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文谈(王安平老师问答)

2017-07-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问: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最经济最简单的方法.请问王先生,炼成高级武功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9 H. f; q, w2 b7 l) t1 d答:好

问: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最经济最简单的方法。请问王先生,炼成高级武功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9 H. f; q, w2 b7 l) t1 d答: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就我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和五十年炼功教学经验来看,最佳方法应该是使有病者治愈疾病,身体达到健康水平;有了健康的身体,再培养内气,充实内力,蓄养升华能量;有了超越一般人的内力(通常称之为力量),然后学习锻炼运用力量的技术。

简言之,先求取力量,再学如何运用力量。

这是炼成高级武功的最佳方法和程序。为什么很多人专门注重技巧呢?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上对力量和技巧的关系本末倒置;二是知道自己缺乏力量,又不想域者没有)办法改变这一事实,所以只能企图靠技巧弥补缺陷。

其结果也是完全可以预见的,碰一般对手可以,一旦碰上内力深厚的对手,就如猴子碰上大象一样,只有瞎扑楞的份了,一点用处也没有。“一力降十会”的说法,说的就是在技击上,力量是第一位的。浑圆武功自我在1972年公开在社会上推广教学以来,从学者累计达数十万人次,大多有过迷糊的过程,我在《三迷九糊涂》一文中已有剖析。

还有一种情况,到我这里学了几天站桩,便耐不住性子,要武力,要发力。我便讲王芗斋先生授艺的故事给他们听:有人从王芗斋先生学习,没站几天桩便要求学习发力。

王芗斋先生便把一只空茶壶交给该员,令其倒水给老师喝,该员大惑。王芗斋先生说,空茶壶叫你倒水你倒不出,而空空的身体,力量都没有发什么力?该员一下子省悟。

大家都互相看一看,这样的“空茶壶”是不是在炼武的人中比比皆是?过去有句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现在我们要补上一句:科学告诉我们,只有一条路是最近的。望学者深思。 8 x1 ~- d3 [0 R- N; X0 {( A●问:武术门派成百上千,都强调口传心授。

请问王先生.老师亲传亲授与个人在锻炼中自悟哪个重要?7 v' S M% ^' E/ x9 n  g h 答:武学锻炼是一项相当精细的系统工程,有诸多的因素和环节。

铁没锻打好尚可回炉再烧,人炼坏了就很难不留下后遗症。特别是内功修炼,往往差之毫厘便会谬之千里。所以在学习者未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之前。老师的口传心授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

否则运用错误的方法,用功愈深,身体受伤害越大,耗费精力越多。当掌握了锻炼方法后,自己体悟是重要的。再高级的理论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解决问题。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危险的;光有理论而不实践是空头的、无用的。

不少文化程度高、理论水平好的人,由于实践少,若干年后还是门外汉,顶多是个武学爱好者。我常常告诫弟子: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不刻苦炼功,跟着老师一床睡觉也长不了功夫。

随着练功的深人,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又需要明师的指点。明师指点后,自己锻炼又是重要的。“迷者师度,悟者自度。” 学习者要想学到真功夫,必须虚心,能吃苦,下实功。并且,学习武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定得下心性。

“人生难免有寂寞,寂寞寂寞不寂寞。寂寞境中潜心炼,耐住寂寞奇迹多。”浑圆武功和其它内功训练方法一样,非常强调因材施教。老师会根据学习者先天禀赋和后天条件确定其训炼方法。这种指导是和自己按书本照猫画虎有本质区别的。

对自己练功的身体反应和体会,只有在不断深人的炼功过程中才能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你就是天天对学生们灌输站桩如何好,试力怎么样怎么样,也不如让他们实实在在去站桩、试力,让他们在锻炼中去体悟。

" _7 M6 c8 Z, g●问:请王先生简要谈一谈浑圆门武学的养炼关系。 ; U- r) [# A0 f2 E0 G答:有人说,浑圆武功的功夫是养出来的,这种说法基本正确,因为在浑圆武功养与炼上是七比三。

浑圆武功养炼分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意识,二是身体力行。、养有锻炼中的养,有生活中的养。锻炼为生命服务,生活适应锻炼。过去道家崇尚性命双修,性是为命服务的。

对于炼武功的人而言,养是为了更好地炼。生活、言行都要为出上乘功夫服务。但凡事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超过了“度”,结果适得其反。锻炼也不能消耗过度。在锻炼中以不疲劳力度,疲劳了就消耗了。在演炼动功时,动作越简单越好,越不用力越好,越不动脑筋越好。

锻炼中不出大汗只能出微汗。在呼吸上,不喘粗气,所有长嘘短叹的都不可能出高级功夫。在脉搏上,不超过100次/分,超过就是消耗。在运动中和运动后,心清舒畅愉快。

运动后饮食正常睡眠好。在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不放纵自己也是养,反之则是耗,如饮食过度、性生活过度等等都是耗。七情淡薄为养,七情过盛为耗。在实践中,常常是运动量不够。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认识不正确,认为只要每天站站桩,舒通活跃一下气血即可,有的站桩一会儿,“扑通”一个屁就说“好了,好了,不站了,气通了”。

