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士杰欧派广告 金士杰:演戏 是探讨人性的过程

2018-11-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是电影<剩者为王>中,让"剩斗士"舒淇泪流满面的慈父;他是<楚乔传>里被列入"童年噩梦"的三房老太爷;他是<暗恋桃花源>中,一生无法忘怀年少恋情的江滨柳;他更是<如梦之梦>戏剧舞台上,曾经的"5号病人",如今的法国伯爵.他的名字与太多经典的舞台和银幕角色有关,他就是被赖声川评价为"台湾现代剧场的开拓者及代表人物"的瑰宝级戏骨--金士杰.金士杰欧派广告 金士杰:演戏 是探讨人性的

他是电影《剩者为王》中,让“剩斗士”舒淇泪流满面的慈父;他是《楚乔传》里被列入“童年噩梦”的三房老太爷;他是《暗恋桃花源》中,一生无法忘怀年少恋情的江滨柳;他更是《如梦之梦》戏剧舞台上,曾经的“5号病人”,如今的法国伯爵。他的名字与太多经典的舞台和银幕角色有关,他就是被赖声川评价为“台湾现代剧场的开拓者及代表人物”的瑰宝级戏骨——金士杰。

金士杰欧派广告 金士杰:演戏 是探讨人性的过程

专访2018中国广告影片金狮奖

最佳男主角 金士杰

对于金士杰老师,称呼一声“老师”毫不为过,其中包含着中国台湾乃至大陆表演界教科书的重量。他是台湾最重要的剧场推动者与核心创作分子之一,也是开拓者及代表人物。如今,舞台下的金士杰老师也在学校里教书,和那些有着表演梦想的年轻人一起探索戏剧魅力。这一切,让这声“老师”变得更加名副其实。

金士杰欧派广告 金士杰:演戏 是探讨人性的过程

金士杰老师的表演总是能让我们眼前一亮,可仔细一想:“他是金士杰啊!”,又觉得是情理之中。艺术不分边界,在2018第二届中国广告影片金狮奖上,金士杰老师又以其笑中带泪的欧派广告作品《多住几天的家》荣获了“最佳男主角”奖。《中国广告》第一时间对金老师做了专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会施魔法的爷爷”台前幕后的故事吧。

金士杰欧派广告 金士杰:演戏 是探讨人性的过程

谈《多住几天的家》:不雕琢的魔幻,不刻意的演绎

和金世杰老师的对话从作品《多住几天的家》展开,按照影片内容的顺序,记者把注意力先放在了前半段的喜剧部分上。通常我们都认为,喜剧并不容易,表演一本正经却要使人发笑更是难上加难。但有着多年表演经验的金老师却觉得没什么了不起,他用“合情合理合乎剧本”高度总结了这段表演,他说:“对我来说这就是揣摩老人心理的过程,揣摩老人就是在揣摩我自己。

任何一个人都有独处的时候,这个角色作为独居老人,他有他的忧愁、孤单,但是也不能全然感伤,所以他也会有他的幽默、滑头和无厘头。”

与家具开会,是剧本中描述的情节,但从来没有在生活中与家具开过会的金老师,是如何诠释这种感觉的呢?秘诀就在于把家具当作是相处了很久的“老伙伴”,他说:“因为家具们要换新的面貌,新的包装,应该会不习惯,会有所不适应而产生抗拒,所以要说服它们,和它们商量。”家具也像朋友一样,当我们相处久了,它们也会理解老头的想法,让孩子们多住几天,一起做出改变,魔幻也就在此刻发生了……

《多住几天的家》是家居品牌欧派在2018年春节期间发布的广告短片,片中讲述了独居爷爷为了让儿孙春节回家过年,通过“魔法”让家焕然一新的故事。影片全程只有金士杰老师饰演的“爷爷”一个角色,不管是前半段一本正经的诙谐,还是后半段与故去妻子交流的大段独白,金士杰老师都用他自然真切的表演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面无厘头,实则笑中带泪。让观众在不经意间既感受到了欧派家居如魔法般旧装换新颜的高效,更是引发了大家对如今关怀独居老人问题的反思。

“我在看剧本的时候很喜欢这个魔幻的成分,以及它所呈现的剧情转折。剧本前半部幽默诙谐,魔幻发生后,后半部突然变成平实的状态,接上地气,讲述了老头对妻子的怀念和对孩子回家的憧憬,好像在不经意间就把一个很大的情怀,不露痕迹地表现出来,很自然,不雕琢。” 金老师坦言,创作之初正是剧本打动了他,尤其是其中魔幻的转折,并不是为了魔幻而魔幻,而是对前面情节铺陈的水到渠成,更是对下面剧情的重要推动因素。

