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超豪院士的奋斗历程

2017-05-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14岁的初中好学生成了共产党员谷超豪,1926年5月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鹿城区).五岁开始,就读于一家私塾,二年后进入瓯江小学(今广场路小学),1937年毕业,先在温州联立中学(今温二中)学习半年,1938年春转入温州中学学习,在班上他年龄幼小,但学习主动,思维敏捷,数学.语文.理化.史地.外语等课程的成绩都很突出,深受老师们的喜爱和称赞.此前,他在瓯江小学就受到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中华民族近百年被压迫.被侵略的史实,他印象很为深刻,他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教导,要立志做大事,要担负

(一)14岁的初中好学生成了共产党员

谷超豪,1926年5月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鹿城区)。五岁开始,就读于一家私塾,二年后进入瓯江小学(今广场路小学),1937年毕业,先在温州联立中学(今温二中)学习半年,1938年春转入温州中学学习,在班上他年龄幼小,但学习主动,思维敏捷,数学、语文、理化、史地、外语等课程的成绩都很突出,深受老师们的喜爱和称赞。

此前,他在瓯江小学就受到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中华民族近百年被压迫、被侵略的史实,他印象很为深刻,他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教导,要立志做大事,要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要在科学上有所建树。

抗日的烽火,把这位年幼的初中学生带进了救亡运动之中,他积极参加各类抗日宣传活动,并在哥哥谷超英启发下,阅读了《大众哲学》、《论持久战》等进步书籍;参加了进步的学生组织“九月读书会”(后改为“五月读书会”)和下乡抗日宣传队,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思想教育。

当时温州的共产党组织也在青少年中做了大量宣传教育和发展党员的工作,40年代初,同学冯增荣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不到14岁的谷超豪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青田(温中所在地)宣誓入党。

当时白色恐怖已经来临,共产党员在国民党统治区已成为被迫害的对象,共产党的活动已完全转入地下,40年夏天,温州地区有许多共产党员被逮捕,他的哥哥谷超英及时地撤离,去了新四军。谷超豪入党完全是秘密的,但他参加过许多的进步活动却是公开的事实,因而他也受到了一系列的威胁,班上有些受国民党影响深的同学对他进行围攻,声言要搜索他的书箱,军训教官和校长都当面对他进行警告。

年幼的谷超豪感到压力很重,但还是坚持了他的进步活动。

如继续参加抗日宣传,随温中剧团到丽水举行抗日演出,在党组织安排下,半夜在温州市区张贴抗议迫害新四军的宣传材料,继续参加温中党支部的秘密集会。1943年初,当时的支部书记何生和另一党员被捕后,他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有迹象表明,国民党当局对他产生了怀疑,幸亏何生等同志严守了党的机密,反动当局没有得到他是党员的确切证据。他也以年龄幼小,学习成绩优秀等现象保护了自己。根据他当时知道的党在白色恐怖下的方针“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43年9月,考取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而离开了温州。

在中学学习期间,谷超豪经受了战争和艰苦生活的煎熬,温中迁往青田水南后,他和大多数同学都染上了疟疾,药物短缺,不能根治,几乎每一两个月都要发作一次,达三年之久。无论在温州或青田,经常受到敌机轰炸的威胁,在轰炸声中躲进防空洞或山坳中,炸弹在空中的嘶叫声和落地的爆破声震撼着他的身心。

有一次还曾在青田黑夜走了八十里山路来躲避敌人可能的侵袭,这一切他都坚持下来了,抱着“万苦不言苦,只盼江海清”的心情盼望胜利的来临。

(二)站在浙江大学进步学生运动的最前沿

1943年9月,谷超豪来到了龙泉芳野(原名坊下)这个偏僻的山村,开始成为浙江大学龙泉分校的学生。这里生活依然非常艰苦,但有着非常优越的学习条件。谷超豪也努力利用这些条件,努力打好高等数学的基础,在一年级时除了学习微积分、立体解析几何、微分方程、代数方程这些基础课程外,还自学了射影几何等内容,又做了很多习题,他的数学基础就更坚实了。

一般,分校只有二年的课程,到第三年就必须到贵州总校继续学习,谷超豪打算早一年去总校,修习一些分校还不能开设的课程,去投奔仰慕已久的苏步青、陈建功老师,然而战争破坏了他的计划,日军大举进攻使到内地的交通断绝了,被迫回家乡的他又受到了连日轰炸的困扰,日军又侵占了温州,他被困在沦陷区,只得在家中为几个亲属小孩个别讲授中学课程,自学托人从上海买来的Goursart的数学分析。

