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相亲免费观看 相爱相亲影评观后感

2019-03-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相爱相亲>是一部2017年上映的电影,影片画面精致,剧情丰富,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很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网友们到底是怎么说的吧!张艾嘉把这几年拍毁了的家庭情感电视剧,用一部电影,全重建了.相爱相亲免费观看 相爱相亲影评观后感挺痛心的,但知道某种无奈,曾在南京先锋听过李立群老师的一次讲演,那次是为了宣传某话剧(我真忘不了他的<台湾怪谭>,可如今两岸三地,哪里再觅),但观众提问不免要被问到带刺的问题(我觉得问得极好!):您怎么看待如今您在内地演的这些流水账般的电视剧?相爱相

《相爱相亲》是一部2017年上映的电影,影片画面精致,剧情丰富,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很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网友们到底是怎么说的吧!

张艾嘉把这几年拍毁了的家庭情感电视剧,用一部电影,全重建了。

相爱相亲免费观看 相爱相亲影评观后感

挺痛心的,但知道某种无奈,曾在南京先锋听过李立群老师的一次讲演,那次是为了宣传某话剧(我真忘不了他的《台湾怪谭》,可如今两岸三地,哪里再觅),但观众提问不免要被问到带刺的问题(我觉得问得极好!):您怎么看待如今您在内地演的这些流水账般的电视剧?

相爱相亲免费观看 相爱相亲影评观后感

老师倒也不怵,直接打个比喻,他晓得这些东西艺术性不高,干脆说:"电视剧就是一种背景音,你开在那里也不心疼,洗着碗筷做着家务,需要时候就抬头瞄一眼的东西。"

听着这样的比喻,我很难过的,我知道他自己心里何尝不想做出的每件作品都像模像样,不说精美,至少不该是一块抹布。也从来觉得国内电视剧(如今又蔓延到电影)创作者对自身要求实在的低到难看的地步,我在其他剧评里也说啊,电视剧,本应较真。

相爱相亲免费观看 相爱相亲影评观后感

别急,我说张艾嘉用这部《相爱相亲》重建了电视剧的尊严,绝不是说它够不上电影的品质,正相反,老中青三条线的故事能在两小时的体量里讲得如此浓郁节制,恰是电视剧难以具备的高度凝练能力。

去掉全部的枝节后,这就是个隔代亲的故事。妙就妙在隔代的没有血缘,爱情也不一定求仁得仁,每个人都尽了最大的善,却还是未必获得最好的结局。张艾嘉不为结论所羁绊,她拍摄出了一种"自然"。

这种真实感在现在的剧情片里还真有点难求了,即便是中等成色以上的作品,也常常有个别人物做事情是动机不足或共情不够的,但《相爱相亲》没有,每个人都真的能掐出血来,台词也都是"人话",亲密和愤恨都带着鼻涕和泪花。演员进入角色的"套",我们也信了这是真的一家。

特喜欢朱音(谭维维饰)跳上酒吧舞台和阿达(宋宁峰饰)唱歌的那一段儿,真想听他们唱完啊,那个男人和此前紧紧拥抱薇薇(朗月婷饰)的男人相同又大不一样,他的深情、他的光彩、他和青梅竹马对象之间的那种相互激发。我觉得这戏里的每个人都是诚实的人,就真的可以相信,他爱时完全的爱,奉献也毫不犹豫,热情和义气,离开的时候,不舍也是成熟的不舍。他,促成了薇薇的长大。

另一个迷人的男性,恐怕一定是田壮壮饰演的老爸了吧。这个在全片多数时候被推搡到边缘位置的男人,在最适当的时候给出了只有他能给的肩膀。开车的那段谈心,真是动人的可怕,你能听出他在暮年还有少年狂的气性,但全绕指柔,窝在了身边这个女人的心里。

女性导演的优势就是这样了,掐住泪腺的七寸,还可以不松手,又不使劲,鼻子酸酸,却不觉得肉麻。张艾嘉甚至连讽刺的桥段,都是针里藏棉的,王志文和李雪健友情饰演的所谓"工作人员",纵然表面上无所作为,但也设置了就算平头百姓能够按照流程做完全套手续,或许对整件事而言未必真的有益。事情的焦点已经转移了,再这样宕开一笔确实狡猾,但人生荒诞啊,有时候你凝视矛与凝视盾,竟然没差。