魔幻发生之后,剧情迎来最后的高潮——一段长达近三分钟的长镜头,爷爷与故去妻子的对话,戳中了无数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这里节奏忽然慢下来,随着爷爷的讲述,观众们也被感动。其实剧本不会告诉演员剧情在哪里起承转合,这就需要演员在台词中慢慢挖掘和感悟。

对于这段戏,金老师花了不少心思,他说:“我想来想去,在这之前他应该没有预设自己的情绪,只是突然被这句话所想象中老伴儿回来的画面触到了,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其实还是在延续着前面欢快的情绪,说着‘你这个臭老太婆要哪天回到家……’,当说到‘回到家’的时候,老头被心里突然发生的画面和情绪拉扯到,回想起那些埋藏在心里的画面。”

金老师为我们介绍,其实在影片进入拍片现场之前,他就和导演一起探讨过剧本的每一格画面,“我就在现场把台词读给他听,我们一起想句子应该如何呈现。准备工作非常完善,导演也可以接受彼此不同的意见,拍片现场导演也非常尊重表演。

”就如同最后这场独白戏,为了保护演员的感情表达,现场导演要求全部清场,只留摄影师、导演还有金老师,但一向追求表演自然生活化的金老师认为,可以以“平常心”面对这场戏,轻轻松松演,把那场戏变得和任何一场戏一样,“我觉得这场戏表现的就是非常平常的生活里的事,我也非常理解导演追求的那种极度的隐私性,但当我向导演提出不需要清场的想法的时候,导演也非常尊重我的意见,马上说:‘好,就按你说的,不清场。

’我很欣赏导演的善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金老师说。

谈广告:广告表演要理解品牌诉求,分析背后逻辑

如今商业广告也开始重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将商业效益与社会价值有机融合,广告也不再是简单的告知,而是追求在故事的渲染中打动观众。虽然“情怀”一词已经老生常谈得如同嚼蜡,但真正能引发我们感动的广告作品却凤毛麟角,而《多住几天的家》就是其中屈指可数的典范。

说起广告的这一点变化,金老师也非常地认同,他说:“现代广告懂得迂回,懂得映射、比方和象征,也有了很多手段上的讲究,这种商业广告的趋势是值得鼓励的,商业广告本身也具有了艺术的审美,是对自我的要求,也是对观众的一种提升。”

经过“变身”后的广告,当然也会对演员的表演有不一样的需求。但这对于金老师来说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他认为商业作品和任何作品一样,表演也需要分析它背后的逻辑。他说:“要了解和分析品牌诉求是建立在作品当中的哪一个句子,哪一个段落,包袱如何装、如何抖,演员要分析出广告的结构和目的,了解它是潜藏的目的还是彰显的目的,表现手段是幽默还是压抑,或者是炫耀。

了解这些逻辑,遵照这些逻辑,商品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性质是一样的,任何东西就是‘体’,要找到这个‘体’,就能有适当的展现。”

就如这次的获奖作品《多住几天的家》,最后大段的独白其实就已经在悄无声息中为我们展现了这一点。当爷爷想象到妻子回来的画面陷入悲伤时,虽然感情已经达到顶峰,但是还要照顾到商业的目的,紧扣广告的主题。金老师说:“所以作品不能单纯地陷入感伤和自怜,不能让它变成感伤的小调,在这里的转折就必须进去之后立刻出来,表现欧派让家焕然一新的主题。

虽然对老伴儿回来的画面心里一酸,但是家里有新样貌是好事,要与老伴分享,还要笑着说别找不到门,商业的主题在这里重新找回。最后一句话非常点题:这次可能多住几天吧。是对商品最大的认同。”金老师说。

多年来,金老师勤奋耕耘于舞台剧、电影、电视剧,沉浸于各类角色的扮演之中,但相较于不同的艺术展现形式,金老师并没有对它们进行特别明显的区分,在他的眼中,它们同样是在追求戏剧的某种美好,或是写实生活,或是夸张扭曲,抑或是像广告一样,带有鲜明的目的性,但追求美的本质却是相同的。

谈话剧:表演自然无为,舞台练就在台词里说“话”

说起金士杰,话剧是绝对不能落下的话题。1978年金士杰老师就编导了话剧《荷珠新配》,开启了台湾现代剧场的序幕;而后先后出演了话剧版和电影版《暗恋桃花源》中江滨柳一角,被观众称为“永远的江滨柳”;1980年,台湾剧场艺术并不景气,金士杰就连同朋友一起创办了“兰陵剧坊”;80年代中期与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合作,他被导演赖声川称为“台湾最重要的剧场推动者与核心创作分子之一,也是开拓者及代表人物”。