直到日军撤退、抗战胜利,1945年9月他又回到龙泉分校继续学习。不久,龙泉分校迁回杭州,谷超豪也随校到了杭州。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家的前途还面临着考验,昆明发生了“一二.一”镇压学生运动的事件,重庆出现了旧政协会议上的斗争,国民党要通过战争手段消灭共产党的阴谋正在实施,反内战的声浪也随之高涨,在杭州,一月份也爆发了反内战游行。

谷超豪积极参加了游行,并意识到“时机”已经到来,新的群众运动正在形成,他决心挺身而出,为这场革命斗争而效力:1.1946年3月,他和吴士濂、薛天士等同学发起组织求是学社,成员20余人,每周学习新民主主义,论联合政府等文献,讨论时局和学生运动,他任负责人。

2.1946年5月,他和同学王万里去拜访马寅初先生,以求是学社的名义邀请马寅初先生来浙大演讲。3.1946年6月,浙大同学(求是学社作了发动)和杭高同学发起在杭州举行“六.

一三”反内战游行,马寅初参加,吴士濂任杭州学联主席,主持游行。4.1946年7月,参加温州大专学生暑期联谊会的活动,和温州地区地下党负责人曾绍文建立联系。

5.1946年9月,担任校学生自治会代表会代表,后任代表会秘书,主席为于子三,主任秘书任亚冠。6.1946年12月,参与组织抗议美军暴行的游行。7.1947年3月,担任浙大学生自治会代表会秘书,并负责筹办《求是周刊》。

8.1947年5月,任反饥饿、反内战罢课执行委员会主任秘书(主席为于子三)。9.1947年5月,参加浙大进步组织华社,后任该社学生方面的负责人。10.1947年10月,作为浙大学生自治会负责人之一,参与主持抗议于子三被杀害的大会和游行,随后和学生自治会的另一代表田万锺、校医李天助一起在军警监视下察看和送别于子三遗体入殓。

11.1947年10月,以最高票数当选学生自治会理事,理事会设正副、常务理事三人,他任副常务理事,负责于子三运动中司法方面的斗争,后兼理事会主任秘书。

12.1948年3月,加入党组织(介绍人赵槐,属地下党城市工作系统),当时认定为重新入党(注:1988年,经上海市党组织审查,根据他当年在革命运动中的表现,承认他1943年至1948年期间的党籍,以1940年3月开始为入党时间和参加工作时间)。

13.1948年4月,撰写于子三运动的部分史料,后录入浙大党总支主编的总结《踏着烈士血迹前进》中。14.1948年下半年,和李文铸、张瀚等发起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团“求是科学社”,从事课外科技活动,支持学生自治会的工作。

15.1948-49年,介绍池志强、邵浩然、包洪枢、许殿英等同学入党,他们都在迎接解放中发挥很大作用。此外还介绍一位毕业生王祖坡入党,由于王肺病发作,暂时回家乡休养。

(三)为保全杭州市科技机构而奔走的地下工作者

尽管谷超豪在学生运动中承担着大量的任务,热情主动地投入工作,但他仍然争分夺秒地坚持数学的学习,所有的功课都学得很好,深受苏步青、陈建功两位老师的喜爱。47年秋季开学时,他们破例地决定,让谷超豪和另一位成绩优秀的同学张鸣镛在四年级时参加微分几何和函数论两个讨论班,同时直接接受他们的指导。

谷超豪克服阅读一篇难度很高的论文中的重重困难,在讨论班上报告做得很好,并初步地表现出研究能力。48年夏,他本科毕业后被留校任助教,这正是地下党的愿望,党组织希望他利用留校的条件,面向杭州市开展工作,向他布置了保全杭州市各科技机构,迎接解放的任务。

谷超豪很快就参加了由浙大理工科毕业生组成的进步团体“科学时代社”(简称科时)和影响力很大的科学工作者协会杭州分会(简称科协,竺可桢、苏步青、陈立等高级专家都是成员),他发展了在科协负责组织工作的任雨吉入党,他们努力在科协中贯彻党的意图,48年下半年,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号召科技人员保全机构、设备和人员,并开始在浙大以外发展科协会员。

