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行业发展趋势 浅析2018年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019-04-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卫计委统计年鉴中可以得出2018年综合性医院市场规模为2.4万亿,保守估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1万亿.2."国"退"民"进2013年至2018年,全国公立医院数不断减少,民营医院数不断增加.2018年底民营医院数量突破了2万家,公立医院为1.1万家.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民营资本进入医院市场的直接反应.健康行业发展趋势 浅析2018年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作为我国目前提供健康医疗服务的主体机构,经历10年的黄金发展期后,公立医院开始出现剧烈变动.移动

从卫计委统计年鉴中可以得出2018年综合性医院市场规模为2.4万亿,保守估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1万亿。

2、“国”退“民”进

2013年至2018年,全国公立医院数不断减少,民营医院数不断增加。2018年底民营医院数量突破了2万家,公立医院为1.1万家。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民营资本进入医院市场的直接反应。

健康行业发展趋势 浅析2018年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作为我国目前提供健康医疗服务的主体机构,经历10年的黄金发展期后,公立医院开始出现剧烈变动。移动医疗、分级诊疗、医联体、药品零加成、严控药占比、地产资本涌入医疗行业纷纷涌现,或多或少都造成一定冲击,相反民营医院则迎来了空前发展。

健康行业发展趋势 浅析2018年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3、发展趋势:公立与民营“各司其职”

在目前,无论在就诊人数与技术力量方面,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但这差距正在缩小。

民营医院已经在国内医疗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加上政策层面的放开和支持,民营医院在中国医疗行业中将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那么未来中国医院的格局很有可能是:公立医院做综合,私立医院做专科。公立医院保基本,私立医院做高端。

健康行业发展趋势 浅析2018年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历来我国对医疗服务行业提出的要求都是“保基本”与“强基层”,可见保证居民基本医疗需求是我国医疗行业的底线,这意味着未来不论我国医改政策如何调整,都会保证基本医疗需求的满足。

收费受到国家管控,公立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不能太高,但是同时受到国家的补贴,因此公立医院是以满足基本需求为主。而大多民营医疗机构选择盈利性领域,可以自由定价,这样就能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即高端医疗。

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专科连锁”和“医疗集团”,这对医院增加规模优势,放大品牌效应,提升成本议价能力有所帮助。

二、医药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卫生支出增长过快进入控费阶段,同时大药企的重磅品种形成稳定销售现金流可对研发投入提供更坚定的支撑,研发周期后的更多创新品种陆续投入市场。

日本创新药市场的发展路径也有类似之处。八十年代由于受降价潮影响,一批药企将研发重点转至Me-too为主的仿创,九十年代陆续有产品上市。2000 年后创新成果逐渐落地,进入发展期。

目前我国药企也到了加速创新转型的时点。经历了前期医保扩容的粗放式增长后,现在医保红利效应已逐渐消失,具有优秀研发能力的药企会因控费、降价以及愈演愈烈的竞争压力逐步踏入仿创或创新的领域,从而进入创新药快速发展时代。

1、海外优秀生物医药人才加速回流

国家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而颁布了一系列鼓励计划,包括中央的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以及各地市的引流计划等,其中‚千人计划有近三分之一为生物医药领域的优秀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目前‚千人计划已分13 批引进6000 余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我国的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带来了积极影响。

国家千人计划通过申请的人数

同时我国留学归国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青年千人计划和教育部的春晖计划、人社部的赤子计划等也提高了海外留学人员回流比例,为创新产业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

2、未来2-3年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方向

原研药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巨大、成功率低、风险大的特性,因此长期以来具有规模优势和资本优势的龙头药企才能一掷千金来支撑庞大的研发体系费用。从药物筛选的小分子到先导化合物再到临床前研究阶段,成功率不足三分之一,而再从临床阶段到上市,成功率仅约十分之一。

从前期分子筛选开始,平均几千个分子中才能有一个获得成功。而一个药品成功研发的成本投入一般至少要十几亿美元,这决定了药企如想获得持续增长,必须具备合理梯度、产品丰富的研发管线。

3、创新药带来的医药外包市场行业机会

CRO和CMO是医药外包市场的重要组成,业务贯穿新药研发的实验室阶段以及临床和商业化阶段,从前期小批量新药化合物的合成到后期制药工艺的开发和药物的制备,可以帮助药企解决实验室研究成果无法放大的技术难题,并不断优化制药工艺、持续降低生产成本。

近7年世界医药CMO行业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以年均复合增长率11.95%的速度快速发展,2017 年达到628 亿美元。中国医药CMO市场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且在全球CMO行业中的占比在逐年上升,但这个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 未来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中国CMO 市场规模及全球占比不断上升