多年的舞台经验练就了今天金士杰老师瑰宝级戏骨般的演技。不管他的戏份是轻还是重,不管是红花还是绿叶,只要是他的戏份,观众就会被他吸引。

自古人们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金士杰老师也说:“剧场艺术里没有标准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剧场里不能有NG,犹如一场特殊的一镜到底,台上台下实时的互动反馈,注定会对演员的功力有所提升。“舞台剧经常会有很长篇幅的独白,甚至有时会有像诗句一样的内容,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做功课,把很长篇幅的话,变成生活里的话,而不要像是朗诵诗,或者是一大堆文字拼凑成的散文,要让它们变成生活中讲出来的话,是灵魂在讲话,要非常贴近生活。

”金士杰老师说。

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其中饱含着演员对生活感悟和体会的融会贯通,是个大学问。说到这里,金老师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在电影《剩者为王》中,他饰演剧中女主角(舒淇饰演)的父亲,其中有段长达5分钟的独白,让许多观众感觉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父亲一样,真实亲切,催人泪下。

电影《剩者为王》独白片段:“因为我是她的父亲,她在我这里,只能幸福,别的都不行。”

说起这段戏,金老师说:“我记得当时我做了很长时间的功课,其实在这之前的一两个月,对方就把这段独白寄给我了,那段时间我天天都在啃那个台词,就是时不时地就在嘴上走一下,意识到当时我还没有消化它,就很着急,所谓‘没有消化’,就是台词还是台词,在我嘴里讲出来还是台词,我还没有把它变成我自己的话,如何把它变成我自己的话呢?我必须找到一些有趣的生活里的经验故事,帮我解读那个句子,如果找不到解读,句子出来就还是硬邦邦的,是装模作样的台词,‘说台词’是一个很不可爱的事情,它必须是说‘话’。

打磨台词,消化台词,金老师乐此不疲,他喜欢这样的反复研究,把台词变成美好的、入耳的,甚至还带有一点音乐性的“话”,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卷入到戏剧的情感中,“让观众相信这是真的人嘴里说出来的话,这是舞台剧演员经常会面对的事,也是演员很重要的一个功课,它对我有很大帮助。”金老师说。

谈生活:远离高科技,台下的“精神贵族”

戏剧是一门手工艺,如今,巨大的新科技、新媒介浪潮裹挟着时代,人们每天都生活在快速且乏味的环境中。或许,艺术是人类对科学的不甘心。金士杰老师曾说:“舞台剧更像是一个落寞的贵族,大时代已经离它远去,人们喜欢用更快速的技术。

”电视、电影、短视频、综艺节目……乱花渐欲迷人眼,话剧注定是小众的,现场的容纳量再大也不会多过电视、互联网,但金士杰老师却依然坚持着对舞台的迷恋。台上台下不停地磨练,一场又一场地反复演出,才是戏剧的最佳解锁方式,这条路金老师一走就走过了大半生。

走下舞台,金老师也过着如话剧般质感的生活:没有高科技,几乎不用手机社交软件,没有微博,不上B站。他一直坚持手写剧本、书信,字条,他会把平时脑子里出现的有趣的想法在小便条纸、笔记本上记下来。纸的质感是任何电子媒介都无法代替的,笔尖滑动在纸上,似乎才能感受到汉字意象独特的东方美学,创意似乎也只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感觉字都好看了!”

生活中,即使只是一个单纯的句子,金老师都会用笔记录下来,这些零零散散的想法可以在出乎意料的时刻变成有用的东西,或许是一个剧本,或许是一句台词,这些都可能变成他“创作的存款”。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变成内容展现,但享受记录的过程,已经变成金老师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他说:“一个人喜欢搜集美好的句子和灵感,这个姿态就是美好的,虽然并不会立竿见影地让它变成我剧本中的内容,但是没事做点笔记会让我觉得很愉快。”

话剧《如梦之梦》剧照

几年前,金士杰老师还保留着阅读的习惯,看过许多有关哲学、心理学、历史、文学等等书籍,他读书没有目的,只要有意思,都会拿来读。这些年,金士杰老师几乎没有了读书的私人空间,工作之余,大部分的时间都交给了两个孩子,但是他仍然保留着思考的习惯,也就是他时常提到的“发呆”,在发呆中领悟生命,领悟生活。

有人开玩笑说,一个小保安的常用问话就可以总结哲学的三大基本问题:你是谁?你从哪来?你往哪去?金老师说,演戏是对人性的追问。浅尝辄止,是艺术的天敌。或许这些问题经常会出现在金士杰老师的发呆中,所以他的创作也都在为这些思考解惑。

不管是最近金士杰老师一直在演出的话剧《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中彻悟生命的莫利教授,还是每年一票难求的话剧《如梦之梦》,许多人说,金士杰老师的戏总是能把观众拉回到生命本身,面对自己,转变他们对人生的看法。

走下舞台的金士杰老师,很少在公众场合出现,他会把自己埋藏在角色之后,在生活中寻找角色的影子,给自己充足的时间触摸生活。就像金老师所说,表演应该是靠近生活的,懂得人间的爱与恨。也正是如此,“爷爷的魔法”才会表现得这般笑中带泪,感人至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