许多人痛心的姥姥擦照片,我也痛心,虽然立刻想到薇薇一定会补给她,但那个绝望的瞬间就那么准,就在想要的事物呈现的一刻毁了它,这真的是太厉害的张艾嘉。

所有演员都找的合适,假如还有明星感,那也是明星里最合适他们角色的那几位,他们各就各位,几乎就足以潸然泪下。

饰演姥姥的吴彦姝,一下令人想起金雅琴在《我们俩》里的老太太,一样的倔,一样的雨过天晴。人以为自己和老天和命运在较劲,其实一辈子只是和别人和自己在过不去。可一旦过去了呢?

在影院里,我直愣愣坐到走完片尾的字幕,我看见与如今的巨制大片们相比,很少很少的人员,以及背后想得到的不多的经费,很多事需要大张旗鼓吗,想到这个片子,我只想抱抱很久没对他们说"爱"的那几位。

首先是"接地气"让我惊奇,这居然是部在河南拍摄的电影,张艾嘉女士跨地域驾驭题材的能力出乎我的意料。虽然片中并没有刻意强调"河南",但熟悉那个地方的人很容易就看出来了。我念本科也在河南,待了四年,所以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当然是导演的能力,试想一位内地导演/编剧去执导一个纯台湾题材,恐怕还想不出来。

然后是以小见大的"生活流"质感,看似淡然,又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戏剧冲突——我总想起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不吹不黑,《相爱相亲》应该担得起这样的评价。

普普通通的中原一家人,家长里短,城乡互补,生生长流,却勾连出中国人最本真、最质朴、最切中肯綮的伦理诉求——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伦理自然是最大的文化图景生活和表征。

还有那信手拈来又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感,我几乎想起《饮食男女》,女性独有的细腻把控,让简单又扣动心弦的暗涌在日常生活的哂笑中流淌。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生活就是这样,那么多无聊有趣的事件,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发生着,就看文艺家们如何选取、裁剪、征用,就这一点而言,《相爱相亲》有一种炉火纯青的举重若轻。但是我笑了,不是被胳肢的,而是源自内心的善意(是的,我是个善良的观众和评论者)。

再有就是张导多年以来的女性视角,《20 30 40》以来的不同代际女性的差异,继续在《相爱相亲》中被书写,姥姥、母亲、女儿,苏童式的《妇女生活》在新时代里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城乡有别,代际不一,与酒吧歌手相恋的年轻女子,突然闯入旧社会以来的一桩包办婚姻,却无意间经受了一场最纯粹的"爱的教育"——女性对婚恋、对爱情的坚守甚至愚守,因之又有了一层时间的磨砺。

还是回到前文那个观点,最本真的中国人伦理,一定要放在历史的脉络中,才有可能得以厘清。

少年夫妻,一生守活寡,但是坟茔也要继续坚守,这绝不仅仅是村口的贞节牌坊那么简单的隐喻。有时候,爱会在过多的追逐、讨论和激情中被遗忘,细水长流,却可能是最纯粹的晶体。同时,这里还有一层对于大众媒介的反思,甚至是批判——以前说"家丑不可外扬",现在,狗血的家族冲突却成为电视栏目竞相追逐的收视法宝,是看客变得无聊了?还是现在的人们越来越不理解与自己哪怕血脉相连的前辈?姥姥、外婆,与我们并不遥远,却又像月亮那样触不可及。

少年夫妻老来伴,年少时的承诺,可能是对后辈们最好的爱的教育。

最重要的是,相爱,相亲,别忘记。

影院看"相亲相爱"的时候,哭得泪眼朦胧,坐定、入画伊始,就一次一次被触动。

事后,我感慨,没有想到是张艾嘉先北上拍了时代下的中式家庭情感片。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往的观影经历告诉我,张艾嘉导演似乎还不够严肃大气。