1949年初,根据中共杭州市委的决定,成立了党的科协工作组,谷超豪任组长,成员有朱兆祥、过兴先、任雨吉,为保全杭州各科技机构、迎接解放而努力。上级联系人徐恭慧。他们四人以及一批科时、科协的积极分子努力在浙大以外的科技单位找寻可靠的科技人员发展科协,有的还建立科协支会,并推动建立“应变会”。

他们联系到几乎所有的科技单位,包括钱塘江水力发电勘察处、杭州电厂、电信局、水利局、铁路局、农业改进所、华丰造纸厂、伪国防部暂迁杭州的雷达研究所等等。

在解放大军迅速解放杭州时,这些单位都完全保全下来,雷达研究所这个军事单位举行起义,编入了人民解放军。这段时间里谷超豪骑着自行车奔走于雷达研究所、华丰造纸厂、杭州电厂等单位,又经常要和上级单线联系,在白色恐怖的情况下,有很大的危险性,但他不顾这些,成功地完成了党组织所交代的各项任务。

(四)文教战线上的先进工作者

解放后谷超豪三次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或教育战线劳动模范的称号。

1952年院系调整时,谷超豪在浙大晋升为讲师后离开杭州,到北京俄语专科学校学习俄语。1953年夏,分配到复旦大学数学系,他当时讲授化学系的高等数学课,又做系主任陈传璋教授的数学分析辅导,开设基础课微分方程,这些教学工作都做得很出色,后来又开设了新课“数学物理方程”和代苏步青教授讲授“几何基础”,同时他在科研工作中也有出色的成果,1956年,他被推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并为主席团成员,受到了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这一年,他晋升为副教授。

1960年,他已晋升为教授,当时复旦大学数学系在市委和党委领导下进行课程革新,以教学内容现代化和加强和实际联系为目标,编出了全套教材进行试点,有很大影响,被评为文教战线上的先进集体,谷超豪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被选为代表人,参加了6月份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教群英会,在周总理主持的大会上作交流汇报。

1988年,谷超豪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当时这所高水平、很具特色的学校正处于困难时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校领导也频繁更迭,师生有些信心不足。谷超豪在到任后依靠科学院、教育部和安徽省的党政领导,和校党委一起努力调动学校中的教授、中青年教师、各级党政干部和学生的积极性,要求大家把学校的稳定、社会的稳定放在第一位。

他重视学校的各项建设,把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质量作为大家奋斗的目标。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学校度过了这一困难,克服了一些动荡而达到稳定的状态。

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对外交流渠道畅通,各项科研计划进展顺利,同步辐射实验室取得很大的进展,又成立了很有特色的火灾科学实验室、非线性科学中心等等。至1993年谷超豪任满离校时,继任的校领导认为,中科大迁合肥后所制订的第二次创业的计划已基本完成,学校可以开始进入第三次创业。这时教育部授予谷超豪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五)在数学研究中自主创新,不断攀登数学高峰

在浙江大学浓厚的学术空气熏陶下,谷超豪大学一毕业就开始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先是对陈建功先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个问题,作出一些结果,构成了和陈建功、越民义共同具名的一篇文章,后来在伦敦数学会杂志上发表。

他一直听苏步青先生为青年教师开设的课程,1950年起,对于当时很受人关注的K展空间微分几何学作出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新的表现方法,得出了一个很有兴趣的重要定理,苏先生非常欣赏他的工作,马上推荐到当时仅有的国内学术杂志《科学记录》和《中国科学》用英文和中文发表,又将其内容系统地写入了他的专著《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中,这项工作后来还受到了苏联学者的充分重视,在评论性杂志创刊号中作长篇介绍。

苏步青先生在浙江大学创立了有国际影响的微分几何学派,谷超豪开始成了这个学派的新秀。

1951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革命青年要向科学进军》的社论,谷超豪又逐步认识到研究数学不仅是个人爱好,而且对社会发展有很大作用,于是革命工作和数学工作开始融合了。在复旦大学,以杨西光同志为首的校党委对谷超豪非常重视,列为重点培养的骨干教师,对他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1.