二是克制能力不够。明知道运动量不够,反而在心里为自己找若干借口,大唱“明日歌”。这样日日松懈,功夫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不及”的表现。过“度”了是消耗,不利于功夫的增长;“不及”引不起机体的变化,起不了锻炼的作用,即量不够弓坏起质变。无过无不及,完全静不行,完全动也不行,要合度适度。

当然,合度适度因人而异,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标准。 & ]( \0 e  g j5 k! F) _●问:王先生,请问什么样的人是学习浑圆武功的好苗子?2 V  w" p, [4 y, w' _1 Z$ w8 w L 答:凡是涉及到技术的行道,在选材授徒上都有各自的标准。

不光是体育如此,艺术界如选芭蕾舞演员,如选演奏钢琴的苗子,都有一系列的标准。

浑圆武功作为武术门派中的一支,同样也和其它武术门派一样,重视武功的苗子。但由于锻炼的程序和重点不一样,所以在选苗子上有自己的特点。简言之有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要有志于武学,爱好浑圆武功。

志向产生动力,爱好是人的天然老师。二是内向性的性格或内向性与外向性相结合的性格较好,外向性性格效果差一些,因为浑圆武功的训练以静式训练为主,外向性的性格静的效果差一些。三是静的程度要好。教师在课堂上会发现,有的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听一堂课,有些却只集中注意力十来分钟或几分钟,这就是差别。

在我的学生中,有的人人静好,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有的则不行,站一会儿就东挠挠,西瞅瞅,一看便知道未能人静。即使是空熬时间硬撑着站在那里,也是有效时间不够,徒有空形,没有实质性内容。

四是对自己约束力强,能够自控。古人说“胜人者勇,自胜者强”。能否战胜自我,约束自己,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修炼浑圆武功更是如此。

在商品经济社会,各种外界诱惑太多,没有自控能力,很容易为外界所引诱而半途而废。五是刻苦,吃苦精神好。浑圆武功在训练上摒弃了落后的伤害人肢体的训练方式,不流血不流大汗,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舒舒眼眼就能炼成武林高手呢?恰恰相反,浑圆武功虽然肉体上很少有伤痛,但精神上却是一场异常艰苦的训练过程。

不经历这种痛苦的煎熬,是不可能脱胎换骨的。另外,与中国其它内家拳种一样,浑圆武功是根植于传统道家文化的武功。要想登堂人室,还必须爱好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没有文化根基,最多修成一个“打手”,而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武功高功夫师。( t% O( a/ N. a2 Y ●问:从您教学授徒的情况来看,为什么学过其它门派武术的人更容易掌握浑圆武功? 2 w9 n6 x* G3 I$ E( n6 c8 }答:浑圆武功是以意拳为母拳,参证儒、释、道、医和其它武术门派精华而创编的集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的武术门派。

首先,从它的“出身”来看,注定了它与中华传统文化和其它武术门派有割不断的血脉关系。

学过其它武功的人,再学习浑圆武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由于主要习静,学习者能有更多的体悟,钻研其中的道理,寻找体内的变化规律……这是其它武功所没有或少有的。

学习者通过比较,更能增强信心。从向外求到向内求,既是技术上的变化,又是人生成长的必然经历。学过其它门派武术,再进浑圆门学习的,一般都有过刻骨铭心的体会——挨打。多年梦寐以求的武学,在浑圆武功中得到了体会验证。

在武功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教育能超过挨打这种教育。过去我收的弟子很大部分是“打收”,炼武的人哪有不比划就服气的?不打不服,也不懂得浑圆武功的威力。现在我极少动手,新收学过其它门派武术的弟子也大多通过老弟子“打收”的。

有了这种经历,他们炼起功来尤其刻苦,因为他们用身体懂得了浑圆武功,尽管是最初级层次的。其次,学过其它武功的人,能吃苦。习武不能吃苦,早就卷上行李回家了。

所以与初学者相比,这些人更能吃苦,这是他们更容易出成绩长功夫的关键。第三,学过其它武功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已养成炼功定型,即炼功已度过强制期,进人自然习惯时期,这对迅速上功有很大帮助。

第四,学过其它武功的人,在技巧上有一定基础,欠缺在内力,故他们来学习浑圆武功就一门心思在站桩上下功夫,在内力上下功夫,摆脱了一般人对招法的迷恋。路子一对,进步就十分迅速。由于以上的几种原因,相比较而言,他们比初学者更容易掌握浑圆武功。

* X: l! s8 D8 H" _/ Q& S ●问:请王先生谈谈浑圆武功的局限性。7 a: F. T( P& }1 N6 X 答:从辩证的观点来看,“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没有一门科学或技术是完美元缺的,浑圆武功也是如此。

