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算安在天和黄依依 《暗算》里黄依依为什么最后对安在天关上了门?

2019-07-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直在想一些很不轻松的话题,搞得自己很是累,逃避内心的沉重,这些天我似乎有意跟网络隔绝,免得把自己的心境搞坏.刚刚在看南方周末<密......不透风>几个男人在谈论这个电视剧.这个谈话内容登在4月5日的<南方周末>上,应该说这是一篇很有深度的文章,而且谈话者之一是来自捷克的汉学家高一乐,高一乐的东欧背景和共产党员身份使他对这部电视剧的理解有特别的意味,有兴趣的可以去找这期的报纸看.暗算安在天和黄依依 <暗算>里黄依依为什么最后对安在天关上了门?我对文学作品和作家的理解近

一直在想一些很不轻松的话题,搞得自己很是累,逃避内心的沉重,这些天我似乎有意跟网络隔绝,免得把自己的心境搞坏。刚刚在看南方周末《密......不透风》几个男人在谈论这个电视剧。这个谈话内容登在4月5日的《南方周末》上,应该说这是一篇很有深度的文章,而且谈话者之一是来自捷克的汉学家高一乐,高一乐的东欧背景和共产党员身份使他对这部电视剧的理解有特别的意味,有兴趣的可以去找这期的报纸看。

暗算安在天和黄依依 《暗算》里黄依依为什么最后对安在天关上了门?

我对文学作品和作家的理解近年来越来越感性,尤其注重从人性层面来近距离地感受作家与作品。这可能是因为人到中年,对人生的认识真有洗尽铅华的淡定从容之感。就像如今看刘震云的《单位》,看《围城》看《寒夜》跟年轻时候的感觉截然不同一样。

暗算安在天和黄依依 《暗算》里黄依依为什么最后对安在天关上了门?

比如年轻的时候看鲁迅,我惊诧于他的犀利,现在看鲁迅,紧紧抓住我的就是他的孤独感和悲凉感。学生们总说他们要能够像我一样理解鲁迅大约要等到人到中年才行。我也觉得,体验某种情感确实需要长长的时间做媒介,很多东西不是你自己经历是很难体会的。

暗算安在天和黄依依 《暗算》里黄依依为什么最后对安在天关上了门?

碰巧《暗算》这个电视剧是我最喜欢看的,而且还看了两遍,黄依依与安在天之间的“爱情博弈”是这个电视剧里最有意思,也是最具有人性意味的一个情节,于我来说没有一点理解上的困难,因为我是女性,我看黄依依与安在天就是从女性视角出发的。

爱情这个情感,对男性和女性来说分量是绝对不一样的。所以文章里三个男人在谈论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从理想信念价值等方面去谈他们理解的黄依依和安在天,他们那是男人视角。在我看来我的女性视角更有价值。

黄依依在安在天安葬完小雨之后面对送礼物的安在天关上了门,在一般男性观众眼里,黄依依选择了留在701,安在天把煎熬自己心灵的小雨之死对黄依依表白以后两人之间应该没有了障碍。他们既有相同的工作背景,尤为重要的是曾经把心灵之门关得紧紧的安在天在黄依依面前袒露了自己的痛苦,换句话说,他的心灵堡垒已经在黄依依的爱情攻势面前亮起了白旗的时候,黄依依却永远地面对安在天关上了自己的心灵之窗。

这是一个令人回味无穷而又唏嘘不已的一个情节。爱情的逻辑就是这样,在所有的外在的障碍都不存在的时候,内心的深渊就成了无逾越的鸿沟。

对爱情,男人和女人之间理解是很不一样。男人经常指责女性的脑袋里的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我的先生,就常常说我的脑袋里的古怪想法搞得他在跟我共同生活了十八年以后还没有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总是小心翼翼的观察着我的种种反应。

某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又为什么了嘛”,而我也常常满足于让他生活在一种困惑当中。如今我家里喜欢说这句话的人又增加了一个,那就是越来越长大的儿子,父子俩面对我的情绪化的感受时会不约而同地问“你又为什么了嘛”?也许在男性看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女性看来就是一个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样的性别体验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是随处可以感知的,一如大多数男人永远搞不懂黄依依为什么要在苦苦追求安在天,眼看很快就唾手可得的时候义无反顾的关上了门。

