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侯孝贤 童年往事 | 一个时代的童年缩影 这很侯孝贤

2018-10-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电光幻影]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想讲讲导演侯孝贤,起因源自于我参加了一场关于台湾资深文化人詹宏志的讲座-一段勇敢向前的人生.在讲座上,我第一次亲眼见到詹先生,以往他的名字都只是出现在电影屏幕上,不是监制就是制片人.他以自身在台湾四十年的文化生活实践为样本,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个体文化生活的人生体验.在台湾文创产业百废待兴的年代,那样一批有想法.有主见的年轻人想要去做一些事,想要去催化某些改变,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事可能会影响一个时代.童年往事侯孝贤 童年往事 | 一个时代的童年缩影 这很侯孝贤能够有

【电光幻影】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想讲讲导演侯孝贤,起因源自于我参加了一场关于台湾资深文化人詹宏志的讲座-一段勇敢向前的人生。

在讲座上,我第一次亲眼见到詹先生,以往他的名字都只是出现在电影屏幕上,不是监制就是制片人。他以自身在台湾四十年的文化生活实践为样本,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个体文化生活的人生体验。在台湾文创产业百废待兴的年代,那样一批有想法、有主见的年轻人想要去做一些事,想要去催化某些改变,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事可能会影响一个时代。

童年往事侯孝贤 童年往事 | 一个时代的童年缩影 这很侯孝贤

能够有幸听到八、九十年代那样一批人,是怎么开始在贫瘠地土壤里开出灿烂的花朵来,即使隔着几十年的时间纱幕,依旧美好如初。其中,他就讲到和侯孝贤一起拍《悲情城市》的经历。那个时候,拍电影条件很差。整个剧组,只有梁朝伟一个职业演员,其他的都是工作人员兼各种群演,根本不懂怎么演戏。

童年往事侯孝贤 童年往事 | 一个时代的童年缩影 这很侯孝贤

在导演侯孝贤的电影里,很少有剧本和台词,他只告诉你,你要演一个什么人,在做什么事,其他的都是靠自己结合生活经验现场发挥。就这样,在一个场景故事里,可能有很多版本的展现。这样的指导风格一直贯穿着侯孝贤导演的大部分影视创作中

谈导演侯孝贤,就不得不谈他自传性的电影作品,包括《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以及《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等,而今天这一篇主要讲的是《童年往事》。

80年代,开启台湾新电影浪潮的两种创作渊源:一种就是创作者本身的自传性题材,另一种就是改编的现代文学和乡土文学。在那个时期,侯导拍的系列作品都是来自于自身与朋友的故事。今天拎出来讲的《童年往事》,是给我感触最大的自传题材电影。

影片的一开始,导演侯孝贤就用旁白的形式引出整个故事,“这部电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记忆,尤其是对父亲的印象。”印象中的父亲大多坐在家里的竹椅上,因为有肺病的缘故很少与家人亲近,严谨深沉,带着行将就木的萎靡。

之后关于童年的件件回忆,就这样一点点展现出来。偷拿家里的钱被罚不能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背九九乘法表;夏天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澡;玩弹珠、陀螺、台球等时兴的小游戏;捡铁制品卖钱买好吃的;考试作弊;把用过的邮票剪下来收集起来;疯狂迷恋课外书;打架;暗恋女生;甚至是捅破教导老师自行车的轮胎,等等,这样一些关于童年的琐碎记忆,毫不突兀般地拼接到一起,就构成了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如果导演侯孝贤只是简单地想表达这些,那就错了。在他平白写实的童年往事里,也包含着那个年代特有的乡愁记忆,虽然是懵懂地、轻描淡写地散落在影片的各个边边角角,依旧极富冲击力。

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甘蔗时,广播里播放着空战的战报。骑马跑过的军人。清晨马路上压过的坦克痕迹。学校里的学生相互调侃着要“反攻大陆”。陈诚副总统大殓时,台湾老兵的煞有介事,降半旗。家里买的家具都是便宜的,因为父亲心中一直觉得只是在台湾住三四年,到时候回去扔了也不可惜。祖母经常跟阿孝说,要和她一起回大陆拜祠堂,可是我们都知道回不去了。

祖母拉着阿孝走在寻找回乡的路上,成为我最难忘的镜头之一。

曾经看过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书里写道:所有的颠沛流离,最后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离死别,都发生在某一个码头——上了船,就是一生。那个时代的人本来想要去台湾躲躲雨,结果一躲就躲了六十年,这其中包含着多少的辛酸与无奈。

除了乡愁之外,童年往事里还承载着一个少年的人生成长。他的成长与身边至亲相继离去,有着莫大的关系。

第一次,是父亲的死。童年里的阿孝是无忧无虑、简单纯粹的。父亲死后,长姐让每个弟弟和父亲握手告别。那时他的眼泪是不舍,无措,甚至有些茫然。带着对死亡的无知与未来的迷茫,阿孝就这样安静地看着母亲扑在父亲身上大哭。

第二次,是母亲的死。这个辛苦一生的女人终于得到了解脱,投入到主的怀抱(他的母亲是基督徒)。在母亲的灵前,他意识到家庭的责任与自我的成长。处在青春叛逆期的他,藉由母亲的死唤起了内心深处自己对家庭的担当。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电影在刻画主人公青春叛逆期时的放荡不羁略有修饰。

从白睿文的《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采访对话里,导演回忆那个时候,说自己很混账。喜欢赌钱,赌输了就偷拿家里的钱。喜欢混帮派,和几个朋友一起打架。如果没有遇到电影,喜欢上电影,自己可能就是街头上的混混,从小混混到老混混。

第三次,是祖母的死。祖母小时候很疼他,因为有算命的说他会当大官。祖母每天都在剪纸钱,说留到阎王殿那用,也会心心念念要带着阿孝回大陆拜祖宗。祖母的离去,象征着一个陈旧年代的离去,也意味着一个不可避免的责任和压迫,让阿孝告别了过去的自己,告别了自己的童年。

随着祖母的离世,经历了三次生死别离的阿孝已经蜕变成熟,当他最后一次意气的放弃了军校,为自己喜欢的女生考大学时,迎来地是现实的失败,这也为阿孝的青春叛逆划上了句号。

影片以阿孝入伍的结局作为收尾,在画外那充满深深愧疚的旁白之中,我们见证了一个懵懂的童年经历,与叛逆的少年时光,如烟雨浮云般地匆匆地在眼前伤感地划过,正像是那句话:往事如火惨烈,时光却诗意如意。

这是童年教给我的事,也是那个年代每个人内心的往事。