由于浑圆武功与其它拳术锻炼的方法不一样,而是以静为主;半静为辅,训练的方式方法和程序让人不好理解,不“大众化”,与一般爱好者头脑中固有的概念(其实主要是从电影电视中得来的)不相同,所以在推广上障碍很多,费了很多口舌不少人也听不懂。

短期内不易出功夫,花费时间精力太多。在商品经济社会,一切都讲究高速度快节奏,而这种锻炼方法与此不太合拍。

如拳击、散手,几个月就能见效,而浑圆武功几个月只能调理调理身体。一般人习武,除了防身自卫外,还讲究美学观赏价值,如多少套拳,多少趟腿,腾挪闪跳,枪刺刀劈……非常好看,既愉悦他人,又愉悦自己。

而浑圆武功招式少,处处从养生和实战出发,没有编排的专门愉悦他人引人喝彩的招式,所以中用不中看。浑圆武功训练的程序和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非“大众化” 的阳春白雪的东西,不太符合一般人急功近利和追求美观的心理。

它短时间内出不了功夫,但一出功夫就是高级功夫,正所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2 `5 x W ? C) E& ?9 e2 H8 l9 D ●问:您曾说:“王芗斋先生活到现在,也应该向晚辈学习了。

”这真是惊世骇俗之论,一般人都认为王芗斋先生在武学上是座无法逾越的高峰。请谈谈您的观点。 * z5 O {8 J7 A0 p答:王芗斋先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拳学家。拳术革新家。现在仍然不愧为伟大的拳学家。

今天,众多的意拳学习者都为有这样一个祖师而感到自豪。自王芗斋先生在社会上公开传授意拳到现在已有六七十年了,炼习者遍及海内外;由王芗斋拳学而产生的新拳学也不在少数;养生界受王芗斋先生教授的养生桩的影响更大。

但真正理解王芗斋拳学的还是廖廖无几。王芗斋先生传下意拳,而绝大多数人把它当作形体动作,当成招式去炼,违背了王芗斋先生的拳学本意。意拳顾名思义是以精神意念为核心。现在练习者大多忽略“意”的训练,专在招式上下苦功,结果只能是习练没有“意” 的、层次不高的拳。

造成这个局面有两大原因,一是教学者自身未把握意拳精髓,以盲指盲;二是教学者虽然懂意拳的道理,但为了媚俗,放弃拳学本意而教初学者容易懂容易做的招式,这种“舍己从人”的结果只能葬送意拳。

我开始从思师王斌魁先生学拳时,也不自觉地追求王芗斋先生的形体动作,桩功上贪多,十几种桩都炼,结果体会不出桩功的味道。试力也是把试力动作都操练一遍,搞得一天到晚迷迷糊糊。

发力也是如此,一天到晚打斥力,打得血压升高了,头晕脑胀,结果力还是没发出来。炼了多年,身体未发生质的变化。总结了经验教训,桩功就是一两个,试力也是炼两三个,发力暂时停下来,重点把精力放在桩功和武功上,在内部下功夫,在精神意识上训练。

结果不知不觉的,身体变了,拳味也出来了。习拳教学几十年,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感慨颇深。首先,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王芗斋先生的意拳在创编时还属大的框架、粗线条。

王芗斋先生是个拳学家,但对多个环节和步骤不一定认识得那么清楚。在他的拳论中,一会儿谈站桩,一会儿说试力,话题一转又说到发力……,属谈话汇编式,系统性、可操作性还不完备。他说了很多种练功方法,但归纳起来也就是桩功、试力、发力、力的运用四大类,试声只是试力的一种补充,是不能单列一项的。

其次,王芗斋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从其学拳的大多是年轻、体壮者,学拳的目的绝大多数为了提高竞技水平,克敌制胜。

所以养生的内容很少,功法也不完善。比如,养生桩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过关?一个关键原因是意念调配有误(如脚踏大地,头顶蓝天)造成跑气,愈用功消耗愈大。我在教学中发现这一现象,便思考、总结,形成了“五内心法”,解决了类似“跑气”的问题,能使习炼者在养生桩上朝更深的方向发展。

另外,时代发展了,许许多多的后来者以先进的科学思想作指导,对王芗斋拳学有了新的认识,在继承的基础上把它推进到新阶段,无论功法还是功理,都较之过去更系统更完备了。

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发展的必然。没有王芗斋先生对形意拳的革新,便没有意拳。老是抱着王芗斋先生著作的字句不放,不能算是真正懂得意拳。书法与拳术在道理上是相通的,过去有人评价某人得了王羲之的皮,某人得了王羲之的肉,某人得了王羲之的骨,某人得了王羲之的神。

今天,我们意拳传人也需们心自问:我究竟得了王芗斋拳学的什么?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只是外形摹仿,不从根本上学习,三代相传,面目全非。

再者,“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学术上没有高低尊卑之分,只有真理才是人类永远的老师。我现在也有很多东西是受弟子学生启发而得的,也可以说是向他们学来的。历史是在对前人继承超越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没有对前人的继承超越,我们人类今天还蹲在树枝上,惊恐万分地面对世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