可唱出柔美之声,也可唱出嘹亮之声,仿佛在你的面前浮着一朵彩色的云。到了高潮部分,竖琴犹如一位歌声清脆的妙龄女子,为乐曲描上了画龙点睛之笔……”

    “叹为观止”,一位老师在习作背后写下四个字。

    人与课程的整合

    课程整合,从先行学校的经验看,一般包括学科内、学科之间、学科与实践活动之间内容的整合。而在谢小,多了一项人与课程的整合,即教师特长与课程的整合。

    “教师是实施课程的主体,课程实施效果如何,关键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充分发掘她们的特长优势,调动她们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刘希娅认为,这是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与其他先行者最大的不同。

    段蔚梅虽然是英语教师,但非常喜欢语文学科,每周都要自觉听上2-3节语文课,业余时间还写点小文章。她的愿望是能利用自己教英语的经验,让孩子们也能学好语文。

    为了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课程整合,她给班里39个家长一个一个打电话,耐心地介绍自己的优势,征求家长们的同意,最后积极准备学校的考核。

    鲜春老师因为擅长种植,作为数学教师的他特意申请了与综合实践课的整合。已经整合一年半的周燕老师,觉得能同时发挥自己语文、英语教学的优势,两门学科的教学效果都特别好……课程整合,让每个老师的个性特长都能充分施展。

    因为有人与课程的整合,排出一张课程表就显得特别难。副校长杨静拿出一叠密密麻麻的写满名字的初步方案,这是她和同事花了好几天时间编排出来的,既要考虑学科的纵向、横向的整合,还要考虑不同教师的特长、时间精力,甚至综合家长、学生意见。

    校方负责人介绍,事实上,并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能整合,也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参与整合。对于不能整合的知识点,必须由相应学科老师完成,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课程的目标、内容、总课时一个不少;对于不适合参与整合的老师则维持原状。

    此外,为充分确保课程整合后教育教学质量不下降,校方还有系统的考核方式作为后盾,比如采取学生问卷调查、实践作业检查、综合测试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监测。

    早餐桌上的思考

    与家长起初的抵制、观望相反,教师们对于课程整合的热情却非常之高。

    确定课程整合的第一天,伍丽霞老师和几位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一大早就到教务处排队申领相关学科的教材。“一想到能参与这样的课堂改革,就特别兴奋。”伍老师说。

    临近寒假,学校教学楼会议室格外热闹,偌大空间挤满了各个学科的教师,像下饺子似地欢腾,老师们正在打破学科界限进行集体备课。一位教师透露,两个月来,全校类似这样的集体研讨、备课至少有30多次了。

    “课程整合”如今成为谢小教师见面讨论最多的话题,哪怕在广场散步、商场购物或者外出就餐中,一个不经意的提问都会引起老师们不分时间、场合的热烈讨论。

    “校长,我明白了,课程整合是一次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变化。”欧宏老师将自己在早餐桌上思考的成果迫不及待地与校长进行交流。

    改革,为什么能调动如此多教师的积极性?

    刘小峰老师的经历最有代表性,作为整合前带了两个班学生的语文老师,每个班总有几个后进学生需要个别辅导或关心,令他总感觉时间不够,或有心无力。

    课程整合后,他兼任语文、品德两门学科老师,但带的学生只有40名左右,单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就多了,现在闭着眼睛都能知道他们的优缺点和个人习惯爱好,因材施教真正成为了可能。

    课程整合带给教师的益处不止这点。

    数学教师严梅下学期就要兼任综合实践课老师,为了能胜任,她和学科组的其他老师一起,把人教版、苏教版与各类国家、地方教材的课标都通读了一遍,一方面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寻找两门学科的最佳整合点。

    “课程整合改革已经开始倒逼每个教师,打破学科思维局限,人人研究教材,人人研究科学的育人方法。”一位教师感叹,传统思维是把学生当硬盘,研究怎么把教材内容装进去,现在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研究教材,根据学生需要,自主地、创生性地使用、开发教材,而这正是学校改革最期望出现的局面。

    西南大学副校长陈时见教授曾有这样的见解,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逐渐要求教师从教学生知识到教学生创生知识。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而要有一种大教育观。不管什么学科,最后的出口一定不是专业知识,而应是教育,教师一定要从“学科人”走向“教育人”。

    课程整合,正让谢小教师不知不觉走上“教育人”的轨迹。

     期末典礼上的欢呼声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为你们准备了一份什么样的新年礼物?”今年1月的期末典礼上,刘希娅故作神秘的问询,一下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原本喧闹的操场一下安静下来。

    “校长送给你们的新年礼物叫课程整合。从下学期起,我们学校的每个孩子将享有更多自由时间参加选修课、社团活动。我们把重复交叉的教材内容整合在一起,在上午完成所有规定课程后,节约出来的时间,一二年级的同学每天下午都是自由选择的社团选修活动,三四年级的同学则在周一、三、五下午进行选修,五六年级同学周二、周四两天下午也全是选修活动。”

    刘校长话音刚落,“好—好—太好了——”孩子们发出震耳的欢呼声。

    “太棒了,我可以多半天学围棋。”“我可以申请加入合唱团参加比赛,多余的时间还可以进小主持人班。”……典礼还没结束,孩子们已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下学期自己的安排。也许大多数孩子并没完全理解课程整合的专业概念,但对他们而言,下学期,一定是令人憧憬、令人愉悦的新生活的开始。

    一切从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出发,孩子们内心喜欢的,一定是教育人应该坚守的。

    尾声

    改革,不可避免受制于旧有观念的藩篱。

    对于谢小的改革探索,持反对意见的家长中不乏教育同行。

    在海外留学多年的李先生,是最初反对最坚决的“上访”家长代表之一。“我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这种课改试验。”这是他走进校门时说得最多的话。

    经过与学校的坦诚交流,同样的他丢下这么一句话“如果孩子参加不了课程整合,我一定要让孩子转班。”

    “经得起开放的才是一流的。”即使在家长最不理解的时刻,谢小也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有好几次,刘希娅一边与几十位“上访”家长代表坦诚交流,另一边同时接待来校参观的外地校长、专家访问团,连来访嘉宾都忍不住评价,“我们看到学校教育最真实的一面,也是最令人钦佩的一面。”

    从最初激烈反对到理解、认识,再到双手支持,谢小改革在争议中继续求索。

    今年2月27日,经过现场仔细观摩和交流,国家教育部门课程中心主任田慧生及专家一行得出这样的结论:“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把握住了课程改革的大趋势,目前已经走到改革的前沿领域,其经验令人鼓舞,值得肯定。”

    一场教育改革的大幕对于谢家湾小学而言才刚刚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