这就是女人的爱情逻辑。

没有道理可言,但黄依依做出这样的选择的时候却是顺理成章的。这个为爱情活着的女子,热情,勇敢而虔敬,她可以因为对安在天有好感就率直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电视剧里她和好友在安在天面前用俄语表达自己的爱情一出戏里,她那神采飞扬的神情几乎成了她的爱情哲学的绝佳表达。

在安在天面前她任性执着,破译密码在她看来不是革命工作,而是成了追求爱情的方式。这在视密码破译为生命的全部意义的安在天这个男性视角来看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

然而在黄依依看来,人生本来的意义就是如此。小雨为了成全安在天的使命自己选择了牺牲,小雨是另外一个黄依依,她们都是为爱情而活着的人。因为小雨爱安在天,为了爱她可以舍弃一切包括最可宝贵的于每个人而言只有一次的生命。

小雨就是为了成全安在天而死的黄依依在小雨的故事里读出了一个女人的宿命。所以以一个数学家的敏捷聪慧,她几乎马上就感知到她对安在天的爱情也成为了成全安在天破译密码的革命激情的筹码。这对黄依依而言尤其是不能忍受的。她可以接受安在天不爱她的事实,但不能接受安在天为了破译密码而使自己成为成全安在天的另外一个筹码。所以当她读懂了安在天以后,她的爱情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我先生看这个电视的时候问我,安在天究竟爱不爱黄依依?我的回答是爱不爱有什么意义呢?看他用清澈而又迷惑的眼光看着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有点不忍心,所以我问他,要是他爱黄依依他会跟黄依依离开吗?为了爱情而离开701?众所周知,安在天视701事业为生命的全部,爱情并不能让他在这条不归路上驻足。

就象钱之江一样,死也要把情报送出来。对这样一些铁骨丹心的人而言,爱情确实是个微不足道的小把戏。所以爱不爱并不重要。但这样的事实在一个视爱情为生命的黄依依来说却是关乎信仰与精神的涉及人生意义的重大命题。一如安在天眼里的701的事业。

在这个事件中其实没有对与错的命题,因为男人和女人的逻辑就是如此。性别体验的分歧是我们走进心灵的另外一种方式,我始终这样认为。在这种分歧中我们要固守什么呢?在我看来,关乎人性的永恒价值的东西,对生命和情感的尊重则是其中我们最应该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准则。

民主自由平等可能都是一种外在的政治话语式的表述,其间更应该蕴含的则是前者。动物生存权近来成为了中国人重建伦理范式的一个突破口。这在素来没有动物权概念的中国社会里我认为是有着相当意义的。

其最基本的出发点也就在于此。重建一种伦理确实不是一个很轻松的工作,但是我也欣喜地看到我们当今的重建并非没有一点成效。我小的时候几乎吃过所有的野生动物,我们的文化中只有人的生存权没有动物的生存权。

当我成为一个母亲的时候我实际从我儿子身上重建了一种尊重生命的新伦理。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养过一只小兔子,由于他的疏懒导致兔子冻死,孩子痛悔的表情至今历历在目。所以他至今不养任何小动物。因为在他看来不能关爱另外一个生命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亲手残害生命。他的选择也许是一种消极的方式,但其出发点又是蕴含了对生命和情感的尊重,这在我看来是倍感欣慰的。

因此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对宗教式的狂热信念保持着警惕,这也是我至今无党无派无宗教寄托的原因。因为我在这种狂热中常常读出一种残忍来,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为了这个我还跟我的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同事争论过。她非常不同意我的看法。

我依然保持我的意见。我读圣经很多遍,但在基督的故事里每次都读出残忍,类似于原教旨主义层面的残忍是我不能忍受的。就是任何国家民族至上的符合当下伦理层面的林林种种,我都能习惯性的保持警惕。这也是我至今依然无党无派无宗教的深层原因,这当然有个人层面甚至是家族层面的情感因素原因。虽然不能登上台面,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最符合人性情感的感知方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