努力向前辈老师学习,把他们的学问和治学方法全面学到手;2. 要努力自主创新,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3. 努力为更年青一代开辟发展的道路,使他们迅速成长。这几点要求成为谷超豪从事研究工作的指导方针。

(1)他继续听苏步青教授为青年教师所开设的高级课程,学习了E .嘉当的外微分形式方法,在李群有关的几何问题、整体微分几何方面的问题都取得了优秀的成果,有些论文(仿射联络空间和芬斯拉空间的整体嵌入问题)是用中文发表的,在四十多年之后才为同行所知。他们对谷这么早就得到这样重要的、一直未为他人所解决的成果感到惊异。他和胡和生一起,实施了复旦微分几何学科的现代化。

(2)1957年,复旦大学选派谷超豪到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在那里,他对李-嘉当变换拟群进行了系统、深刻的研究,被导师誉为继嘉当之后,第一个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的人,于1959年被授予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

(3)1958年开始,他根据国家科学规划和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情况,选定了以空气动力学中的数学问题为切入点,开展了偏微分方程的研究,1959年回国后,在复旦大学组织研究集体,培养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他本人率先解决了超音速机翼绕流等若干问题,成果早于西方十多年。

(4)1960年开始,他转向于被认为十分困难的混合型偏微分方程,首先解决了一批高维空间的混合型方程的边值问题,发现出于意外的重要现象,后又解决了化混合型方程为对称方程组的问题,提出并解决了高阶混合型方程的一类边值问题,对岩波数学百科全书(英文版)中所提出的有关问题给出了解答。

(5)1974年起和杨振宁教授合作,进行规范场数学结构的研究(合作者还有胡和生等),他解决了杨-米尔斯方程的Cauchy问题(这比西方同类结果早十年),成功地建立了规范场的闭环路位相因子方法和决定时空对称性的基本方法,引起了国际上的注目,应著名杂志“物理学报告”的特邀,写成专著《经典规范场》,作为一期发表,并加上中文摘要。

(6)1980年首先提出波映照理论,解决了R1.1到完备黎曼流形波映照Cauchy问题解的存在性,并研究了到非正定流形的波映照的求解问题,这引起一系列国际上后续研究。他还解决了弦在弯曲时空中运动的经典解的存在性问题。

(7)80-90年代,他解决了Minkowski空间中极值曲面的构作问题,特别对混合型极值曲面,他证明了它们的解析性,并可从平面解析曲线出发,以显式的延拓方法构造出完备的混合型极值曲面。

(8)80年代中开始研究可积系统的Darboux变换,他建立起通用性的显式公式,并将它应用于AKNS系统、调和映照、Bäcklund线汇、各种类型的常曲率曲面和常平均曲率曲面、广义自对偶Yang-Mills方程,磁单级方程等(合作者胡和生、周子翔)。1995年和2005年,著名的Springer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两本英文专著(合著)。

(9)1974年,他根据上海某部门的需要,对钝头物体的非对称绕流问题设计了一种好的计算方法,和两位教师一起在很差的电子计算机上率先计算出他们所需要的数据,符合实地试验情况。

谷超豪从事数学研究有他的特色,他时常从学科交叉或数学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提出很有意义的问题,努力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同时又将成果和方法交给学生们,让他们继续取得好成果。所以他的工作富有前瞻性和原创性,并为后来的工作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上世纪80年代,一位德国著名数学家称谷所研究的是属于21世纪的问题,法国科学院院士肖盖-布鲁赫说谷是善于攻克难题的偏微分方程专家,具有“深入、优雅、困难、多变”的风格。

谷超豪发表了130篇数学论文,在国内外发表了单独或合著的专著六种,主编或合编教材、论文集九种,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各一项)、华罗庚数学奖、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杰出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项)和上海市2002年首届科技功臣奖等多项奖励。2005年,他还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成就奖这一要求很高的奖项。

谷超豪非常善于利用时间,他往往承担着各种研究之外的任务,但总能抽出时间来研究数学问题,不放过任何零星的时间,即使别的任务非常忙,他也不会使数学研究停顿下来,做到“数苑从来思不停,穿云驰车亦有成”。他的研究一面做得很有兴趣,另一面也非常艰苦,往往工作到深夜,带着问题上床,有许多解决问题的想法,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中产生的。

谷超豪经常为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他说“请勿歌仰止,雄峰正相迎”。

(六)努力培养青年数学人才

教学和研究的统一,是浙江大学数学系的传统,谷超豪把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在复旦大学,他为数学系开设过许多课程,其中有一年级的基础课高等代数,50年代新课程数学物理方程。60年代以来又开设了空气动力学、差分方程稳定性、超音速流和激波等专门课程,又结合自己的研究,开设过混合型偏微分方程、正对称方程组、经典杨-米尔斯场等课程。

