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出川抗日将领名单 1937年 10万川军出川抗日 为何会无人接收?

2019-01-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何应钦正奉命在川康整军,裁减川军.为抗日之民族大计,刘湘主动致电蒋介石请缨出川杀敌.1937年7月底,国民政府在南京筹备召开国防会议.刘湘发言明确反对蒋介石以消灭地方势力为目的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公开宣布:要抗战才能救亡图存,才能深得民心;要攘外才能安内.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千万石.四川所有人力财力,均可贡献于国家.川军出川抗日将领名单 1937年 10万川军出川抗日 为何会无人接收?为抗日,川军执行了蒋介石"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何应钦正奉命在川康整军,裁减川军。为抗日之民族大计,刘湘主动致电蒋介石请缨出川杀敌。1937年7月底,国民政府在南京筹备召开国防会议。刘湘发言明确反对蒋介石以消灭地方势力为目的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公开宣布:要抗战才能救亡图存,才能深得民心;要攘外才能安内。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千万石。四川所有人力财力,均可贡献于国家。

川军出川抗日将领名单 1937年 10万川军出川抗日 为何会无人接收?

为抗日,川军执行了蒋介石“军队国家化”的指令,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整编。而一心想插手四川的蒋介石以几道军令,把刚出川的川军分得个七零八落。从此,川军的足迹遍布了全国的抗日战场,几乎所有的对日大会战中,都有川军将士的身影。

川军出川抗日将领名单 1937年 10万川军出川抗日 为何会无人接收?

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忍辱负重,慷慨赴死,以劣势武器,无数次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殊死决战。根据国民政府统计,川军在抗战时期的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1/5,居全国之冠!

川军出川抗日将领名单 1937年 10万川军出川抗日 为何会无人接收?

川军前脚出川抗日,国民政府后脚迁都到了重庆。到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近8年时间,四川一直承载着各种超负荷的负担。四川人民却始终毫无怨言,一边节衣缩食、勒紧裤带支援政府抗战,一边含泪把近300万子弟再送前线!

第一批川军10万人出川以后被分配到了山西的抗战前线。当时的阎锡山很抠,川军进入山西境内以后,一切的物资都要川军自己解决,山西方面不会提供任何东西。这很明显是欺负人,川军的物资根本不可能从四川运过来。川军被激怒了,他们开始自己想办法,一个字抢!

川军在山西境内干了一系列让人恼火的事情,这都是让逼的。一时之间,川军在山西的名声坏透了,阎锡山亲自给蒋介石打电话。请蒋介石必须把川军调走,否则出现什么火拼事件他不负责任。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阎锡山已经有了使用武力驱逐川军的想法。出于稳定阎锡山的考虑,蒋介石同意调离川军。

正是用人之际。蒋介石命令自己的机要主任和负责中原防务的程潜商量关于川军的问题,此时程潜的担子是最轻的,阎锡山挡在了他的北边,李宗仁又挡在了他的东边,日军暂时威胁不到他。在接到关于川军的报告之后,程潜可不想让这群四川兵祸害自己的地盘。

更何况自己的作战任务不重,根本不需要这批人。他对于调动川军入境的请求一口回绝,对此蒋介石十分无奈,最后准备命令这批川军回四川。而此时小诸葛白崇禧在蒋介石的身边工作,他建议把这批川军调到苏北战场。那里的军队大多是淞沪会战的败兵,兵力明显不足。

一支没人要的川军部队,李宗仁却要了,而且把它放到最关键的战场上。在呼啸的寒风中,川军却成了最可靠的部队。当问要不要时,李宗仁微微一笑:“只要打日本,再烂的部队我也要!”被一战区、二战区嫌弃的川军第22集团军,最后被第五战区长官李宗仁收留。

当时的川军将领杨森曾经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这段话可谓代表了广大川军将士的心声。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川军第20军在杨森的率领下千里跋涉开赴上海参战。该军是川军中最穷的部队,装备也最差。20军26师,是淞沪会战战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全师四千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六百多人,伤亡85%以上。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上海沦陷。日军所过之处,尸横遍野,城市化为废墟。在淞沪会战中,川军将士几乎全部战死沙场,仅2000余人撤退到湖北。

日军1937年12月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打响徐州会战。

李宗仁坚信世间“无不可用之兵,只有不可为之将”“诸葛亮还扎草人做疑兵呢,川军总比草人强几倍了吧。”于是,第22集团军转战第五战区,参加了台儿庄战役,怀着对李宗仁的知遇之恩,川军在滕县保卫战中浴血杀敌,打出了川军的声威。

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的一处防御工事。古城墙用黏土增强,以抵抗炮击,白天官兵在战壕里躲避炮弹,晚上利用突袭阻碍日军行进。负责进攻徐州的日军板垣、矶谷两师团是日军中最顽强的部队,发动“二二六”政变的日本少壮派,几乎全在这两个师团之内。历史奇妙的巧合,让日本最强的部队和中国'最烂"的部队在山东滕县遭遇。

当时进犯滕县的日军共三个师团,总兵力约3万余人,配有火炮、坦克等重武器,并有空中掩护。负责守卫滕县的是川军第22集团军122师,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精锐部队,师长王铭章心里清楚凭着川军的实力,这个地方守不住。

但他对士兵们说:“我们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更不足以赎川军20年内战之罪愆了。”1938年3月17日,日军攻陷滕县,王铭章以身殉国。滕县一役,川军城内外总计伤亡5000余人,日本也死伤近千人。

王铭章的遗体后来由属下以高粱秆佯作柴火运出滕县,国民政府明令予以国葬,并追赠为陆军上将,颁发国葬费四万元,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并原籍四川省新都县建墓立祠,以彰英烈而慰忠魂。遗体运到徐州,经武汉、重庆、成都,沿途各界民众迎柩,隆重公祭。

李宗仁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如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川军以寡敌众,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