说实话,我以前从来不会把张艾嘉拿来跟许鞍华导演相比较。

如果我们在介绍一个导演和她的作品还试图标上"女导演"和"才女"的标签,那可能是她的女性身份还在给她加分,在这个度里有她的优点也有她的缺点。

而许鞍华导演,总是足够冷静、客观。她的女性视角总是恰如其分,她关注女性角色,却并没有更多情感上的延伸,判断交给观众,或者说:没有提供观点。

这是个人喜好问题了。两位都是港台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以表现社会、人际、家庭题材见长,但张艾嘉常常在片中流露出更多的女性浪漫主义色彩。

我也看过一些两位的访谈,张艾嘉似乎总是优雅、婉约,缓缓而来;而许鞍华导演,问起她一些问题,她总是摇头晃脑嘻嘻哈哈,似乎不那么容易剖白内心,让你失望于"导演是不是应该讲点什么而来呢"。

这种"不那么容易剖白内心"的旁观姿态,放在现实主义电影里,似乎更高级,是我更喜欢的类型。

《相亲相爱》上映的时候,我看到有人说:为什么像《相爱相亲》这种适合全家一起观看的温情家庭片并没有一个好的票房成绩,家庭片这个类型在当今中国院线似乎成了稀有物种,倒是家庭伦理电视剧一直是国产剧的主力。但其实,如果不去强行定义"家庭片"的类型,扩宽定义,虽然在市场不够主流,但这类影片一直是华语优秀电影的主流:讨论时代更迭下人与家庭境地的变化。这是整个华语电影的平行理论。

换言之,编剧扎实如李安,驾轻就熟如许鞍华,有经验如贾樟柯,亦或是彭浩翔这种能拍好港都气质又在摸索北上的导演,我以为是他们先拍出这么一部电影?

贾樟柯的《山河故人》 ,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在时代变化中的故事。赵涛扮演的母亲更愿意留在故乡故地,回忆故人。而她的儿子,在一代一代的迁徙中,再面对祖辈的生命,是难以产生共鸣的。随着生命的逝去,生命的情感延续似乎也会断层。

儿子跟随父亲留洋澳洲,却最终难免陷入自我价值的迷惘,接受着西方教育的他与传统固执的父亲有着严重的代沟,而面对故土,又无根无望。让人不禁感慨,我们迎合时代、晋升阶级。最后却变得冷漠、不知所向。

山河故人还不够好。一个时代下,人的一生。这种叙事太直接,形式感极强。情绪冲击很强烈的同时让人觉得压抑。乡土情怀还是占了很大的比例。

而我对"时代下的中式家庭情感片"的定义,具有一定的通俗意义,我希望它足够恢弘、克制,刻画的社会角色能放在更宽的维度上。它并不是多具个人风格的作者电影,也不是近几年的诗意现实主义、魔幻超现实之流,更不是浓缩在某座城市上、固化在某个过往的时代上。

而如果要在这样一个大社会,一个大巨变中的社会,在庞杂多元里找共同点、找到切入点似乎不是件易事。

而张艾嘉的这部相亲相爱做到了,立意当下,平铺直述,在细节上引发共鸣。

现实或许吵乱黏腻,毫无美感、未经驯化。你嫌弃《寻情记》的东西铺开的太实诚了,但诚然,这是中国百分之六十的生活。

《相爱相亲》的日常可能会阻碍它成为一个风格出众的作品,但它的出现却更容易的让观众比对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行为。

而我们当代人需要这么一部电影去释放隐藏的情感、去做沟通,而不是再让父辈们去回顾和感慨,被代际感和故土情怀挟裹得更紧。

《相爱相亲》与《客途秋恨》的平行理论

片中张艾嘉扮演的是一个坚韧又略显刻薄的中年语文老师,常常眉头紧锁,面对她的学生、女儿、丈夫,不讲情面,处处是刺。

但你又无法否认,她是善良而有原则的。

同时又会觉得她敏感孤独,仿佛一个人在与世界战斗,试图抚慰却又无法靠近。片中"迁坟"的主线矛盾只不过是将她日常的躁郁更加的放大,这一形象的设定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社会秩序似乎从来没有给他们以安全感,他们更愿意以一种暴力或者撕破脸皮的方式来保障他们的利益。就像排队时总在后面推搡着你的大妈,这种焦虑感弥漫在我们的社会中。是中年危机也是群体烙印。