在教学中他要努力讲清其中出现的数学思维的来龙去脉,努力把自己新学到的知识教给学生,使他们不但有良好的基础,而且尽快地走进前沿的研究。

他从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当时他领导着气动力学中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研究。他讲授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之后,迅速带领他们进入研究领域,在他自己完成了尖缘平面机翼超音速绕流等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成果后,就把这一方向的进一步研究任务交给李大潜和俞文此,他们二人也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完成了两自变数拟线性双曲型方程边值问题的最一般理论,到七十年代后期,这些工作为国际同行所知晓,在Duke大学出版了专著。

在他们二人致力于双曲型方程的同时,谷超豪把主要精力用于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获得了系统的,创造性很强的成果,是对这一公认困难很大的领域的重大突破,这一工作可惜因为文革而中断了好多年。直到文革结束,招收了洪家兴等研究生,他又把这方面的成果迅速地教给了他们,使洪家兴在这一方向上做出了杰出的成果。

与此同时,他六十年代的一位研究生陈恕行也继续了谷超豪在对称双曲方程组方面的工作,获得了优异的成果。在研究生或青年教师的研究工作中,他会帮助他们选很有意义又有可能攻克的课题,时常给他们出很好的主意,但在他们自己完成研究之后,他从不在论文上署名。

自60年至今,他已招收、培养过研究生40余人,其中李大潜已成为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最近又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洪家兴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在听过谷超豪讲课或受过他的熏陶的学生中,还有中科院院士三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三人和多位在数学界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

谷超豪对中国数学发展的全局十分关心,他非常支持陈省身先生发起的、1980年开始的“双微会议”并参与了部分组织工作;他是“天元基金”的筹备人和领导成员之一;是攀登计划项目《非线性科学》、973项目《核心数学》和《非线性科学》的发起人之一,先后担任了《非线性科学》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专家委员会顾问。

他还曾担任过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和上海数学会理事长。他又是对中学数学教育很有影响的“苏步青数学教育奖”的发起人之一,并任该奖理事会负责人多年。

1980年,哥伦比亚大学周元燊教授建议复旦大学选派优秀生到该校学统计,谷超豪欣然同意,并坚持多年,选派的学生中有好几位已是世界统计学界的顶尖人物。

他在担任三、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八、九届常委),对加强基础研究,培养青年人才,发展高等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意见和建议。

谷超豪在数学研究和培养人才上的成就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在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北京)上,国际数学联盟主席帕利斯在开幕词中把谷超豪列为“培育中国数学之树”的少数几个有贡献人士之一,其中长期在国内工作的现在健在地数学家只有吴文俊院士和谷超豪二人。

(七)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

谷超豪在温州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他常说,一生的基本方向都是在温州确定的。他也非常爱好温州的山水风光,曾写下“难忘家乡山和水,清新俊逸见峥嵘”的句子,从47年以后,他长期在外,难得回家乡。

但在60年代和80年代中,他也有几次到温州去参加一些活动,每次他总要到母校去访问,拜望老师和现任领导,对学生作演讲,介绍自己当时在校受教育和抗战时期艰苦生活的情况,鼓励学生为祖国奋发学习,同时他还从工资的余款、所得的若干奖励中捐款设置了奖学金,鼓励三好学生。

1999年,温州市委和市政府希望谷超豪能为温州市的教育事业做贡献,请他出任温州大学的校长。这所学校开办于1984年,由于原来基础比较薄弱,一直还是高等专科学校,虽然已经培养了大批为当地所急需的人才,但远远不能和温州快速发展的经济状况相适应。

谷超豪答应了这个兼任的职务,邀请了一批专家为学校的发展共同制订了规划,聘请了一批高水平学术界人士来温大兼职,一时工作很有起色。但他不久发现,新校园的基建工作处于很不正常状态,在管理体制上出了问题,这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发展,谷超豪为此心急如焚,他几度写报告给温州市有关领导直到深夜,往往半夜四时以前就醒了,反复为此感到十分不安,学校里许多知情的教师和干部也都寄希望于他,他太辛苦劳累,终于有一次在接待外宾时昏倒在地,人事不知,大小便失禁,但他苏醒后当天就写了一封长信给温州市领导,请他们重视温大的问题。