未来医药行业内精细化分工和外包非核心技术业务将成为趋势,大型药企通过外包来将资源和力量集中在自己的重点研发技术,同时降低资产和风险,同时借助CMO的工艺研发优势降低成本、提高产率。同时由于新药研发的投资回报率逐年降低,未来大公司作为平台,收购已进入临床试验后期或获批上市的产品来控制风险的同时获得持续性发展也将成为趋势。

小型研发企业由化合物研究开始,进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与大药企或CMO生产企业合作的情况也将越来越多。

4、优质仿制药行业供给—需求—支付变化情况分析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但主体仿制药行业竞争力不高。

我国医药制造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收入规模从1999 年的1324 亿元,快速增长到2016年的28062亿元,年复合增速18%,远超全球医药行业平均增速。2014 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达1073 亿美元,全球(9761 亿美元) 占比11%,位列第三,仅次于美国(39%)和日本(8%)。

以中国、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正在崛起,预计2019 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全球占比提升至14%,超过欧洲五国总和(12%),仅次于美国(38%)。

仿制药仍是国内医药消费市场的主体,中国已有的药品批准文号总数高达18.9 万个,95%以上为仿制药。国内仿制药市场规模达5000 亿,但是行业集中度极低,中国CR8 占比仅18.82%,对比印度CR8占比52.

31%、美国CR8 占比52.96%;低水平仿制和恶性低价竞争现象严重,例如在 3244 个化学药物品种中, 262 个品种占据了注册文号总量的 70%;而且由于过去我国批准上市的药品没有与原研药一致性评价的强制要求,导致有些药品在疗效上与原研药存在很大差距,行业盈利能力差,平均5-10%毛利率,远低于国际50%左右平均水平。

中、美、印CR8 对比

5、用药结构和需求走势

在改革开放前,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抗生素、磺胺、解热药、维生素、抗结核药等是主要的明星品种。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品的需求发生改变,心脑血管、抗抑郁类、抗病毒类药品等快速增长。

近10 年来,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伴随生活方式的改变,肿瘤、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神经系统用药、慢性肾病等慢性发病率明显提高,2003-2013 年,我国居民不同年龄段的慢性病患病率相对稳定,但由于人口的老龄化,总人群的慢病患病率增加了1 倍。

未来30年, 中国人口步入加速老龄化的阶段。到2050年,中国60 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超过4 亿,占总人口比例近40%。那么,中国的疾病谱变迁的路径非常清晰,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有望缓步下降,而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肾病、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将持续爆发,病人基数在一个很长的周期里都将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

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上升

慢性病要求患者长期用药甚至终身服药,对药品的安全性和疗效有很高的要求。随着医疗卫生人均支付能力的提升,优质药品的需求不断提升,药品需求的改变传递到医药供给端,低质量品种生存空间被压缩,直至退出市场,高质量仿制药重新瓜分市场份额的机会。

而且中国的用药结构与全球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抗感染药物、消化系统用药及免疫调节剂等占比过高,长期看这类药物的相对比重将持续下降,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疼痛、呼吸系统、精神健康、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用药领域在中国仍有显著的成长空间,与中国疾病谱及变化趋势相吻合。

我国 2018 年样本医院销售前十

三、全国医院药品采购数据分析

从小程序“发标啦”获取的招标中标数据看,按药品分类统计,依然是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全身用抗感染药物、消化系统及代谢药采购额居前。近年来,神经系统药物的医院采购额一直稳中有升,2018年位居第四。

2019年各大类药品采购额趋势

不可否认的是,各治疗领域中,国内十强药企集中度差异明显。以肿瘤药为例,尽管山东绿叶和吉林敖东力压罗氏、阿斯利康、赛诺菲,成为行业的前两名,但肿瘤药大部分市场还是被跨国药企所占据。

一直以来,创新药研发是整个医药行业的一大难关,不仅风险高、成本昂贵,而且耗时耗力,需要强大的研发能力,一旦试验失败就将血本无归。

2017年10月,两办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明确,鼓励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研发,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以及由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展临床试验并经中心管理部门认可的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给予优先审评审批。

这也激发了国内药企研发创新药的积极性。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共有55个新药(化药1.1类 生物药1类)获批临床,其中化药26个,生物药29个。纵观历年数据,本土药企获批新药临床批件数呈现逐年增多趋势。

2018年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药品采购额排名前10名药品

2018年全身用抗感染药品采购额排名前10名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