影片的最后,田壮壮饰演的丈夫开着新车去学校接她,说,要不要跟我一起去公路旅行呀,完成年轻时候的梦。这时车上放着崔健的《花房姑娘》,张艾嘉哭着说,你唱歌怎么还是那么难听啊。那一刻的她,终于卸下铠甲,展露内心的柔软。

许鞍华的《客途秋恨》也讨论了同样的母题:从女性身份的成长去看和体验家庭/家长/横向的中西文化对比/纵向的时代更迭。这种感觉我们并不陌生,两代人总归会造成某种割裂。只是我们还年轻,"她可能没有办法完成纾解了"。这就需要我们去对话,去互相释放。

电影《客途秋恨》:张曼玉留学归来,与陆小芬饰演的母亲的隔阂与矛盾只增不减,母亲异常的敏感多疑。直到陪母亲回日本探亲时,她才真正开始了解自己的母亲。取得了沟通与谅解。

观影前两天,非常频繁地在和人发生争执,非常理解片中张艾嘉的这个角色。那天又在公交车上碰见一个老太太,从头至尾都在"合理伸张正义",讲述老年人如何被不公平对待。我不禁笑出声,在维护自身利益这件事情上,我们所有人都有可能变成"跳脚的小老太太"。老了以后要变成这个样子吗?还是不要了,变老了变宽容变开放,正在年轻时也能扮演一个聆听和理解的角色。

从现实电影里感受到幸福和断裂,在现实生活中去享受和缝补吧。

开篇先说一点,电影的片名,在超前点映场的时候,导演张艾嘉亲自来影院站台,然后有观众向张导提问,其中至少两位张嘴就来"相亲相爱"如何如何,随后张艾嘉在解答他们问题之前,还微笑的纠正道,电影片名是《相爱相亲》而不是"相亲相爱"。

虽然看上去张艾嘉对别人读错片名这件事似乎也习惯了,但总是觉得把人家片名念错,是对创作者的不尊敬。虽然本片的片名十分容易读错,但还是要铭记,电影叫做《相爱相亲》,读三遍!

其实也挺意外的,这位曾经拍摄过《心动》《少女小渔》《今天不回家》的纯情派导演,竟然来到内地,拍了一部关于内地家庭的"麻烦家族"故事。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位来自台湾的导演兼演员,自编自导的这部作品,对内地传统与世俗,规矩与人情、以及代系的冲突,把握的是那样准确,这是惊喜之处。

《相爱相亲》是张艾嘉很擅长的那类生活情感类作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片。窃以为,生活类电影不同于生活类电视剧,后者是小荧幕上的主流,比起10好几集的家庭琐事,生活类电影,它的故事起点要具备一定话题性,如《岁月神偷》中的台风来袭下的家庭、《钢的琴》中父母争夺孩子抚养权、《亲爱的》中的拐卖小孩等等。

《相爱相亲》也是一样,电影故事的切入点,在于迁坟。

三代人的代系冲突

"迁坟"二字,一下子就涉及到了至少三代的故事,而且很有话题性。实际上。电影中的"迁坟",来自于两代人的纠葛,并由第三代作为记叙者,完成了整体故事的审视。这是什么样的体验?说白了,就是为电影加上了双重的戏剧矛盾。

张艾嘉饰演的母亲,吴彦姝饰演的阿祖(姥姥),郎月婷饰演的女儿,三位女性串起了线索。

其中,张艾嘉为了母亲的遗愿,要给父亲迁坟合葬,而吴彦姝是已故父亲在动乱年代乡下的"原配",后者阻止,就是这样一位在电影里没有机会露面的"渣男",让两代人的纠葛成了电影故事的主线,也构成了本片核心的矛盾冲突。

而郎月婷与父母之间的代系冲突,构成了本片最外层的矛盾。作为故事叙述者, 就好比孩子一代,在审视着父母一辈,以及祖母祖父一辈的故事,以当代新青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去带入这个"原配与二房"的纠葛,代际的隔阂自然由此而来。