住院期间,他还千方百计找时机,和温州市负责文教的同志详谈。出院后还继续为此努力,并向浙江省有关领导作了汇报,终于使基建的管理体制有所调整,校园建设走上正规,适应了学校发展的需要,并挽回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温州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工程方面的人才,并且需要学术水平方面的提高。从历史上看,温州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南宋的永嘉学派以其重应用、重经济而独树一帜,至今尚有重大影响。在近代,温州又出现孙诒让等国学大师,又是中国近代数学发源地之一,这种种优秀的传统需要发扬。

从现实情况来说,人民富裕了,还需要精神文明建设,要有先进的文化。因而他意识到温州需要有一所综合性大学,为此,他和一些中科院院士,建议将原有的温州大学和温州师范学院合并,联合建设一所综合性大学。这个建议得到了省、市领导和两校师生、干部的赞同,得到教育部的支持,新的、综合性的温州大学即将在温州出现。

谷超豪在多次对学生的讲话中要他们注意品德修养、勤奋学习,报效祖国。学校还特地设立了谷超豪奖学金,奖励全面成长的优秀学生,他本人也捐赠了部分基金,已实行了三年。

(八)重在参与和继续努力

2005年5月,复旦大学和谷超豪的同事、学生们举办了一个偏微分方程及其在微分几何和物理中应用国际会议,并祝贺他的八十寿辰(虚岁),国内外学术界一向以这种活动来表示对高龄的、有贡献的学者的祝贺。谷超豪虽然一再主张压缩活动的规模,但仍然有近二百人参加这次活动,其中包括国际著名学者杨振宁、藤田宏、周元燊、项武义以及国内的许多数学方面的院士、专家多人,他们或在会上作精彩的学术报告,或致以热烈的祝词,中科院路甬祥院长、丘成桐、肖盖-布鲁赫因事不能到会,发来了热情的贺词。

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及市有关领导以及复旦大学秦绍德书记、王生洪校长都到会祝贺。李大潜在会上介绍了谷超豪在数学上的成就,复旦大学出版社还为他出版了《奋斗的历程——谷超豪文选》一书,上海市各大报纸都做了长篇的报导或专访。

谷超豪非常兴奋和感动,在会上作了简短发言,他说:“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事、各位朋友光临今天的会议。各位对我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极大的鼓励,我非常不敢当,非常感谢。我有幸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能够目睹我们的国家从被压迫、被侵略的悲惨境况进入一个和平崛起的时期,得到全世界的尊敬和重视,中华民族已经从贫穷落后发展到正在进行伟大的复兴。

我很高兴能够在各个时期为这个伟大的变革贡献一份力量。

我能力有限,贡献微薄,但重在参与。我以能够参与这个伟大的事业而十分欣慰。我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我永记我的几所母校:温州广场路小学、温州一中、温州二中、浙江大学以及各位老师对我的教导,感谢各个时期的党组织对我的教育,感谢一起从事工作的许多同事们,亲属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

我还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为我出版了一本文选,让年青一代知道我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的奋斗历程和思想感情。”他又说:“今年是复旦大学百年校庆。

我1953年来到复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绝大部分都是在复旦进行的。我非常感谢复旦大学党政领导多年来为我创造很好的工作条件。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以杨西光同志为首的复旦党委,对数学学科非常重视,对青年骨干教师非常重视,经常召开骨干教师座谈会,提出工作要求、交流经验。

我印象最深的是,党委要求我们第一要尊重前辈专家、老师,全面地向他们学习;第二从学科发展上,要有自己的创造,要开辟新的更为前沿的研究领域;第三要很好培养青年一代,要为他们开辟道路。

这三点对我从事数学的科研工作有根本的指导作用。科学事业、教育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我很感谢苏步青教授和许多前辈老师们的指导和培养。感谢许多同事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

我虚年龄已八十。十年以前,我曾说过七十古稀今不稀,过了十年,八十也不稀。八十多岁非常健康的老人比比皆是,这也是时代进步的结果。我很感谢这么多同志对我这个小小的生日的祝贺,我会为保持身心健康而努力,我也会继续学习,继续在各个方面为我们的祖国的建设、为科学和教育事业,做我力所能及的工作。

这样,他实事求是地表示了继续奋斗的决心,事实上他还有重大的数学问题在思考,不断地指导博士研究生和关怀青年人才的成长,还在朝着新的高峰前进。他用“秉烛求索不觉晚,折得奇花三两枝”来表达自己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