而与此同时,每代人之间的故事,也是充满了矛盾,张艾嘉与田壮壮老夫老妻的琐事,郎月婷与宋宁峰那种若即若离的情感,而在女性的眼里,田壮壮与"楼上王太太"的故事被张艾嘉看在眼里,宋宁峰与发小谭维维纠葛于过去与现状羁绊让郎月婷也是有苦说不出,更不要说独守孤坟一辈子的吴彦姝了。

安全感的缺失

在这样的条件下,三代女性在各自的冲突之处,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安全感。

这个"安全感"是建立在当代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孤独老人,中产夫妻,婚姻关系,雇佣关系,所有一切社会关系,人类情感,都变的模糊不清,在这样的前提下,可以说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他们的生活和所经历的情感,就像是风中的蜡烛,那样的飘摇不定。

正式这种"安全感"的欠缺,为了保护自己,形成了电影中主要矛盾冲突,然而也正是由于各自同样都缺乏安全感 也让几代人在矛盾冲突中,逐渐越来越近。

★首先,在"迁坟"这件事上,张艾嘉与吴彦姝共同选择了依靠"规章制度",来证明自己(和自己的母亲)是对方的合法妻子,但最终在繁琐的程序面前没有了下文。

★其次,每代人的情感关系又是那么飘摇的。吴彦姝独守孤坟,对"先夫"的情感是过去时,而郎月婷与宋宁峰之间的情感则是未来飘忽不定。张艾嘉与田壮壮的情感,多年以来看似稳定,却也有着不和谐的因素。

★最后,女儿与母亲的隔阂,却让女儿与姥姥走在了一起,这很简单,因为隔代的价值观,在对方的眼中,不是冲突,而是新奇。她用这一代人的方式,即电视直播的形式,让母亲和姥姥有了诉衷的机会。

到头来,而作为处于上帝视角的观众,自然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且更能体会到这个阶层人士在人与人关系之上的孤独与飘摇。且电影并没有去刻意营造一些意识视角,不歌颂也不批判,也没有抨击现实这些情绪,只是在记录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的旁白,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让影片有一种时代和环境被还原的现实质感,也体现了创作者的一种态度。

爱是自私的,也是无私的

就是《相爱相亲》中张艾嘉一直强调的情感,也就是爱。爱的自私的,也是无私的。

爱的自私,让吴彦珠将年轻时弃她而去的"渣男"守护至今,也让张艾嘉为了一座坟地而与姥姥产生争执;同时也让老夫老妻的张艾嘉与田壮壮因为"王太太"产生隔阂,更让郎月婷与宋宁峰之间的充满了变故。

爱的无私,却让故事中所有没有安全感人们,走到了一起。

最后他们一起选择了放手,吴彦姝的"我不要你了",张艾嘉的"王太太不能坐(车)"这些台词,要么让人泪奔要么令人忍俊,都在描述一个事实:在这个市井的普通人生活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张难以挣脱的网。

生活于其间的人物面对强大的"环境"压力,对命运有不可知的宿命感,所有的角色在面对这张网挣扎的同时,又在适应这一生存环境。

尽管作为台湾导演,张艾嘉在片中对于内地农村环境和风土上,有那么些许的偏差(作为河北人,感觉片中的农村再土一些就更像了),但在语境的把控上,却是非常准确的,片中那些矛盾冲突,所带来的笑料和煽情之处,都是我们能够get到的,对生活环境的处理很接地气。

这是张艾嘉作为导演,作为一名女性,从女性的角度,对故事核心的把控,那细腻的情感和当代都市人与人的关系维系,那世俗与传统,人情与规矩,以及代系之间的羁绊,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这才是中国版的"麻烦家族"啊。

PS,我看电影很少流泪,但结尾之处真的眼圈红了,因为情感刻画太到位了,不愧是张艾嘉,而且姥姥吴彦姝演得太好!

PPS,田壮壮是个好演员,奶茶刘若英是最大的笑点。

PPPS,本片属于文艺片,但是这里要明确文艺片与艺术片的区别,文艺片,是需要引起人们共鸣的,以表达人类的情感的影片,而不是专注艺术表达的电影。而且好的文艺片,肯定也是最好的商业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